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客体是生产,不是生产力。在给经济地理学下定义的时候应该用意味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的生产配置或生产地理配置,不应该用生产力配置或生产力地理配置。为什么呢?第一,生产力这个概念无法包括经济地理学所研究的一些重要的基本问题,只有生产这个概念才能包括经济地理学所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例如,劳动地域分工是经济地理学所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劳动地域分工反映在各个地区产品的差异上,反映在各个地区生产力水平的差异上,亦反映在各个地区居民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的差异上,这些都与生产力概念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劳动地域  相似文献   

2.
合理地布局生产力,正确地进行经济区划,既是劳动地域分工的需要,又能推动劳动地域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省级生产力布局和经济区划,必须服从全国劳动地域统一分工的要求,通过省域内生产力的合理配置,对全国生产力布局进行必要补充。因此,本文将结合省域内资源分异特点和经济格局,对逐步合理地安排湖北省生产力布局,使之形成具有地区专业化分工特点和协调发展的地区经济结构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论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一些关于区域经济地理学理论基础的观点,如:地域分导理论、人地关系理论、区域综合理论、生产配置理论等.这些理论是区域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但作为学科的理论基础则是难以站住脚的.“地域分导”和“区域综合”是经济地域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不是决定经济地域运动的基本规律.“人地夫系”是一种贯穿于整个地理学研究中的思想,它既不是经济地域运动的表现形式,更不是经济地域运动的基本规律.“生产配置”是经济地理学的任务,当然也是区域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它是人们掌握经济地域运动规律后的生产实践而不是学科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明确区域城市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概念的基础上,从劳动地域分工理论、空间结构理论、生态承载力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4个方面对其理论基础进行了探讨,进而为黄河三角洲区域规划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5.
教育发展类型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有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劳动分工(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为逻辑起点的基础性学科。教育发展类型学的学科定义是:教育发展类型学是着重在地域背景下研究教育组成部分的不同个、群体种类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从教育发展类型的宏、中、微观发生发展规律出发来  相似文献   

6.
生态地理学是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整合生态学、地理学的基本理论,运用系统论的思想来研究地球圈内不同尺度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的结构、功能及演化过程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相互作用的科学.本文就生态地理学理论的首要问题--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稳定性进行了分析,阐明了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稳定性的基本内涵,指出生态地理因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稳定性非线性的基础,而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稳定性的非线性是生态地理区域系统复杂性、差异性和无限多样性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人才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门新兴学科,其产生是由社会实际需求及人才地理研究者的研究基础决定的。该学科的研究经历了学习积累、专题研究和综合研究三个阶段。目前,在人才系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才地图、人才地域分布、人才地域结构、区域人才资源配置和开发战略、人才地理学体系等方面取得了研究成果。今后人才地理学要坚持调查研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行专题研究,在此基础上综合创新,进行理论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分工"的概念首次在马克思哲学范畴内得到较为明确的表述与解释。分工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中介,也是马克思与恩格斯系统阐发其唯物史观的逻辑前提。分析对分工概念之于生产力、生产关系、意识形态、异化劳动乃至人的发展等历史唯物主义范畴的意义,多角度梳理分工的历史发展过程,有助于明确认识分工概念及其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经济地理学产生于地理学体系,主要以经济及其相关区域系统为研究内容,涉及范畴包括经济地域体系的发展条件、建设机制、网络体系、类型模式、发展规律等。在我国,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体现了一定的学科优势特征。经济地理学在我国的应用主要涉及规划开发、区域条件、经济结构、发展调控等领域。另外,随着研究范畴的持续扩充,经济地理学逐步渗透至区域差异、资源分布、地域环境、生态条件、金融状况、创新发展、产业聚集与转移、统筹管理、政策调控等实践领域。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学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我国得到蓬勃发展,从事区域经济研究的理论工作者主要有长期从事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社会学、城市科学工作者和经济学者。他们一方面引用国外的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如增长极理论、点轴开发理论与网络开发理论、梯度推移理论、区域发展阶段理论、地域综合体理论、大推动理论、经济增长模型等;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到国土规划,区域规划,经济区域的划分,资源开发等具体的实际工作中,不断地丰富了区域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在区域经济的基本理论,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关系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成果。  相似文献   

11.
把马克思的地域分工理论引入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使刘易斯模型隐含着的地域分工概念明确化,从而把二元经济模型改造为地理二元经济模型。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形成了现代工业区和农业区并存的区域分工。不同地域工业化模式是由客观条件所制约的结果。中国当前存在着的地区差异的实质是传统农业区域与现代工业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要缩短这种差异。不是所有区域都走工业区发展模式,而是让传统农业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内地劳动生产力区域结构的马克思主义经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劳动生产力的差异是生产方式多样性的根本原因.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科学地指出了劳动生产力的七个决定因素.利用计量经济中的分层聚类方法,根据我国内地各省份劳动生产力决定因素的差异对区域进行聚类分析,对于认识我国区域间生产方式的差异和生产关系的不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形成了五种特色鲜明的劳动生产力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丹东市经济发展战略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产业部门和空间结构分析研究基础上,依据劳动地域分工,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增长理论提出该市域经济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分工的产生、发展和分工对生产力的巨大作用两个方面,研究、比较了斯密和马克思的理论。本文认为,亚当·斯密是从人性和功利的角度说明分工的产生和发展,并主要从劳动的熟练阐明分工对生产力的作用,而马克思则从人们面临的客观物质条件出发分析分工的产生,从劳动的社会性质论述分工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本文还说,社会分工发展缓慢,既是少数民族贫困的典型特征,也是它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区域经济是指在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基础上,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各具特色和以密切联系为基础的地域经济综合体。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区域经济结构中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以及经济效益等决定和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层次、类型结构、质量以及发展速度。同时,职业教育根据区域产业调整方向和技术发展的一般趋势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潜能,规划和培养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劳动力群体,从而推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一、区域产业结构决定区域劳动力的类型结构,而劳动力类型结构又决定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类型结构我国…  相似文献   

16.
经济区是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各具特色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社会劳动分工,表现为不同部门之间产品交换的部门分工,也表现为不同地区之间产品交换的地域分工。劳动分工首先以部门分工出现,但当它落实在一定空间上时,便成了地域分工。地域分工反映了部门分工的性质和特点,同时决定着经济区的发展水平和成熟程度。  相似文献   

17.
论文依据马克思关于分工是“不同种类的劳动的并存”以及“分工是一切商品生产的基础”的论断,把教育作为一种劳动,即作为社会分工的构成要素从而纳入到分工这一范畴内加以考察,并阐述了劳动分工在认识教育与市场经济二者关系中的方法论意义和作用。同时,论文从教育同市场经济二者共同的目的──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这一基本环节入手,界定了教育这一从物质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的智力形态的劳动类型同市场经济分别在劳动分工中的涵义;辩证地考察了二者之间分别处于发育、形成和完善这三个不同阶段时的动态关系。论文从分工这一全新视角考察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从而使这一论题的探讨同现实经济生活发生了密切联系,因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日本高崎经济大学北僚勇作教授,潜心研究经济地理学30余年,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和著作,试图建立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体系。北僚认为经济地理学发展要注重理论研究,强调经济地理学研究要有经济学和地理学的综合分析方法;他提出了商业创新、旅游创新概念与产业创新体系,建立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均衡理论模式。笔者认为北僚的理论模式不仅丰富了经济地理学的内容,同时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他在其1776年出版的代表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相当深刻地论述了教育经济问题。一、劳动分工论与教育经济思想劳动分工论是斯密整个经济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因而也是他的教育经济思想的理论基础。斯密很清楚地认识到了劳动分工与教育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劳动分工能提  相似文献   

20.
区域旅游规划空间布局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区域旅游规划需要有理论进行指导。指导区域旅游规划空间布局的理论可从空间、时间和动因三个维度上来作分析研究。空间秩序上的指导理论有中心地理论、距离衰减原理、梯度理论、点———轴开发理论等 ;时间序列上主要要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和可持续发展阶段上考虑其发展、扩散、市场开拓等的时机 ;其动因机制有劳动地域分工、可持续发展目标等。用这些理论基础指导区域旅游规划空间布局 ,将可促进旅游地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