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恐怕很少有哪个“笔杆子”能够这样牛气冲天:他敢于派员追到北京将央视记者的录像带夺走,敢于对“找茬”的检察官大发雷霆……他就是令海南新闻界敬畏的“新闻强人”鹿松林。前不久,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对百万巨贪鹿松林以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尘埃落定之际,许多人困惑不解:在官场和新闻界呼风唤雨的原海南电视台台长、海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省政府新闻发言人的鹿松林,怎么可能中箭落马?2006年3月20日,记者飞抵海口深入采访,首次揭开了这位腐败新闻官的神秘面纱——●锋芒毕露:“笔杆子”3招修炼成“新闻强人”1990年初,全国电视台长会…  相似文献   

2.
恐怕很少有哪个“笔杆子”能够这样牛气冲天:他敢于派员追到北京将央视记者的录像带夺走,敢于对“找茬”的检察官大发雷霆,能够快刀断乱麻将所有的新闻危机事件一一摆平……他就是令海南新闻界敬畏的“新闻强人”鹿松林。前不久,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对百万巨贪鹿松林以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尘埃落定之际,许多人困惑不解:在官场和新闻界呼风唤雨的原海南电视台台长、海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省政府新闻发言人的鹿松林,怎么可能轰然垮台?  相似文献   

3.
谢德选      杨秀莲       《今传媒》2006,(4X):51-53
恐怕很少有哪个“笔杆子”能够这样牛气冲天:他敢于派员追到北京将央视记的录像带夺走,敢于对“找茬”的检察官大发雷霆,能够快刀断乱麻将所有的新闻危机事件一一摆平……他就是令海南新闻界敬畏的“新闻强人”鹿松林。前不久,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对百万巨贪鹿松林以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10年。  相似文献   

4.
一位新闻界前辈曾说过:“选择做新闻就要乐于寂寞、甘守清贫。读者能记住记者的不是因为他的财富,而是在于他的作品。多说别人想说、未说和不敢说的话,敢于坚持真理,这样的记者才会无愧于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在我看来,这就是所谓的新闻理想。很多优秀记者的成长之路,就是在新闻理想的指引下,不断攀上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5.
采访,是记者获取新闻事实的主要手段。有人说:“七分采访,三分写作”、“七分跑,二分想,一分写”。还有人说:“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新闻界就有“跑新闻”、“脚板新闻”的行话。“跑”,就是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如同蜜蜂飞向花丛,钻进蜜源深处一样(据生物学家考察,蜜蜂酿1公斤蜜,须在200多万朵花上采集)。深入生活,在新闻采访中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初做新闻工作的记者,特别是刚从学校门出来的青年记者,最容易忽视这一点。在他们看来,只要笔杆子硬,就能当个好记者。其结果可想而知:弯路走了不少,步子迈得不大。有没有“捷径”可走呢?我的切身体会是:“捷径”只有一条——深入生活,深入采访。我进报社5年,平均每年写稿不下120篇,其中能  相似文献   

6.
学艺札记     
听到几位新闻界的前辈说“新闻”。“新”和“闻”一位新闻界的前辈说:“‘新闻’一词,取得很好。”他说:“新闻,新闻,一要‘新’,二要‘闻’。“所谓‘新’,是说新闻必须有新东西:新闻要反映新事物、新人物、新气象、新风尚。“所谓‘闻’,是说记者要‘多闻’,要‘耳闻八方’  相似文献   

7.
在电视媒体发达的今天,平面印刷媒体和新闻通讯社对图片新闻和视觉新闻越来越重视。其实,在中国新闻界最早提倡写“视觉新闻”的是新华社原社长、著名记者穆青先生。他在《学会写视觉新闻》中写道:“所谓视觉新闻,无非是形象化、立体化,有典型细节、生动的画面,读来有声有色,使人能够具体地形象地看到你所报道的事实的真面貌。这样,我们的新闻就可以克服枯燥和概念化的缺陷,更好地适应今天这个电视发达的时代。”穆青的人物通讯中有大量形象生动的语言,这些文字很好地运用了视觉的因素,读来栩栩如生,就像是一组组的电视镜头,因此,我们不妨称…  相似文献   

8.
有位新闻界的前辈曾经说过一句很精辟的话:“记者要当读者的眼睛。”意思是:当记者站到新闻发生的现场,或是面对新闻事实时,他要将自己的眼睛“变”成读者的眼睛,去“看”读者所欲知晓的情景、信息、细节,用读者的眼光去选择,去组织新闻事实。这样,他的报道才能成为读者所喜闻乐见的,一读为快的报道。此言诚哉!  相似文献   

9.
王亚楠,男,汉族,1961年生,1992年参加新闻工作,中共党员,现任伊犁晚报社总编辑,主任编辑职称。在伊犁新闻界,王亚楠以善于思考,勤于总结,敢于拼搏而闻名。当记者期间,他深入基层,采写最真实、最  相似文献   

10.
在第16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2005年11月16日《文汇报》上的消息《“院士崇拜”不可过度》一文,荣获消息二等奖。这篇消息获奖并成为大家学习的新闻精品,是记者敢于直言,客观准确报实情、讲真话的结果。记者的这种精神,是值得新闻界同行称道和学习的。  相似文献   

11.
邵薇 《现代传播》2002,(2):79-81
奥丽亚娜·法拉奇 ,2 0世纪国际新闻界的风云人物。与她令人艳羡的新闻成就同样耀眼的 ,是她鲜明、尖锐的个性。她迷恋文学 ,信仰极端个人主义 ,既反对一切专制和集权 ,又不拒斥权力 (成功 )带给她的向人们传达她信念的便利。她的新闻 ,是贴有“法拉奇”标签的“个性新闻”。法拉奇的“个性新闻” ,是对传统的“客观主义”新闻观念的反动和叛逆。创新 ,有价值 ,但同时也有争议。探讨法拉奇“个性新闻”的得失 ,从中可以得到良多启发。新闻界借去的作家法拉奇语 :“要想理解我的情况 ,就必须想一想像吉卜林、杰克·伦敦和海明威这样的人。他…  相似文献   

12.
在去年热闹的中国新闻界的一大新闻是:《广州日报》麾下的《足球》报记者李响被长沙《体坛周报》以100多万元的天价挖走,开创了中国内地媒体闻人才“转会”的新纪录。  相似文献   

13.
我们合作采写的消息《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山羊诞生》先后获西安市新闻一等奖,陕西省新闻一等奖、全国晚报新闻特等奖及2000年度中国新闻二等奖。回想当时采访时在羊圈度过的几个日夜,我们感慨颇深:科技新闻专业性强,要真正让读者看懂看透,喜闻乐见,就必须深人采访,自己先将新闻事件弄懂弄通,文章才能做深做透。 一、写科技新闻.自己要先成为“专家” 科技新闻难写在新闻界是公认的,由于专业性太强,容易写得生涩难懂,老百姓不爱看。而作为记者,面对大堆的专业术语,就必须敢于啃硬骨头,自己先成为专家。2000年6月12…  相似文献   

14.
在第16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文汇报》2005年11月16日上的消息《“院士崇拜”不可过度》一文,荣获消息二等奖。这篇消息的获奖并成为大家学习的新闻精品,是记者敢于直言,客观准确报实情、讲真话的结果。记者的这种精神,是值得新闻界同行称道和学习的。  相似文献   

15.
李向阳 《青年记者》2006,(11):30-30
新闻职业规范要靠他律,但更根本的还要靠自律。以自律求自由,可以为传媒赢得较多的有弹性的活动空间。本期“新闻茶座”特别邀请陈力丹教授探讨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中的自律问题。他是一个在危机事件中“自己跳出来的记者”,在第一次为凤凰卫视做现场记者时,3天内他从一个非职业记者变为凤凰卫视的特约记者、驻莫斯科记者、驻莫斯科首席记者。在2004年别斯兰人质事件中,他从前线传来了惟一一个华人记者的声音。“传媒骄子”聚焦《卢宇光:恐怖现场跳出来的记者》。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新闻界面临各种新闻侵权诉讼,“新闻界的新闻”受到社会格外关注的今天,天条另类新闻引起了疲顿中的新闻工作者的莫大兴趣。 据红网报道:网报道:2001年9月20日,湖南衡阳日报社主任记者甘建华,以损害赔偿为由将曾经状告他名誉侵权纠纷而败诉的C夫妇二人告上了法庭。衡南县人民法院已正式受理此案,并定于2001年11月8日(新中国第二个记者节)开庭审理(注),从而在司法实践中开创了一条全面保护当事人双方合法权益的新路径。 这是中国记者第一次向错告他人者发起的进攻,也是一次捍卫“中国记者”的荣誉之战。 …  相似文献   

17.
安冬 《青年记者》2006,(11):26-27
新闻职业规范要靠他律,但更根本的还要靠自律。以自律求自由,可以为传媒赢得较多的有弹性的活动空间。本期“新闻茶座”特别邀请陈力丹教授探讨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中的自律问题。他是一个在危机事件中“自己跳出来的记者”,在第一次为凤凰卫视做现场记者时,3天内他从一个非职业记者变为凤凰卫视的特约记者、驻莫斯科记者、驻莫斯科首席记者。在2004年别斯兰人质事件中,他从前线传来了惟一一个华人记者的声音。“传媒骄子”聚焦《卢宇光:恐怖现场跳出来的记者》。  相似文献   

18.
石河子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梁松,将自己在多家报刊上发表的批评性报道汇编了一本《荆棘小集》。他写的题记是:“不能只种花不栽刺。新闻如果没有尖锐的批评,就是最大的不真实。”在新疆新闻界,象粱松那样敢于坚持采写批评性报道的圮者并不多。之所以如此,主要是批评性报道太难搞。在困难面前,有的新闻工作者却步了。粱松也犹豫过,但他想到自己的使命,也就不在乎个人的得失了。  相似文献   

19.
关于新闻报道,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新闻界都有一个共同的传统说法: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需要客观,不能掺入报人的主观意见。对于这一点,报人们都无异议。但同时,新闻界也自始至终有一个意见分歧的问题:判别什么是新闻的标准。有句名言叫“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中外有许多记者、新闻工作者也就此写过不少文章,甚至书与专著。可见,虽然不能编造新闻事实(这是第一准则),但是,各位记者却都有选择新闻的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事实其实只是一个“载体”。记者之所以选择这件事实而不选另一件写成报道,是因为这一事实能够“载”着记者想说明的问题、记者认为应该提出的呼吁、记者对社会的思考和认识奔向读者。如果把这些统称为记者想带给读者的“信息”的话,可以说,新闻事实作为载体,它能载的信息量越大,它的“新闻价值”就越高。我自称这一观点为“载体论”。  相似文献   

20.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正是因为新闻真实的重要性,我国新闻学界和理论界从未停止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和对新闻真实的追求。特别是在2007年,由于先后出现了影响恶劣的“纸馅包子”、“史上最恶毒的后妈虐童”等虚假新闻,中国记协发出了要求新闻界“坚持正确导向,坚持新闻真实,采取有力措施杜绝虚假新闻”的通告,更是掀起了新闻界的“打假”高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