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结尾部分有几句话:“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明明白白地写着。那“阴影”是“紫色的”,“那就是哲尔赛岛”,所以,很多人就很自然地滑读过去,不去关注这个“阴影”有什么特殊意味了。其实,这“阴影”是别有意味的,我们不妨品味一番。  相似文献   

2.
《教育科学论坛》2004,(3):36-37
在关于“那一代”的讨论中,我发现“那一代”的支持们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两种战术:打“时间差”,打“空间差”。  相似文献   

3.
Z轨迹     
此刻,我只是静静地注视着树下的那棵草,它随着风在不停地变化着自己的形态。它的头向下低垂着,身体分明就是一个“Z”。我仍然静静地盯着这个“Z”。我诧异于我的异想。而那棵草似乎也渐渐地幻化着自己。真真切切地,它终于成了一个“Z”。我抬起了头,目光落在了那草后的树上,但是它此时也幻化成了“Z”。我终于无可奈何地寄望于蓝天,偷偷地,我瞥见了我最爱的蓝天,而我却又再次被无助击倒了,那片天竟也被云彩绘成了满目的“Z”。一时间,在我的世界里,所有的一切都被深深地烙上了“Z”。终于,我昏倒了——在令人眼花缭乱的“Z…  相似文献   

4.
梦镜     
“那不是……那不是……”我倒抽了一口冷气。在侧面墙上,挂着一幅古老的画像,正是我在通往梦境城的墙壁上看到的那幅画。画上的人围着红围巾,手中拿着那张地图。不同的是,这幅画里的人物似乎是活的,他正在眨着眼睛,不时地用手摆弄一下围巾。“天哪!”我吓了一跳,急忙跑向吉丝丽女士的办公室。“怎么了孩子?”听到我的叫喊声,吉丝丽女士急忙从办公室里跑出来。“墙壁上的那幅画!那幅画……”“哦!你是说那幅画呀!画上画的就是制服噩梦魔王的海利尔呀!这里的每一个卧室里都有那张画的,你不必害怕。”她摸了摸我的头,继续说,…  相似文献   

5.
“这山望着那山高”和“一条道跑到黑”秦海干事情没有恒心,“这山望着那山高”,那是什么事情也干不成功的。对此已不知有多少人写过文章了。但是,如果有恒心以至到了“一条道跑到黑”、“不见棺材不落泪”,不知回旋、不知倒退的地步,那就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这虽与“...  相似文献   

6.
提起哈尔滨,你一定会说那是一个好地方。那里有百花吐蕊的春天,鸟语花香的夏天,硕果累累的秋天,可是你知道吗?冬天的哈尔滨是冰和雪的世界!如果你是在冬天来到哈尔滨,你可一定要去看看“冰雪大世界”,那里是孩子们的天堂,那里布满了冰灯、冰房子,到处是冰雕、雪雕,成了冰的海洋、雪的世界!从远处看那五颜六色的冰灯,像一座座流彩的宫殿,近看就更美了,那“八仙”裙袂欲飞;那猪八戒腆胸叠肚,叫人啼笑皆非;那连绵不断的“火焰山”,雄伟壮观;那高大巍峨的长城蜿蜒盘旋;那长长的“迷宫”更是我们的乐园;那颇具趣味的…  相似文献   

7.
墙头草     
一道残破的古墙,一抹舞动着的绿,“墙头草”,我终于读懂了你。“墙头草”,初闻你,只因那句流传久远的古语“墙头草,两边倒”。自那以后,你便在我心耳中扎下极为丑恶的形象。一提及你。便在我脑海中浮现“见利忘义”、“背信弃义”的奸诈小人,不然就是“恃强凌弱”、“趋炎附势”的大坏蛋。真可憎!或许正是如此,才使你另类于你的同胞,沦为“下等公民”。  相似文献   

8.
《少年科学》2009,(9):14-19
2007年,“嫦娥”奔月了;2008年,中国人太空漫步了;那2009年,我们又有啥可以期待的?那就是2009年10月出发,奔赴火星的“萤火1”号!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教育界,有一句人人皆知的响亮口号,就是“尊师爱生”。从字面上看,这几个字的意思是:学生要尊敬老师,老师要爱护学生。   “尊师爱生”和被奉为中华民族美德的另一个口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那就是“尊老爱幼”——晚辈要尊敬长辈,长辈要爱护晚辈。老师和学生也是长辈与晚辈的关系,所以“尊老爱幼”拿到教育界,就自然成了“尊师爱生”。   如果把这两个口号改一改,变成“尊幼爱老”和“尊生爱师”,那还像我们民族的美德吗?这么一改,有的人可能听着别扭,有的人可能拍案而起:“那还行?那成何体统!”   我这里无意…  相似文献   

10.
会说话的钟     
《青少年日记》2009,(2):54-54
一个学生带他朋友们参观他的新公寓,甚是得意。“那个大铜锣和锤子是干什么用的?”他的一个朋友问他。“那玩意儿厉害了,那是一个会说话的钟”,学生回答。“这钟怎么工作的”,他的朋友问。“看着,别眨眼了”,那学生走上前一把操起铜锣和锤子,拼命地敲了一下,声音震耳欲聋。  相似文献   

11.
幽默与笑话     
小丹 《中学生英语》2010,(12):25-25
一个学生带他朋友们参观他的新公寓,甚是得意。“那个大铜锣和锤子是干什么用的?”他的一个朋友问他。“那玩意儿厉害了,那是一个会说话的钟”,学生回答。“这钟怎么工作的?”他的朋友问。“看着,别眨眼了”,那学生走上前一把操起铜锣和锤子,拼命地敲了一下,声音震耳欲聋。  相似文献   

12.
倪丹菲 《现代语文》2005,(12):100-101
中国是诗的王国。五千年的文化熔铸了灿若星辰、脍炙人口的瑰丽诗篇。那“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哀婉,那“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豪迈,那“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悲鸣,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呼唤……纵使穿越千年的雨雪风霜,仍响彻在我们的耳畔,鲜活地留在我们心中。作为现代中学生,如何把这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发扬光大,古诗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盖盖锅锅 《音乐世界》2013,(22):118-123
“婴儿兵"、“魅力CLYDE”,最近朴炯植又多了一个形象,那就是“可爱赵明秀”“,在热播电视剧《继承者们》中,如果说男女主角是靓丽的主线,那朴炯植也完全称得上是可爱、正能量的辅线!  相似文献   

14.
就地取材     
一次期末考试后,保罗对同班的希尔文说:“你听说了吗,杰姆考试作弊被抓到了。”“怎么回事儿?”希尔文问道。“他考试时,把手伸进衣服里数自己的肋骨。”“那又怎么了?怎么能算作弊呢?”希尔文更加迷惑了。“可那是人体解剖课的考试呀!”保罗答道。就地取材  相似文献   

15.
叶子的自述     
6月25日 星期日 “叽叽叽……”“树爷爷那是什么声音?”“是小鸟的叫声呀!”“嘀嘀嗒嗒嘀嗒……”“树爷爷那是什么声音啊?”“是春雨姑娘在叫你呢。”我再也忍不住了,拼命往出钻,“啊多美的世界呀!”  相似文献   

16.
一般过去时     
不同于中文里,我们用“……过”,“……了”,“已经……了”,“已经……过”,“曾经……了”,“曾经……过”来表示过去的事或者状态,英语中有一个专门的时态来表示“过去”,那就是“一般过去时”。  相似文献   

17.
创业精神     
李江 《西北职教》2001,(5):32-32
吃过晚饭,牛厅长搭起“二郎腿”,悠闲地坐在客厅里,那肥胖的身体把沙发压出一个“凹”字来。他嘴叼“红塔山”,不时“叭”的一声吐出一圈圈烟雾。那张脸上泛出得意的神气:我“老牛”这辈子总算没白过,私人别墅盖得豪华舒适,“鸡鸭鱼肉”顿顿不离,女儿今年大学毕业安排到了好单位,儿子又考上全国重点高校,看来我也得享享清福了。  相似文献   

18.
味道     
语文老师发现张三上课睡觉,比较生气,于是弄醒张三问到:“你怎么上课睡觉?”张三:“我没有睡觉。”老师:“那你干吗闭上眼睛?”张三:“老师,我在默念课文。”老师不信,说:“那你干吗直点头?”张三:“老师,你讲课讲得很好。”老师还是不信,说:“那你干吗直流口水?”张三:“老师,你的课讲味道@佚名  相似文献   

19.
“木桶理论”人所共知。说的是一个木桶盛水的多少,不是由最长的那一块所决定的,而是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有人将这一理论归结为“短处决定论”。 如今,“文凭风”吹遍神州。一些人无心考虑自己的工作。一门心思追求那一纸文凭。“千重要,万重要,文凭最重要”,成为一些人的心态,考文凭简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宁可‘砸锅卖铁也要搞到一纸文凭添光彩。于是,在不少商品市场疲软、价格大跌的情况下,文凭却行情不俗,价格看涨。哪怕你现有文化程度再低,只要拿得起钱,只要应付一下那“机械式”的考试,不愁弄不到那一纸研究生学历…  相似文献   

20.
柳生 《中学文科》2007,(12):44-44
我有一个梦想,碧蓝的天空鸟儿快乐地嬉戏,蓝天下尽是那“风吹草低见牛羊”,尽是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尽是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我要把梦放进篮子里,让它在篮子中发芽。你要问我为什么,我不告诉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