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中医院校医学生对急救知识的认知情况及掌握程度,进行现况调查及分析,为提高中医药大学学生的急救知识及技能,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在校大一到大三的学生共474人进行调查分析。结果:院前急救培训,7.59%的人参加并取得急救证,12.0%的人参加过正规培训,40.3%的人参加过业余科普,40.1%的人未参加。结论:中医院校医学生急救知识和技能有待提高,要急救知识与技能并重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听障中职生对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以此来指导听障中职生加强自我保护。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法、自拟急救知识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济宁市特殊教育学校45名听障中职学生予以调查。结果:只有33.33%的学生接受过卫生急救培训及对急救知识感兴趣;掌握最多的急救知识分别为急救电话、止血、中暑、火灾等;学生急救知识主要来源于医生、护士的讲解(57.78%)、电视、网络等(53.33%);结论:听障中学生急救知识掌握程度较低,还需采取各种方法有效提高其急救知识及救助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解大学生健康知识及行为习惯,为今后有针对性开展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保定市某高校为调查单位,整群抽样的方法对18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对象对健康概念总知晓率为91.4%,对急救与避险知识、常见传染病知识知晓情况不高;存在不吃早饭,手机成瘾等不良行为习惯。结论:大学生健康知识掌握不充分,行为习惯存在诸多不足,应该根据其特点与需求,开展相关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在校高中学生急救培训现状与需求,为开展急救培训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德清县高中学生进行调查培训需求,了解途径及喜欢的培训方式,结果采用率的构成比进行直观分析。结果:有29.6%的学生未接受过急救培训;67.0%的学生希望得到急救培训;65.9%的学生从老师处获得急救知识;70.5%的学生喜欢理论讲授+观看教学视频或老师示范操作+学生课堂操作练习的培训方式。结论:高中学生现场急救知识培训需求愿望强烈,过往急救培训的状况欠佳,学校应针对在校高中学生大力开展急救培训。  相似文献   

5.
由于大学英语教学课时少、学生多的现状及课堂教学的局限性,通过课堂教学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课外自主学习尤为重要.只有掌握了未来独立学习所需要的技能和能力,才能实现语言的终身学习和自我完善.本文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大学生课外英语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针对自主学习中的问题,提出了培养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科技风》2019,(9)
目的通过调查研究医药大学生对于使用化妆品安全性和化妆品不良反应的认知度,为科学的指导大学生使用化妆品提供理论依据和合理化建议。方法:开展合理安全使用化妆品宣传活动,设计统一的调查问卷,随机进行化妆品安全使用情况调查,网络参与调查人数为248人,有效参与人数240人,随后对有效调查问卷进行汇总分析。结果:仅有25.6%的学生具备化妆品安全知识。结论:大学生对化妆品安全使用和不良反应相关知识认识不足,因此我们应加强普及化妆品安全使用及不良反应知识,及时公布化妆品安全信息,提高大学生科学、安全合理使用化妆品的意识。  相似文献   

7.
阐述高校学生院前急救能力普及教育的意义,结合目前大学生对于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知晓情况,分析开展急救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探讨加强大学生院前急救能力的方法与对策。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突发性疾病的发生率相对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疾病年轻化的趋势.目前,我国急救知识普及率低,急救技能掌握程度低.这就需要提升急救知识的普及程度.而大学生作为高知识、高素质的群体,对急救知识的普及和急救体系的建立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阐述高校学生院前急救能力普及教育的意义,结合目前大学生对于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知晓情况,分析开展急救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探讨加强大学生院前急救能力的方法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大学生体育活动中的损伤提出有效的急救恢复和预防措施,从而防范和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以层次分析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运用风险管理学中的一些技术对运动损伤进行规避。结果:大学生体育活动中的损伤较为常见,且形式多样。结论:大学生要学习基础的生理学及医疗保健知识,这样才能避免运动损伤或在运动损伤之后使身体尽快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