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博Ⅱ优859是博白县农科所用自育优质不育系博ⅡA与R859杂交育成的杂交水稻新组合,经参加广西感光组合区试和不同区域示范试验,均表现出株型适中、产量高、适应性广、生育期适中、米质优、抗性好等特点,一般每公顷产量在7290~7890kg之间,最高产量可达11000kg以上,2005年1月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2.
陈海梅 《大众科技》2009,(4):135-135,137
“金梅A”是广西博白县农业科学研究所用金23B与自选的8梅B(枝B/汕B//梅B育成的抗稻瘟保持系)杂交制保,然后选择优良株系与优ⅠB进行杂交选育,再与枝B回交,经多代选育,再用枝A进行测交和多次回交转育而成的籼型不育系,其具有不育度高、开花习性好、柱头外露率高(89%)、米质优等特点。所配组合金梅优167于2006年通过广西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3.
<正>千乡优926是由不育系“千乡955A”与“千恢2126”配组筛选而成的籼型三系杂交水稻优质新组合,于2021年9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主要从从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栽培技术要点及制种技术要点等几个方面对千乡优926逐一进行介绍,希望对同行及种植者有所启发和益处。  相似文献   

4.
正千乡优917是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用不育系"千乡955A"与恢复系"内恢1117"配组选育而成的中籼迟熟杂交水稻新品种,2017年~2018年参加四川省水稻中籼迟熟组续试,两年平均单产8710.2 kg/ha,比对照宜香优2115增产3.42%,2019年生产试验,平均单产8594.85 kg/ha,2020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5.
由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承担的市九五期间重点农业科技攻关项目《水稻高产抗病优质新品种选育》,在课题组努力下,目前已取得重大成果。继选育出的杂交水稻新组合Ⅱ优92—4和菲优多系1号于去年11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相似文献   

6.
优质面包小麦新品种——高优503的选育与推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八倍体小偃麦通过染色体工程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育成面包型小麦新品种--高优503.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优良特性.已通过两省一市及国家审定.1998年获国家农作物新品种一等后补助,并被农业部推荐为全国重点推广品种.目前,高优503累计推广面积1 265万亩,增加产值8亿多元.2001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相似文献   

7.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于1993年起发现的油菜核三系保持系新材料,具有使目前ms1ms2类型核两系不育系不育株率显著提高至90%以上的作用。利用该材料保持的核三系不育系具有不育性彻底稳定、不受环境条件影响、恢复源广、配合力强等突出特点。针对该类型材料遗传特性进行育种新方法的探索,创制了核三系新品种选育新方法和核三系不育系快速繁殖方法。从2001年到2011年的十年间,利用该新材料已先后育成绵油12等核三系杂交双低品种6个,初步形成了该材料的科学应用系统。  相似文献   

8.
(一)Ⅱ优162 四川省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用Ⅱ—32AX蜀恢162育成。适于海拔600米以下一季中稻区或作晚稻种植。1997年通过四川省审定。该组合已示范种植800万亩以上。 亚种间重穗型,属中稻迟熟组合,具产量高,米质优,农艺性状好,抗稻瘟病,适应推广特点。全生育期149天;株高120厘米,株型紧凑,叶片直立,叶色深绿,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穗大粒多,亩有效穗15—17万,穗着粒数200粒,结实率80%,  相似文献   

9.
《大众科技》2008,(6):1-1
日前,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培育的又一大豆新品种通过了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品种命名为“东生2号”,并于今年4月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推广品种。这是东北地理所科技人员继2003年成功培育大豆新品种“东升1号”后取得的又一可喜成果。  相似文献   

10.
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10日宣布,经专家鉴定,这个中心育成了世界上第一份优质旱稻不育系。这表明中国杂交旱稻研究取得了关键性的突破。目前科学家正在进一步用优质旱稻三系不育系配制杂交旱稻优良组合,尽快应用于生产。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研究员代表专家鉴定委员会宣布了鉴定意见:此次上海科学家育成的旱稻雄性不育系沪旱1A,“为国内外首次报道”,其育性符合国家水稻三系雄性不育系标准,抗旱性达一级水平,田间抗病性也较强。我国育成世界上第一份优质旱稻不育系  相似文献   

11.
吉科黄豆20是吉林农业科技学院2004年以长农13为母本,A1566为父本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该品种属中熟品种,出苗至成熟129天,需≥10℃积温2700℃左右,2011年至2013年各级试验中均表现高产、优质、多抗等优点,2014年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合吉林省中熟区种植,种植密度一般为20-22万株/hm2。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高产、稳产、抗倒伏、适应性广的大豆新品种垦豆38号的选育经过、主要特征特性、栽培技术和高产稳产性分析。垦豆38原品系代号为垦08-9007,是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农作物开发研究所于2003年以垦丰16为母本,合丰48为父本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2015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推广。  相似文献   

13.
南北一号玉米新品种是哈尔滨南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以自选系江134为母本,以自选系北268为父本,利用杂交方法选育而成。原代号为南北431,2007年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命名推广的玉米新品种,该品种2008年在我市进行大面积示范,产量可观,2009年开始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马铃薯新品种青薯9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科技》2010,17(1):F0004-F0004
<正>马铃薯新品种青薯9号,是由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通过欧盟援助项目"青海省马铃薯发展项目(ALACHN94/10)"、从杂交组合(387521.3×APHRODITE)后代中选出优良单株C92.140-05、经系统选育而成,2006年12月12日青海省第七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定通过,定名为青薯9号,品种合格证号为青种合字第0219号,2007年5月获得青海省科技成果证书,2009年2月5日申请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  相似文献   

15.
用等电聚焦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高粱雄性不育系3197A及其用高温处理的不育株和保持系成熟花药游离蛋白质进行了比较。不育系花药具有种类较多、含量较高的、pI值小于4.4的强酸性蛋白质;pI 4.4——5.5的酸性蛋白质的种类和含量大体与保持系相同;pI 5.5——6.5的酸性蛋白质的种类大体与保持系相同,含量比保持系明显降低。保持系花药具有种类较多,含量较高的近中性和碱性蛋白质。高温处理使不育系所特有的强酸性蛋白质种类减少,含量降低;使p′5.5——6.5的酸性蛋白质含量增加;并产生某些为保持系所特有的近中性和碱性蛋白质。一定种类和含量的蛋白质为形成正常可育的花粉所必需;高温处理对不育系花药的蛋白质的合成和水解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使不育系住一定程度上向可育方向转化。  相似文献   

16.
高产天然彩色茧新蚕品种“彩茧1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州大学家蚕遗传育种研究室,充分利用家蚕天然彩色茧资源和现行优质高产普通白茧蚕种质资源,历经十多年多重杂交选育和优良杂交组合的筛选,育成了3对天然彩色茧蚕品种,其中高产天然彩色茧新蚕品种“彩茧1号”,经江苏省2006年和2007年连续两年的实验室分析和农村实践,鉴定其产量和抗性都超过对照种菁松×皓月,2008年正式通过了江苏省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审定(苏蚕审200805)。  相似文献   

17.
文章主要对广西国家级有性系良种凌云白毫种和广西桂林茶叶研究所新育成的国家级无性系良种桂绿1号、尧山秀绿、桂香18号以及获得广西农作物品种登记证书的桂香22号5个品种的花与芽叶进行主要生化成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大豆孢囊线虫的育种研究及其生理抗病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91年开始进行大豆抗孢囊线虫的育种研究,并利用一些抗源,进行了大量杂交工作,通过连续单株选拔,加大抗性好的组合群体数量、南繁北育、旱代鉴定等措施,筛选出一些高抗、中抗的品种和品系,如中黄12及中黄17等品种已正式审定推广,后两个品种已通过国家审定;有一批品系正在参加国家和省的大豆区域试验。这些品种将对推动大豆生产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发明与革新》2009,(9):F0004-F0004
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作为“国家杂交棉新品种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及“国家棉花改良中心常德分中心”的技术依托单位,是湖南省唯一的一家棉花专业研究所,先后审定了洞庭1号、岱红岱、湘彩棉2号、湘棉不育系1号、湘杂棉1~16号等系列品种,其中湘杂棉2号、8号、11号为国家审定,“湘杂棉2号”2001~2002年被农业部列为全国推广品种,“湘杂棉8号”2006年被列为长江流域棉花区试对照品种。  相似文献   

20.
“绿色超人”为超甜玉米杂交种,几年来在各地试验、示范结果表明.该品种在抗逆性、产量及品质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连续两年全国甜玉米区试第一,已通过第一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玉米专业委员会审定.它是鲜食、速冻及粒用制罐的首选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