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20世纪80年代,有位专业出版社的领导人对我讲过一句说:“我们的编辑人员一向是坚持‘编校合一’的。”当时,该社分明配有专职校对人员,也设有校对科。这位领导人所以这样说,就是因为那里的编辑人员一向看自己编发稿的校样。难道仅仅因为编辑人员也看校样就是“编校合一”吗?对此,我是心存疑问的。到了90年代,我因工作关系接触到一些校对理论文章,逐渐认识到“编校合一”是一种体制.  相似文献   

2.
除去一些大型的出版社、期刊社和报社专设校对人员之外,一般一二十人的期刊编辑部和小报社,其校对工作都是由编辑人员兼做的。这些单位实行编校合一,是由于受  相似文献   

3.
随着电脑的日益普及,书稿形式已由纸介质向电子介质转化,作者交给编辑的不再是一摞纸稿,而是一张磁盘或电子邮件,既是“原稿”,又是“校样”,这样一来,很多人认为,校对工作可以简化了,甚至可以取消专门校对科室和人员,实行编校合一,或是请社外校对人员进行校对。这样一来,校对工作不被重视,校对人员地位不高,高学历校对人才纷纷流失。校对工作真的可以弱化吗?  相似文献   

4.
提高期刊电子文稿校对质量的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言 电子文稿,即作者以磁盘、光盘、电子邮件等形式,投寄给编辑部可直接用电脑打开并处理的文稿.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出版社和期刊编辑部的来稿中绝大多数是通过电子邮箱收到的电子文稿.电子文稿的出现,使出版工作省去了文字录入环节,简化了校对环节,同时使编辑人员对文稿的字数统计、删改取舍等更为便捷,无疑使编辑校对工作更加省时省力,为提高编校质量提供了更多可能的时间和更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中国编辑》2011,(6):25
为了帮助出版社编辑、校对人员提高政治思想素质、编校业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图书的编校质量,出版更多的优秀图书,2011年9月14日—22日,中国版协编校工作委员会在京举办了第四期全国出版社编辑校对人员业务培训班。来自全国19个省市区71家出版社的196名学员参加了培训。新闻出版总署人事司培训处徐胜帝处长、中国版协副秘书长张振启、中国版协编校工作委员会主任张增顺及副主任吴瑰琦、潘正安、魏运华、张小平、杜维东出席了开班式。徐胜帝处长在讲话中强调:编校工作很重要;做好编校工作不容易,不仅人员素质要过硬,还要通过大  相似文献   

6.
针对我国编校工作中没有专门的字符正斜体校对符号这一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编辑工作实践,创立了一套字符正斜体校对符号,并已应用于科技编辑工作实践中.这套符号减轻了编校工作量,是规范编校人员和排版人员进行非直接沟通的符号语言,现公布出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7.
现在电脑的应用已渗透到我们工作、生活的许多方面,并改变了或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某些传统习惯及工作方法,用软盘稿代替纸质稿交给出版社的作者日渐增多,校对人员接触到的校样集原稿、校样于一体,校对变成了校读,校对功能从“校异同”向“校是非”转变,传统的校对方法已不适应新的要求。如何认识这种转变,现代校对的发展趋  相似文献   

8.
对于期刊来说,编校质量是出版物质量的基础,是内容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可以确保期刊稳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直接影响到作者对期刊的评判,是编辑人员和校对人员应该始终遵循的原则性问题。编校质量对于期刊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是十分重要的。目前,编校质量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作者投稿阶段、内容录入和排版阶段、编辑阶段和校对阶段等每一个阶段都需要编辑人员高度重视。本文针对提升期刊质量展开论述,分析了影响编校质量内容的因素,并且针对提高编校质量提出了改进措施。出版单位需坚持“三审三校一读”制度,培养一批专业的期刊编辑人员和校对人员;期刊编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学术规范,牢记编辑人员和校对人员的责任与使命,进一步为提高期刊编校质量履行个人岗位责任。  相似文献   

9.
陈敬根 《出版科学》2010,18(1):23-25
校对工作是编辑加工工作的延续。校对工作的这一属性,加之减编增效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使得出版机构广泛采取编校合一、撤销校对专业机构等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书刊质量下降。本文从功能性态、地位作用、历史溯源等方面分析校对的特性,指出校对工作是编辑加工工作的延续,既具有能动性又具有被动性,是书刊质量保障体系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一项神圣的工作。校对专业机构建制独立,不仅必要,而且紧迫。  相似文献   

10.
浅谈校对的心理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书差错率超过规定标准,原因是多样的,有编校工作制度、工作流程的原因,有编校人员水平的原因、有校对人员工作量与编辑发稿量之间关系的原因……大家公认的原因之一是:编校人员的责任心不强,是图书编校质量低的主要因素.我十分赞同这个观点.  相似文献   

11.
付友华 《出版广角》2013,(22):72-73
校对是出版编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程序,其主要是根据原稿审查文稿的错误,包括字词拼写、语法的错误、政治错误等。校对工作要求编校人员的知识储备量越来越大,也使得编校人员的耐性、责任心、上进心更强,这是对校对人员性格的磨炼,从而也使其更加适合校对这份工作,使其能更好地提高期刊质量。  相似文献   

12.
现代校对该做什么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书稿磁盘化已成为我国出版业的发展趋势。就笔所在的出版社而言,2000年校对作的带盘书稿是1999年的2倍。由于磁盘原稿增加,传统的校对工作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要求;校对客体的改变,向校对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高新技术的发展,现代校对该做什么?  相似文献   

13.
科技期刊校对技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董海原 《编辑学报》1993,5(4):203-205
一般情况下,科技期刊编辑部没有专职校对人员,校对工作大都由编辑人员承担。列宁说过:“最重要的出版条件是:保证校对得很好。做不到这一点,根本用不着出版”。校对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多年的编校实践中,摸索出一些有效的校对技巧,介绍如下。1 出刊的全过程都要重视校对工作,防止差错  相似文献   

14.
快速发展的出版行业需要高素质的校对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想出好书、出精品,就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编校人才队伍。编校工作,编辑是基础,校对是关键。编辑加工和校对改错是两个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环节,是图书编校质量的保障。其中,校对环节需要专业校对人员审查编辑加工中的疏漏以及改正排版中的错误。校对的质量高低,往往直接决定着出版物的品质,决定着出版社的声誉,甚至会影响整个出版业的社会形象。为了加速出版事业的发展,为了向读者、向社会提供优质的出版物,必须加速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校对人才队伍。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延续,其不应该只是过去所提的“文字把关”,而应该是“全面把关”。特…  相似文献   

15.
目前出版社和报刊社的编校体制不大一样,多数设有专门的校对机构,配了专业校对人员,实行编校岗位分开;有些不设专门校对机构,编校岗位不分,校样来了,编辑、校对一起校,这也许是编校合一的一种形式;有的则不配专业校对人员。作法不同,说明看法不同。开展关于编校合一的讨论,提供一个交换意见的园地,总结经验教训,比较利弊得失,对于提高出版物的质量是很有必要的。《出版工作》发表的周振甫、王攸两位老前辈谈编校合一的文  相似文献   

16.
出版社要不要设置独立建制的校对专业机构,一直是出版界争论不休的问题。主张不设置校对专业机构的,有两种不同的理由:一种理由是“编校合一”,认为校对工作可以由编辑来完成;另一种理由是“校对工作社会化”,认为校对工作可以交给社会。这两种理由源于两个共同的认识误区:其一  相似文献   

17.
我们知道,传统的校对工作大量地集中在对照原稿校异同上。新闻出版署颁布实施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中明确规定:“校对工作应对原稿负责,消灭一切排字上的错误。发现有错漏和不妥之处,应及时提交编辑部门解决。”根据这项规定,要求校对人员至少要做到两点:一是对照原稿“校异同”,这是对校对的最低的要求,是必须做到的;二是如果校对人员发现了原稿的错漏或不妥之处,应交由责编解决,校对人员无权擅自修改,即“校是非”。随着磁盘书稿的出现,使图书出版从作者定稿后即具有了最大的保真性。编辑只是对书稿进行取舍的选择,很少做…  相似文献   

18.
一、有些磁盘稿的打印稿并非“原稿”;规范磁盘稿可减少校对工作量原稿是校对人员校对校样的依据。随着家庭电脑的日益普及,校对人员手中的作者手写稿逐步被作者随磁盘稿送来的打印稿所取代。由于目前大多数作者送来的磁盘书稿并非由作者本人录入,而是由别人代为录入的,因而其打印稿质量参差不齐。如送来的打印稿是经作者本人反复校对打印出来的,这样的打印稿可以作为原稿看待。但有时送来的打印稿未经作者本人核对,存在不少录入差错,遇到这种情况,校对人员就不能忠实于这样的“原稿”,因为这种打印稿不是原稿,而是“校样”。此时,应请编辑…  相似文献   

19.
《编校园地》是由《编辑实务》、《编辑人语》、《校对工作》合并而成的。 编校质量决定着图书的质量。出版工作要向优质高效转移,提高编校队伍素质和提高编校工作质量是个关键。本专栏的任务,就是帮助编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质量。 《编校园地》的主人,是广大编辑和校对,我们热切地期待大家都来耕耘这块沃土。 《编校园地》需要如下稿件:(1)编辑学、校对学论文;(2)编辑经验谈(包括选题设计、组稿、审读、加工及图书的评论宣传等);(3)校对工作经验谈(包括校对操作、校对管理、外校管理等);(4)优秀的审读报告书和校对报告书;(5)编校人员自身修养经验谈;(6)对具体出版物中的差错的分析(随稿附原书刊或原书刊有差借处的复印件)。 希望缩小题目,写短文章,言之有物,切勿泛泛而谈。  相似文献   

20.
刘火苟 《出版参考》2023,(10):80-84
由于学报编辑部人员有限,常常缺乏专门校对人员,编辑不得不同时担任校对工作。在“编校合一”的现实情况下,编辑在校对中需要特别警惕可能存在的注意错觉、记忆错觉、期望偏差及自信错觉等认知错觉。为预防这些认知错觉,应建立校对核查要素清单,利用知觉特点进阶式校对,还需要明确出版流程中的校对责任,合理利用专业校对工具,必要时发回作者自校,以尽可能减少编校差错,确保文稿的质量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