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袁晋 《生活教育》2011,(2):23-24
中国古代的荀子将学习视为一个"闻-见-知-行"的活动过程,"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西方国家近来也把有效的学习过程概括为"  相似文献   

2.
<正>作为获得真知、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实践活动向来为人们所推崇。早在战国时期,我国著名思想家荀子就有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的著名论述;德国杰出诗人歌德说:"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当运用。光有愿望是不够的,还应当行动。"然而,现在许多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  相似文献   

3.
钱荣英 《现代语文》2006,(10):102-102
激发情感、培养理智、训练操作技能,是人才教育培养的重要任务。对此,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荀子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曾予以高度关注。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述而·雍也·为政·宪问》)荀子则强调“善美相乐”,其“入人也深”,“化人也速”,“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子·乐论·儒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则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正> 思想政治课不但要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常识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理论,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只有通过考察学生的行为,才能检查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效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荀况有:“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  相似文献   

5.
张巧 《考试周刊》2015,(20):92-93
<正>《荀子·儒效篇》中有言:"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换为英文,即为:"Tell me,I forget;Show me,I remember;Involve me,I understand."在十几年的英语教育中,尤其是新课改背景下,我践行着这一理念,自认为此即为我在教育中要追寻的佳境,让学生都参与课堂,即为高效课堂之关键,也是教育本质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多年的教育实践证明,"闻""见"是教学的根本所在。时代在发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教师的作文教学展现出新的气象。在进行作文教学指导时,教师利用多媒体的图像、声音、动画等元素,实现人机交流。  相似文献   

7.
著名心理学家烈昂节夫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儿童的心理起源于外部活动,活动既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无独有偶,早在2000多年前倡导"知行统一"的荀子也曾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  相似文献   

8.
两千多年前,荀子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两千多年后,无数职业教育践行者正在将这一理念变成现实。从2008年落户天津,到2012年赛区遍布全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经走过5年。这5年,大赛的规模逐渐扩大,内涵逐渐丰富,校企合作逐步深入,与社会需求逐步贴近,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教育家对学习很重视,认为学是人获得知识、经验的重要手段;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吕氏春秋》认为学,可以发蒙、振聋、启眊时说:“且夫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且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尊师》)桑弘羊也说:“非学无以治身。”(《盐铁论·殊路》)故对学习方法,诸子百家均有精辟论述。如儒家提出:“学(教)学半”的命题,把教、学看作是一对矛  相似文献   

10.
<正> 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这种以“闻”、“见”为基础的思想,也就是我们当今贯彻的直观性原则,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学中如能巧妙地利用数形结合,把抽象化为具体,则不但可使学生对知识获得鲜明生动的形象,易于理解,记忆和激发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形象思维能力等。本人在实习过程中,采用数轴的直观性进行复习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是我国的优良学风。孔子说过:“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以言过其行为耻辱。又说:“听其言而观其行,”衡量一个人的品德和才能如何,不仅听他怎样说,更重要的是看他怎样做,一个实际行动胜过一打宣言。荀况具体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至矣。”这就说,“学”是为  相似文献   

12.
正生物活动教学是指在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建构一些既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又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学生主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活动教学"具有源远流长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国内从两千多年前荀子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到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都十分强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动起来,让教与学达到最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形象教学的“难点”处理河南新乡市第二十三中学(453011)张鹤鸣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荀况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现代教育理论也指出:结合讲授内容,运用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能加深记忆。在生物教学中,生物的形态、结构可以通过实物、标本、模型、...  相似文献   

14.
两千多年前,荀子曾把人们学习的过程分为“闻见”、“知”、“行”三个步骤。他认为,“闻见”是感性认识阶段,在此基础上,才能进入理性认识阶段的“知”和实践阶段的“行”。此三者中,他又特别重视“行”。他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荀子的这些见解闪耀着朴素唯物论的思想光辉。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他认为学至于行达到峰极的看法显然是不完整、不确切的,他还未能认识到把实践的经验回头再来检验理论、发展理论。人们学习知识需要“知”、“行”结合(实际上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决定了教师传授知识也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知”、“行”结合。为了真  相似文献   

15.
插图是教材的"第二语言",它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启迪性等特点。古代著名的教育家荀子指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文本为"闻之"提供了前提,而插图则为"见之"提供了保障。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一方面忽视教材中的插图,浪费现成的宝贵资源;另一方面,又千方百计寻找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有的甚至出现了滥用现象。所以,教师应重视合理使用课文插图,与其对话,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文章在明确课文插图的价值上,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对话插图,服务课堂教学的途径和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6.
何宏位 《考试周刊》2010,(24):115-116
直观化教学,即在教学中以亲身实践或以具体事物、现象,以及事物、现象的逼真描绘来激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促进对知识比较全面、比较深刻地掌握和理解的教学过程。我国古代教育家苟子提出了教学要以“见”、“闻”为基础的直观化教学思想:“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相似文献   

17.
以悲为美,在唐宋时代,曾为一时审美风尚。因而,词体亦呈现出一种悲情美。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自序》尝云:“后人之感,感于文不若感于诗,感于诗不若感于词。”原因之一,即在于词之“情长”、“味永”、“其为言也哀与思”、“其感人也深与婉”。在相当程度上,词情词境确以伤极、痛极为尚,以悲为美。李清照评南唐君臣词作“亡国之音哀与思”,即如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渔家傲)之作,亦不免“苍凉悲壮,慷慨生哀”。的确,词在它诞生的时候,悲情就伴之而生,成为它抒情的一种特殊基调。中晚唐时,诗人对词染指渐多。传为李白所作的《菩萨蛮》写游子的愁思,《忆秦  相似文献   

18.
一、利用计算机交互的科学性、回馈性等特点。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1.利用计算机形象、直观的效果,解决难点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知,闻见是教学的基础。我们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计算机展现出来,以调动学生的视觉功能。这种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  相似文献   

19.
生理卫生课教学简图的作用和制作舞阳县武城镇一中谷振清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再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也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可见,教学中利用各种实物或教具,让学生感...  相似文献   

20.
列宁曾指山:人们认识的过程就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哲学笔记》)。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获得理论认识及促进思维的发展,也总是从具体的形象开始的。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况早就指出:教学应该以“闻见”为基础,他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荀子·儒效》)。学生的认识从总体上讲也要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规律。初中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