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上世纪90年代初在家附近农村购得一枚生坑异型大半两古钱(因上铸半两暂称其半两钱)。该钱径6厘米,重39克,字体明显有战国秦半两特征。与行用半两钱有四处不同。①钱面铸一"口"字形台;②钱的面背为同心浅弧形;③无穿孔;④体形重量较大。很奇特,各钱谱无载。  相似文献   

2.
戎畋松 《收藏》2008,(6):116-117
汉半两权钱 汉初承袭秦制,仍旧行用半两钱。高祖时借故“秦钱重难用”而行荚钱,且允许民间私铸,引起货币贬值,“至物踊腾粜,米至石万钱”。吕后二年(前186年),开始整顿币制,改铸重八铢标准的半两钱;后由于减重严重,从六年(前182年)起又行用五分钱,其重量只有2.4铢,为半两的1/5,灾际上也就是变相恢复丁荚钱的使用。  相似文献   

3.
王小梅  董良义 《收藏》2015,(5):98-99
古钱上的钱文位置有时会互换,抑或会写成反书,泉家谓之传形。传形钱是工匠刻范时的错误造成,如半两钱文应是自右至左。反之则成了传形者。汉初吕后掌权时期禁止民间私铸钱,所铸的八铢半两和五分钱都是官铸,管理较为严格,传形钱较少。  相似文献   

4.
董良义 《收藏》2013,(8):68-68
汉承秦制,所铸铜钱仍沿用秦"半两"钱文。先后铸行榆荚半两、八铢半两、五分钱、四铢半两等几种。至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更铸三铢钱止,汉半两钱前后流通80余年。汉半两不同于秦半两,特点是版式多变。有几种版式为汉半两独有,如"凸块半两",就是在钱面穿孔上下铸以凸块,这种版式有的泉友称之为"邓通半两"。再如"蛇目半两",其名称首见于日本奥平昌洪《东亚泉志》,特点是钱肉外缘高出较宽的一圈,  相似文献   

5.
董良义 《收藏》2013,(15):68
汉承秦制,所铸铜钱仍沿用秦"半两"钱文。先后铸行榆荚半两、八铢半两、五分钱、四铢半两等几种。至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更铸三铢钱止,汉半两钱前后流通80余年。汉半两不同于秦半两,特点是版式多变。有几种版式为汉半两独有,如"凸块半两",就是在钱面穿孔上下铸以凸块,这种版式有的泉友称之为"邓通半两"。再如"蛇目半两",其名称首见于日本奥平昌洪《东亚泉志》,特点是钱肉外缘高出较宽的一圈,据说像蛇  相似文献   

6.
董良义  王旭东 《收藏》2014,(12):76-77
四铢半两钱铸行于西汉文帝前元五年至武帝元狩四年(前175~前119年)。笔者在收藏的汉四铢半两钱中,发现有少数钱面上铸有记号,这些记号钱多为穿上下竖划,还有少数星纹者。现选择一些面上有星纹记号钱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7.
《收藏》2017,(6)
正有颈半两钱俗称"出头两",实际上就是"两"字的异书钱。孙仲汇、胡薇著《古钱币图解》云:"一般两字的中竖与上横不连,相连的极罕见,称有颈半两。"《中国钱币大辞典·秦汉编》中收录了3枚"吕后五分半两·出头两",释文日:"西汉半两钱。青铜质。铸于汉高后六年至文帝前元五年(公元前182~公元前175年)。面文‘两'字中竖划直抵上横划。……极罕见。"清王锡棨《泉货汇考》也收录1枚传形有颈半两,但是未加  相似文献   

8.
傅绍庆 《收藏界》2013,(4):73-73
有颈"半两",指半两钱币。"两"字的中间竖笔直抵第一笔上横者,较常见于汉"四铢半两"中。而秦"半两"有颈者则多谱未载,亦未见相关收藏刊物披露过。在网上见过几枚,但皆漫漶不清,说是有颈,实则勉强。余日前得一宗生坑"半两"60余枚,多战国、秦"半两",间有两枚汉"八铢半两",其中就发现了此枚甚为罕见的秦有颈"半两"。该泉为大生坑品,红斑绿锈入  相似文献   

9.
董良义 《收藏》2019,(1):47-47
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铸行的“元丰通宝”钱,有铜、铁两种材质。分小平、折二两种币值。铜钱铸造精整,有行、隶、篆三种书体,钱文书写遒劲有力,可以组成多种标准对钱。  相似文献   

10.
董良义 《收藏》2016,(5):90-92
西汉四铢半两钱始铸于文帝前元五年(公元前175年),罢于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历经文、景、武三朝,共铸行56年。《汉书·食货志》:“孝文五年,为钱益多而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  相似文献   

11.
乾元重宝钱     
正唐肃宗乾元年间(758~760年)铸造的乾元重宝钱,是中国货币史上第一枚以年号加"重宝"为钱文的铜铸币。该钱是由唐朝官方铸造发行的铜质铸币,品种有乾元重宝当十钱和乾元重宝背重轮大钱以及后期减重为小平钱三种。因官价规定,面值大于开元通宝,并且有很高的兑换率,又因是乾元年间铸行,所以民间俗称"乾元钱"。乾元重宝钱的版别很多,除钱文书写变化外,主要分狭缘、阔缘,并有光背及背星纹、月纹、祥云、瑞雀、同心结等,有些则因存世稀少,成为收藏价值极高的珍稀品种。  相似文献   

12.
《收藏》2016,(9)
正西汉四铢半两钱始铸于文帝前元五年(公元前175年),罢于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历经文、景、武三朝,共铸行56年。《汉书·食货志》:"孝文五年,为钱益多而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据此知,有些四铢半两钱制作欠规范,皆因当时国家对铸钱放松管理,允许民间私铸有关,所以就造成了钱文上的版式差异,以及带有特殊记号和刻划纹  相似文献   

13.
正秦朝使用的是"半两"钱(图1),它在秦国的崛起以及统一六国的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汉初继续沿用了半两钱。但是,汉武帝继位后就迫不及待地进行币制改革。前后历时27年,经过6次反复,最终废弃半两钱,确立了五铢钱的重量标准。这是为什么呢?第一是政治上的考虑,汉政权要垄断铸币权,以此加强中央集权,实现政治的稳定。第二是经济上的算计,汉政权为了聚敛钱财,筹集经费,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对外扩张埋单。这都与当时汉朝中央政府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有关。  相似文献   

14.
董良义 《收藏》2012,(4):90-91
《汉书·食货志》载:"今半两钱法重四铢,而奸或盗摩钱质而取铬(yu),钱益轻薄而物贵,则远方用币烦费不省。""有司言三铢钱轻,轻钱易作奸诈,乃更请郡国铸五铢钱,周郭其质,令不可得摩取铬。"看来当时确有磨半两钱取铜的现象,更铸有廓的五铢钱,主要目的是防止磨钱取铜。从出土的半两钱上看,确有一些被挫磨过,但是被剪凿磨边的"四...  相似文献   

15.
笔者藏有一枚"咸丰元宝"宝苏当五百大钱。钱径57毫米,穿径11毫米,厚4毫米,重64克。精黄铜质地,包浆坚实,温润有光泽,钱体突出部分磨损自然。文字清晰,字口深峻,除径稍小于谱载者外,钱文书法完全一致。"咸"字,第七笔的折弯钩与众不同,  相似文献   

16.
张静 《收藏》2012,(12):74-77
西汉文帝刘恒前元五年(公元前175年)更铸四铢半两钱,至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行五铢钱,四铢半两钱前后共铸行50余年。此种钱大小适中,制作较为规范。  相似文献   

17.
董大勇 《收藏界》2013,(5):69-70
有位古钱鉴定家鉴定有争议的古钱时,在排除了其他因素外,总是把钱文书法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新出现的"出谱钱"。因为这些钱,前人未见,臆造的可能性很大,而识破臆造钱的首要法宝就是书法。今人臆造钱币,首先要过钱币书法关,这位古钱鉴定家凭书法的漏洞识破了不少假钱。他说  相似文献   

18.
《收藏界》2007,(8)
"崇宁通宝"有小平及折十钱。小平钱存世较少,大致可分大字、宽缘、缩范等版式。缩范小平钱极罕。所谓"缩范",马定祥先生概括得非常形象。在《历代古钱图说》第95页,批注曰:"另有一种如折十缩小之字文者,珍。"换言之,似缩小的折十"崇宁通宝"钱。这种"崇宁通宝"小平钱,也有称"美制"者。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50年代初,马定祥先生在西安某泉友处收到一批秦汉半两钱,共有数十枚。其中有一枚银质大型半两,该大钱直径66毫米,重量96.15克,厚度7毫米。马先生得此大钱如获至宝,珍而重之。其间多位好友罗伯昭先生、孙鼎先生和李伟先先生都观赏过该钱,曾要求马先生承让,皆未如愿。该大钱在马家府上秘藏超过半个世纪,直至2003年该大钱才曝光。中国嘉德主编出版的《钱币学大师马定祥》一书中第33页,刊登此大钱图照及文字说明"汉半两银样钱"。承好友马传德兄惠赠此书学习,有幸观赏该大  相似文献   

20.
清代古钱的钱文书写形式,在咸丰朝之前变化不大,多数呆滞刻板,以宋体字书写,看得多了让人感到索然无味。到咸丰朝之后,制钱钱文书写形式逐渐丰富多彩,钱文趋于精美,风格呈现了多样化,一些名家墨客、达官政要的手笔渐入钱文,为清钱钱文增色不少。宝泉局有一种小平钱的钱文即为当时的著名学者、书画名家戴熙所书,也称“戴书咸丰”钱,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