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维护记者采访权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因采访引发的新闻官司不少,无故无理阻挠记者正常采访,对记者进行人身攻击,破坏、损坏采访设备的事件更是时有发生,这一切引发了包括新闻工作者在内的社会大众的思考:新闻记者的采访权如何界定?如何保护新闻记者正当合法的采访权利?中国的《新闻法》何时出台?记者采访权如何界定因新闻采访引发的官司屡见不鲜。四川日报集团的法人在一年的时间内,15次被告上法庭,在这些诉讼中,他们有胜有败,还有的一直无法宣判。其原因就是对记者的采访权限难以界定。记者的采访权限的确是一个关键问题。新闻记者该享有多大程度的调研…  相似文献   

2.
采访权是一种新闻传播主体应该享有而尚未成为法定权利的习惯性权利。采访权源自知情权和言论自由权,既是一种社会权利更是一种政治权利。采访权既是记者开展采访这一职业活动的法律前提,也是报道权、传播权、评论权等其他职业权利的基础,具有公众权利、约定性和广延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近年,新闻记者的采访权利受到侵害的事例已经不再是个别现象了。面对一起又一起新闻记者采访报道,遇到阻碍甚至殴打的个案,人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些问题:“记者采访时为什么总是受到粗暴的对待?记者到底有什么权利?记者该怎样捍卫采访权。”  相似文献   

4.
何谓新闻采访权 新闻采访权特指新闻工作者为履行职责进行采访的权利,新闻采访权的主要内容包括:新闻工作者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在公共空间搜集、整理信息并且自由选择记录方式的权利,新闻工作者有权要求法律规定有义务公布信息的采访对象提供真实、准确、全面的相关信息,记者的人格权不受非法侵犯、财产权不受非法侵害.采访权是记者个人的民事权利,是新闻记者作为公民的个人人身自由权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新闻采访权是不同于公权与传统权的特殊的社会权,权力组织无权剥夺记者的新闻采访权。新闻记者作为自然人,享有民事主体所享有的一切人格权。文章分析探讨了保护记者的新闻采访权和人格权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6.
采访在新闻工作中,是一项很高的艺术,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新闻的采集必须经过采访的步骤,如果不经过记者的采访,便不能使新闻线索尽量发展,即使是再能干的编辑,也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难。记者对于采访新闻是有特别权利的,不然采访就无法进行,那么记者所知道的就只能与一般人没有差异。一、采访权的依据和性质1.采访权法律依据。在国内,我国新闻工作者关于自身权利谈论较多的是报道权、批评权、采访权和评论权等。出版报纸刊物的规范己有行政法规明确规定。记者的采访权从具体法律上来看,虽然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  相似文献   

7.
新闻采访权受到暴力干涉,整个社会公共利益就会受到伤害,但新闻采访权又因其权利的特殊性而使保护手段不同于普通的私权利。因此对新闻采访权需要从法律上加以特别的明确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的社会创造出和谐稳定的舆论氛围,实现公民应有的政治权利。一、新闻采访权的基本含义及其法律界定为了对新闻采访权实施有效的保护,首先应当明确它的概念和性质,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分析其现状和发展,为制定保护措施打下科学的理论基础。(一)采访权的基本概念采访权,就是记者对具有新闻性的事件有权进行采访,制成作品,交给自己所在的媒体发表。…  相似文献   

8.
新闻采访权是媒体人工作中最基本的权利,但是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并没有明确规定新闻采访权所具有的权利和保护措施,新闻采访权需要从法律上加以明确的保护,才能营造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公民拥有知情权利的保障工作得以实现,并且使新闻采访在对监督政府、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社会责任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新闻采访是大众知情权的根本保证,能够体现居民主人翁地位。但是,就现阶段来看,我国相关部门并没有采取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对记者的采访权进行肯定。但是,记者的新闻采访权一直都被认为是在宪法允许内记者享受的自由权利。因此,积极对新闻采访的知情权进行研究分析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保证居民的知情权以及言论自由权得到展现,还能使居民更好地行使新闻舆论监督权。  相似文献   

10.
魏永征 《青年记者》2012,(13):12-14
记者①的权利,在我国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甚至官方也没有统一说法.例如2008年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做好新闻采访活动保障工作的通知》称:"新闻机构对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事件依法享有知情权、采访权、发表权、批评权、监督权",把这些权利定为新闻机构法人权利;而《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 ~ 2010)》则把这些权利肯定为记者的权利:"依法保障新闻记者的采访权、批评权、评论权、发表权."2009年新闻出版总署《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只涉及记者的采访权利,其他权利则暂付阙如.这些差别,反映了我国新闻体制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刘晓峰 《记者摇篮》2005,(11):40-41
记者的职业地位是被社会公认的.因为人们要通过传媒达到自己获知即了解外部世界的需要,这样。记者的采访权就理应受到社会及相应在机构的准许与保护。因此,当记者在满足人们知情权而行使采访权时,这种采访权也就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知情权与公民言论自由权的变相行使与相应延伸。每个人的身体和五官能够接触的外部世界是十分有限的。而传媒是人体的延伸,这样记者的采访权就是一种放大了的公民间自由交谈的权利,但这种权利是为公众而行使的。正因为如此,它是不能被剥夺的。但是记者没有也不应该拥有个人的特权.如果个别记者以采访为特权越出法制界线,他就会被剥夺相应的权利。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信息传播渠道变得越来越广泛,其中新闻传播是一个主流的传播方式。作为新闻记者来说,是具备对新闻的采访权的。简单来说采访权主要指的是新闻记者以传播信息来作为基本的出发点,在遵守法律相关法规的情况,进行信息的采集,利用自主的方式来对其采访对象进行调查,最终获取到自己想要的信息知识。在本文当中,针对于记者在采访过程当中所具有的采访依据、采访的限制以及最后采访的保障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推动我国记者采访权在我国法律当中的正确行使。  相似文献   

13.
新闻采访权性质刍议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戴丽 《新闻记者》2003,(11):38-39
50多年前,著名报人邵飘萍在《实际应用新闻学》一书中指出,在报纸的所有业务中,以采访为最重要,一张报纸的最重要原料厥为新闻,而新闻之取得乃在采访。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原新闻部主任弗兰克也曾说:“采访是我们这一行的基本手段,没有它我们就无法生存”。①在新闻实践中,记者进行正面采访报道时,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但是进行批评性采访、报道时,常会受到种种干扰甚至侵害,因此,新闻工作者在采访活动中的权利保障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同样也受到新闻研究者及法学界的重视。记者作为新闻机构的组织成员,在采访过程中享有的权利首先表现为采…  相似文献   

14.
采访权是新闻记者从传播新闻信息的基本目的出发,以遵守宪法与法律相关规定的前提下,以自主方式自由调查采访对象,并最终探知信息事实的一项权利。本文论述了新闻记者采访权的法律依据和性质,分析了记者采访权的限制,同时提出了保障记者充分行使采访权的有效方法,旨在为进一步推动记者采访权在我国的正确规范行使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分析了记者在新闻采访中采访权的涵义、内容和由来,以及目前新闻采访权在我国法律法规和现实实践中的现状与困惑。  相似文献   

16.
针对广州记者被围欧事件,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维权委员刘祥武认为,作为公民,其社会知情权、批评建议权、监督权是通过新闻记者的具体采访报道来实现的,所以欧打记者是对公民知情权的间接侵害。他指出,新闻采访权、报道权和舆论监督权尽管不是行政权力,不是司法权力,但它却是公  相似文献   

17.
记者采访权的界定与限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采访是记者主要的工作方式,一般人都认为,新闻媒介及记者对于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任何事情,都有权进行采访。但是,现实生活中,新闻记者采访遇阻的现象越来越多,记者因进行舆论监督性质的采访遭致暴打的事件也频频发生,另一方面,记者因新闻采访侵害了被采访人的权益而被告上法庭,新闻单位及记者“败诉”的“新闻官司”,也不断增多。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现有法律和新闻政策出发,对记者采访权的概念界定和具体限制作认真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论新闻采访权的法律解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在一定意义上,我国当前的新闻采访权问题主要是解决如何将新闻采访权具体化为一项法律权利并赋予其司法请求权的问题。本文力图对新闻采访权的权利特性、基本内容及其法律限制进行探讨,以期对新闻采访权理论的发展和我国未来新闻法立法活动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9.
刘红 《新闻战线》2015,(2):74-75
新闻记者具有一定的采访权,这是毋庸置疑的,新闻记者通过行使采访权进行信息传递、舆论监督等,促进信息的公开化,保障公民知情权。但是新闻记者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受多方面阻碍,很难有效地实施采访权,甚至人身权利屡遭侵害,这些现象不利于舆论监督功能的实施。特别是近几年,社会发展倡导以人为本,主张法律保护人们的各项权利,新闻记者的采访更加困难,这些都影响着新闻舆论监督功能的实施。  相似文献   

20.
两类冲突引发对采访权的思考近年来,发生在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冲突时有出现。冲突大致包括两类:一类是采访侵权,记者因为采写新闻报道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等合法权益,以致引发“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