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极强的学科,它既是人们的思维工具,又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语文教学应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联系生活进行基本训练,既"导流",又"开源",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学人做人。笔者现结合课堂观察和文献研究,探寻于教学义理,对中学语文教学进行了一番思考。  相似文献   

2.
语文是人们的思维工具,又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然而,长期以来,在教学中存在与生活脱节的弊端。语文教学改革必须以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先导,构建师生互动模式,展开多种课外活动,拓宽学生阅读视野。语文教学,宜打开教室的大门,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联系生活进行基本训练,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学会做人。然而,长期以来,教学中存在着与  相似文献   

3.
蔺凤仪 《甘肃教育》2011,(18):89-89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极强的学科,它既是人们的思维工具,又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语文教学亟宜打开教室的大门,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联系生活进行基本训练,既“导流”,又“开源”,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学会做人。只有学好了语文,才有可能学好其他学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认识到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极强的学科,它既是人们的思维工具,又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语文教学亟宜打开教室的大门,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联系生活进行基本训练,既“导流”,又“开源”,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学人做人。“不关心广大的社会生活就很难学好语文。”然而长期以来,在教学中存在与生活脱节的弊端,使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变得枯燥无味。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进行了粗略地描绘以计算机为"课堂",拓展语文学习领域;以计算机为"教材",拓展语文学习内容;以计算机为"工具",拓展语文学习方式.借此说明如何科学认识和把握信息技术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对语文教育变革的方向,加快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舒莉 《教学随笔》2013,(2):49-50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以计算机技术为"课堂",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领域;以计算机技术为"教材",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以计算机技术为"工具",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实现学科交互、整合,不断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而且也是学生积累语言,丰富知识的有效方法.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引导学生在掌握语文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博览群书,吸收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  相似文献   

8.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如何在课程改革中构建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呢?我们要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打开教室的大门,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不关心社会生活就很难学好语文,只有联系生活进行阅读训练,既"导流",又"开源",才能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学会做人。一、构建以人为本的新型阅读教学理念教育方式的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相似文献   

9.
俞全明 《考试周刊》2013,(21):55-55
<正>陶行知先生说:"是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人们常说:"课堂小社会,社会大课堂。"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最好的语文老师,"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选择了怎样的生活,就是选择了怎样的方式学习语文;或许可反过来,选择了怎样的方式学习语文,就是选择了怎样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当课堂的柳暗花明、针锋相对渐渐变成花团锦簇、一片和谐之后,教育工作者当反思,当下的语文教学能否引领学生生命的自由生长,是否能带给学生生活的启迪。依托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中职语文课堂应"从学生的自我中心出发""从学生的心灵自由出发""从学生的情感表达出发",大胆进行课堂实践,力求在语文教学中给学生以富于温度和厚度的体验。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基础教育研究对"生命"和"生命教育"严重缺失,语文教育由于应试教学使得课堂教学失去了鲜活感和生命感.语文生命课堂的构建策略:唤醒生命意识,构建回归生活的语文课程生态观;唤醒课堂情绪,构建自主建构的语文课程学习观;倡导"生命关怀"告别"宏大叙事",构建语文课堂教学观.在语文的阅读、写作和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生命关怀,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让学生健康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变"师本教育"为"生本教育".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语文学习是现实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形式,语文课堂是讨论、合作、交流的课堂;"不同的人在语文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承认差异,因材施教.语文课堂又是德育的课堂,语文教育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培养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3.
李佳 《时代教育》2012,(16):108-110,141
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不隔",欲达到这样的境界,语文教师要既能"入"亦能"出",真正融入课堂中,和学生产生共鸣。同时,语文教师也必须是真性情之人,从课堂上生活中引导学生追寻本真的东西。  相似文献   

14.
正"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贴近生活进行语文教学,已逐渐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新趋势。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说:"语文教学要立足课堂延伸开去,充分调动并利用广阔天地中有利的因素……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汲取材料"1。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给学生展现一个生活化的大语文世界,实现"学与用"的教育目标。一、利用多种艺术形式,服务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5.
<正>生活化语文是指引入学生的生活资源活化语文,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进而将语文置于学生生活之中,帮助学生形成对生活、自然、社会的正确认识。《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为进一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相似文献   

16.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极强的学科,它既是人们的思维工具,又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语文教学亟宜打开教室的大门,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然而,长期以来,在教学中存在与生活脱节的弊端,使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变得枯燥无味。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相似文献   

17.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要使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被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运用得得心应手,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使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化语文"、"语文生活化"。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是小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语文既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语文学科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广义上看,小学语文教育包括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课堂教育  相似文献   

19.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其实也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语文教学务必要突破语文课堂教学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壁垒",让语文教学与社会实际生活链接,真正地把语文教学由课堂引向社会生活。那么,作为语文教学重中之重的阅读教学又如何与生活链接,最终使语文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实际,走进学生的  相似文献   

20.
小语<新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起其他学科,语文能力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更紧密.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