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强体验和体悟。"此要求教师能真正落实到阅读教学的不多。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的《慈母情深》,把"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进行对比感悟,以读代讲,以读代思,以读代悟,真正让学生懂得了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  相似文献   

2.
谭珍英 《新课程研究》2009,(11):53-54,61
《慈母情深》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节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先生的亲情小说《母亲》。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文章来自于生活中最平常的小事,用朴素而又平实的语言,表现出了最深沉的母爱。笔者在备课时反复阅读,不时涌出泪花。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平凡和伟大,笔者根据文本特点,结合引悟教育法,教学设计注重以读为本,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在读的过程中升华情感,提高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3.
这是特级教师王崧舟在广西南宁2007“绿城之春”全国小语名师教学观摩活动中执教的《慈母情深》一课。上课伊始,在析解课题《慈母情深》时,王老师引导学生体会“深”的含义,读出“深”的情感;初读课文时,注意让学生对“龟裂”中“龟”字的读音和词义进行正音和辨义;学习“攥”字时,除了注意引导学生辨析其繁难的字形外。还让学生在手心以指书写,而后将手“攥”紧,以悟其义。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相似文献   

5.
王双 《辽宁教育》2014,(4):94-94
新的习作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命题、自由表达,而实际上很多学生不知道怎样给自己的习作命题。我在阅读教学中启发学生向课文寻“生花妙笔”,向课文寻“题目”,教会他们自主命题。如写人记事时,我会引导学生想想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以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既借鉴了如何命题,又学会了如何具体、生动地表现人物品质;写叙事的文章,我会重点引导学生读《窃读记》《慈母情深》;写景状物的文章,我会引导学生借鉴《桂林山水》《蟋蟀的住宅》。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训练,《小书虫xx》《冬阳下的温情》《迷人的秋》等作文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本五年级上册设计理念《慈母情深》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作为阅读教学的组成部分,它在一个专题单元中的定位、阅读目标和阅读方法等都区别于精读课文。"略读"其实是相对"精读"而言的,它是精读所学的阅读方法实践。本教学设计力求突出略读课文的特点,让学生充分自读  相似文献   

7.
赖燕明 《陕西教育》2009,(7):21-21,9
实际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成为了许多语文老师的困惑。现以《丰碑》一课为例,谈谈如何正确认识阅读教学,科学地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8.
吹响语文课堂的号角,就是要求语文课堂上要以学生诵读为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文章从为何读和如何读两方面详细阐述,诵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让学生走进文本美美地赏,细细地品,深彻地悟,如此学生才能真正徜徉于美妙的语文世界,从而实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这一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9.
方青龙 《湖北教育》2023,(10):51-52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中指出:“精选文质兼美的作品,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这一论述强调了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与“语文主题学习”中的主题育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发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情感熏陶呢?笔者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慈母情深》的教学为例,阐述如何依托文本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汉语语音具有音乐美的特质,汉语文字适宜朗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其中的“读”是指朗读或诵读,《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把朗读定位成阅读教学的“热点”。然而。目前盛行的“习题训练式”的中学语文教学,几乎淡忘了富有人情味的朗读,  相似文献   

11.
一、以读为本。课内引路 “以读为本”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把“读”贯穿到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培养阅读的技巧,如精读、品读、诵读、默读、略读、浏览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课外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黄嘉驰 《教书育人》2009,(12):58-5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于是乎,课堂上书声朗朗,读声灌耳。然而,是不是在课堂上我们把时间还给了学生,读就有效了?怎么样读才有效?读的有效性,就是在一个时间段能看出读的指导过程和读的能力提高的过程,即课堂上读的“增量”。在阅读教学中应努力提升读的有效性,以读代讲,以读促情,以读明理,进而提高学生言语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3.
对于中学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强调了“让学生充分地读”的重要性。那什么是“充分地读”呢?我认为,充分地读既指要多读,反复地读,也包含有尽情尽兴地读的意思。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这就为我们的语文教学确立了一个方向:语文课堂上必须重视朗读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新课堂中,我觉得,老师应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让学生真正地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我们语文教学应“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相似文献   

16.
《慈母情深》的教学应本着"立足整体知全篇,着眼局部读文本"的原则展开。教师可紧扣"只为情深"这条主线,抓住关键词,找准立足点,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悟含义深刻的句子。  相似文献   

17.
读中生情言之有物《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充分利用文章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充分感受,全身心诵读,激活语言,让语言所抒发的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共鸣。教学《山中访友》一课时,我  相似文献   

18.
<正>【教学背景】《慈母情深》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舐犊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除了《慈母情深》,本单元还围绕主题安排了必读课文《父爱之舟》和略读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里的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相契合。因此,笔者在本堂教学中,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与文本产生共鸣,获得情感的熏陶,从而深入了解文本所表达的深刻内涵。生进行诵读,能激发学生的情感,真正实现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20.
《林海》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抒情散文。文章采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大兴安岭美丽如画的风光 ,记叙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情感浓烈 ,语句优美。教学中如何让学生通过阅读去感悟美、表现美?我们在认真钻研教材 ,反复推敲后 ,认为本课采用“读悟式”课堂模式来教学 ,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而所谓“读悟式”课堂教学模式是以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 ,学会读书”为目标 ,在读中感悟、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在读中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巧妙绝伦 ,抒发情感的恰如其分 ,表达方法的匠心独运。在悟后读 ,读出文章的意、情、境。在读通、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