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加上经济尚未完全复苏,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已经成为高校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文章从在粤企业对日语人才的实际要求出发。探求日语人才立足社会的根本。通过从网上搜索此类企业关于日语人才的招聘资料,分析其条件要求,发现企业最需要的日语人才是一种“交际型”日语人才。因此,文章倡议高校在培养日语人才时。摆脱目前以培养纯粹翻译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模式.结合如今多数日语专业“零起点”学习者的实际情况,培养“交际型”日语人才。  相似文献   

2.
按照中国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日语组制定的出台《高等院校日语专业教育大纲》的精神,探讨广州地区日语人才如何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求,分析广州地区的产业特色及广州地区对日语人才需求状况,提出复合应用型日语人才的培养模式,明确日语专业教学在广州产业结构链中的意义和存在价值,以期为解决日语专业毕业生出路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最近几年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和土地价格上升,外企在华的运营成本不断提高,外资投资速度放慢。尤其是受到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由乐观逆转成严峻。分析其中原因,其中既有学生的主观原因,也有经济形势下的客观原因。主观上是毕业生对自己的定位过高,或对就业地域有要求,如福建的日语人才多愿意在厦门岛内或福州市区就业。客观上是日本企业缩小了对纯日语人才的需求,而增加了对其他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迫切需要对目前日语人才的培养方式进行反思,寻找新的解决途径,培养有更强竞争力和适应力的复合型日语人才,为海西经济的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刘小荣  陈潇 《教育与职业》2012,(14):102-103
中日经贸往来的不断扩大及日本在华投资企业数量的增加,要求未来日语人才的内涵不断拓展与丰富,创新复合型、专业化日语人才必将主导市场需求。文章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面向日企的复合型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  相似文献   

5.
顾杨妹 《教育与职业》2012,(21):102-103
近年来,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也开始面临就业难的问题。面向企业培养应用型日语人才还存在着就业岗位的实用性需求增大,师资力量配备尚未完善等问题。本文旨在探索面向企业的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由于大量日资企业在华撤资,导致日语专业人才的就业率不稳定,甚至很多高校的日语专业毕业生面临失业的危机。为了提高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通过对沿海地区民族高校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得出培养综合型日语人才的对策和措施,即学校要合理安排课程以适应市场需求,大学毕业生也要自身提高综合能力。只有把目标以单一的语言能力培养,转变为以复合型人才为核心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才能使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7.
随着企业和社会对应用型日语复合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为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高职院校的日语教学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多培养"双师型"的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实施多样化教学;认真研究选用教材,做到灵活合理运用;增加日语选修课,丰富教学内容;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培养社会实用性人才。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6,(A2):153-154
大连是中国吸引日本投资的重要城市,也是日语人才就业中心城市之一。研究本地区日语人才现状及其需要变化,对大连经济建设有重要意义,对高校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搞好外企投资环境、保障毕业生就业率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是现阶段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使社会职业岗位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要已经凸显。高校同质化发展严重,人才培养结构和模式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更为突出。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需求的人才稀缺的问题越发明显。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对日语专业提出了提高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为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日语教学模式,培养应用技术型的日语人才。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7,(96):179-181
本文以合肥学院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例,基于日语专业毕业生和日本企业等机构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性进行探索。从毕业生调研发现培养方案中部分课程的设置、课时分布、学期安排等有诸多疑问;从企业调研发现日语专业毕业生的不足以及社会需求的人才状况等,这些与日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有着一定的差距。因此通过本次调查给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