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交叉和互补:浅谈新社会文化史和妇女-社会性别史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来平 《文教资料》2007,(15):132-134
新社会文化史的兴起开拓了性别史研究的领域,而性别史的研究,特别是社会性别视角的普遍运用,又整合、完善了妇女史的研究,并最终形成妇女—社会性别史。妇女—社会性别史对新社会文化史的研究起到参照、补充、矫正和借鉴的作用,新社会文化史又不断推动妇女―社会性别史研究的不断宽阔和深入,因此,两者之间是交叉和互补的关系,而不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社会性别史与妇女史都受到了社会性别理论的启示,两种范式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妇女史发展经历了“受害史”、“英雄史”、“分离领域”、“多元与差异”四个阶段,演变成社会性别史。但是双方在概念理解、理论方法、政治目的以及研究范围上迥异。研究社会性别史,不仅可以开阔理论视野、拓宽史学领域、发掘新的史料、提出新的观点;而且其开放性的特色,必将对传统史学全面渗透和改造,即与传统的政治史、思想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外交史进行平等的对话。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的妇女史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逐渐得到主流史学界的认可。妇女史,尤其是妇女—社会性别史,不仅为历史研究增添了社会性别的新视角,而且使妇女史研究本身跳出了狭隘的“妇女领域”,将妇女置于更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中进行研究。将社会性别的视角引入中世纪晚期英格兰农村社会的研究,考察和分析占乡村人口半数以上的劳动妇女的经济活动及特征,有利于深化对当时乡村社会及其经济状况的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4.
中国妇女史:从研究走向学科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20中国妇女史发展的历程,面对新世纪女女学蓬勃发展的全球景观,如何在本土化与学科化的双重努力中实现自己的目标?本文认为,20世纪初中国妇女史研究的兴起是在现代化的社会和学术语境下展开的,80年代中期开始了妇女学背景下的史学关注;90年代初期引入了社会性别(gender)重要的分析范畴,同时,妇女学的全球视野更要求研究者从普遍认为有效的理念框架,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中主动选择并运用于本土研究,面对这一趋势和史学遗产,妇女史学者在继承,借鉴,创新以建立本土妇女史学科中,应尽快突破理论和研究方法上的多重困惑和挑战,开展妇女-社会性别史的研究和教学活动,以进入主流史学并纳入教育主流。  相似文献   

5.
个体学习和群体知识的建构彼此不是分离的,而是可以相互支持和供养。文章在知识建构和知识创造理论的基础上,从系统论和认知角度提出基于社会性软件的认知和社会系统共同发展模型,模型主要关注认知系统和社会系统间知识的相互内化和外化两个过程。对社会标签和Wiki平台提供的实验数据进行研究,发现二者都能引起认知冲突,借助社会性软件平台,学习者可以通过同化或顺应来平衡冲突,个体和集体知识就是在平衡—不平衡—新平衡的循环中得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妇女/性别史研究和学科建设在中国大陆发展迅猛,新方法的使用和新材料的发现,以及学术研究成果的大量涌现,使妇女/性别史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78-1989年,妇女史研究开始复兴,研究主体、关注议题和参与人员都得到大范围拓展;1990-1999年,中国妇女史研究掀起第二次高潮,在文化领域,出现了消费妇女的庸俗性和学术研究的严肃性同时并存的局面,在主流史学界,形成了由增添"妇女"到加入"性别"的转变趋势;进入21世纪,妇女/社会性别史研究在目标、策略和关注点等方面多元化的取向日益明显,集体的学术活动对人才的培养和成果的催生也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史、文化史的复兴,中国本土的妇女史研究逐步开展起来,并在1990年代迎来了一次发展的高峰。进入21世纪后,在新社会史、新文化史、社会性别史等新兴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的推动下,妇女史研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之势,其研究内容渐趋深入与广泛,妇女史/社会性别史也开始逐步得到主流学界的关注与认同。但现今的妇女史研究仍处在西方理论的笼罩之下,对于中国本土语境的内在特质则多语焉不详,如对一些具有中国特质的基本概念缺乏深入细致的分析,对于男性群体缺乏关注,对于社会性别理论的运用略显单一等。这表明中国本土的问题意识与理论架构尚未形成,有待于今后的研究加以弥补。  相似文献   

8.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解释,由于每个人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导致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就不同。因此,建构主义十分关注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它强调学习者要获得知识,主要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他人(教师和  相似文献   

9.
从知识与经济的关系出发,指出教学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它必须在照顾到学生经验的同时又起到提升学生经验、使学生获得知识的作用。教学服务于社会,教学改革必须考虑社会需求.具备社会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隆,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地区。它与越南、老挝、缅甸相邻,与泰国相近,历史上与东南亚邻国关系十分密切,同东南亚一些民族也有着渊源关系。那里还有丰富的历史文物、古迹和珍贵的地方文献资料。因此,不论是研究中外关系史还是研究东南亚国别史,云南是一个很值得进行调查的地方。一九八三年暑假,我们根据前几次社会调查的经  相似文献   

11.
教育史学具有社会科学的一般发展规律:教育史学适应教育社会实践的需要而产生发展;深受政治的影响而具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与社会文化的更迭兴衰遥相呼应。教育史学作为历史学的分支,又有史学的演进规律:教育史学发展史就是教育历史被不断重写的过程;研究队伍的整体素养与教育史学发展水平成正比;教育史学研究中史料、方法与理论三者密切配合、协调发展;描述叙事性的教育历史与解释分析性的教育历史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宏观教育史研究与微观教育史研究取长补短、相辅相成。教育史学自身的特殊的演变规律表现为:教育制度、教育思想、教育活动的历史研究齐头并进,且维持动态平衡;教育史学与教育学的其他分支学科相互依赖、互相借鉴。  相似文献   

12.
The form, content, and practice of history has shifted including changes in conceptualization and practice that came in viewing history as social science, critiques and reconstructions of historical forms of knowledge, and debates about form, format, genre, and discourse. The central argument of this essay begins with the claim that history is a distinctive discipline. It's distinction lies not only, or even primarily, in its subject matter or materials. Rather, history is distinct as a form of inquiry and mode of understanding, with distinguishing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ical context and historical imagination.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llow.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处于社会转型发展的今天,如何认定自然科学与哲学的联亲,则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该文以自然科学史与哲学史的相关材料为佐证,力足全面展示和论证自然科学与哲学的血缘关系,以强化促进二者的相互作用.认为哲学作为自然科学发展的理论前导,因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存在哲学自身的本性差异,故对自然科学具有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也对自然科学具有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的误导.  相似文献   

14.
历史唯物主义是指导历史学研究的基本理论,但又不能代替历史学自身的理论,历史学的理论包括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唯物史观与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探讨二者的区别与联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挥唯物史观对历史研究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试论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生物科学史教育的整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物科学史教育对于实现《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具有重大意义。它既展现科学的进程,又为学习探究提供范例,是进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极好的形式。高中生物学教材整合生物科学史要遵循以小见大、自成体系、去粗取精、尊重历史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史学的审美     
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其中充满了无穷的魅力,史学所蕴涵的真实性、创造性、理性思维、时代性以及对人类审美情操的陶冶,无一不展示着美。认识史学的审美显示出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历史学的学科性质,是艺术,还是科学?在20世纪初期,中国史学家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李大钊很早就开始关注与思考这一史学理论中最基本而且很重要的理论问题。在近代中国,李大钊是对于历史学的学科性质问题论述较早,也较为成熟的史学家。李大钊关于历史学特有性质的论述,是他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否认历史学不具有科学性的一些人,往往是从否认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立论的。李大钊关于历史学性质的论述也是对这一不正确的认识的积极回应。李大钊坚定地指出:"史学之当为一种科学,在今日已无疑义。"李大钊在坚持历史学的学科性质是科学的同时,也承认在具体的历史研究过程中存在艺术性的工作。历史学研究含有艺术性的工作和历史学是艺术是两回事。历史研究中所体现的这种艺术性是工作层面的事情,并不等同于学科层面。  相似文献   

18.
历史学与政治学在对国际关系研究的对象与目标、假设条件与研究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在对象与目标上,有特殊规律还是一般规律、叙述性解释还是理论性解释等的差异;在假设条件上,有时空条件还是分析标准的差异。在研究国际关系时历史学与政治学都有很多东西值得对方借鉴。  相似文献   

19.
女性主义者认为,科学并不是价值中立和性别无涉的,科学史中蕴含着性别密码,近现代科学负载着男性价值和男性品质,这导致了千百年来女性在科学中的相对缺席。科学史是一部充满男性中心主义的历史,必须通过勘误与修正,重构科学史和科学发展的真实图景。女性主义的这种观点丰富了科学史,为科学史的研究开辟了新的理论视角,但是,由于过于强调其特有的女性主义立场和原则而忽视了自然科学自身的规律性,女性主义科学史观也受到了学界的批评与诘问。  相似文献   

20.
自20世纪60年代迄今,美国教育史研究受到社会科学越来越大的影响.社会科学对美国教育史学实际上起到了全面推动的作用,不仅扩大了教育史的研究范围,打破了传统教育史学的封闭状态,而且使教育史家提出了新的问题,提高了教育史的解释力,使美国教育史学摆脱了编年史的枯燥形象.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美国教育史研究具有浓重的意识形态色彩,陷入了相对主义的泥潭.而且,美国教育史著作,更象是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而不是历史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新教育史学虽然动摇了传统的教育史学,但并没有提供令人信服的研究取代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