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从彼得·纽马克提出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视角,以杨宪益和霍克斯《红楼梦》译本为基础,对红楼梦中的习语翻译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翻译习语时各自的利弊,提出两种方法应互为补充,灵活使用,最大限度实现汉语习语多层意义的传递。  相似文献   

2.
张婧 《大观周刊》2011,(31):27-27,43
《关雎》以《诗经》首篇的显要位置,历来受人关注。诗中所体现的意象和明快的音韵,使人陶醉其中,难以自拔。其英文译本也不断涌现。各有特点。本文将对比分析王方路先生的英译本和汪榕培先生及任秀桦先生合译的英译本,揭示两个译本在翻译中体现《关雎》诗歌之美的巧思高见。  相似文献   

3.
冀振武 《出版史料》2003,(4):114-115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被译成日文是从19世纪开始的,最初只节译了《红楼梦》的第一回,《红楼梦》的八十回日文译本于20世纪初面世,是据上海有正书局石印戚蓼生序本为底本。一百二十回《红楼梦》日文全译本是松枝茂夫翻译的,前八十回据有正本,后四十回据程乙本。于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在法国的翻译出版,经历了从节译本到全译本的过程,翻译时间远远晚于西方其他国家,滞后于其他几部中国古典名著.旅法华裔翻译家李治华夫妇翻译的《红楼梦》法文全译本的出版,使法国读者得以一睹《红楼梦》的全貌,推动了这部中国古典名著在法国的传播、接受与研究,促进了《红楼梦》在海外的传播,也为红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为海外红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安晓云 《大观周刊》2012,(7):11-11,16
本文基于德国功能理论的目的论,对《红楼梦》杨译本中粥的翻译做了分析,发现杨译本在翻译粥食类时,基本采用了直译的方法,没有太多自由发挥的空间。根据目的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任何大胆的改动只要符合目的法则均可接受。本文作者在杨译的基础上做了试译,进行了增译或解释,主要是为突出饮食本身的文化含义,或为了从饮食反映人物的性格特性。  相似文献   

6.
卫梦舒 《大观周刊》2012,(9):22-22,31
《傲慢与偏见》是十九世纪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小说杰作,受到一代代读者的喜爱和推崇。本文以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为理论依据,从译文忠实性、遣词造句、译文流畅度等方面对其两个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探究两个译本各自的特点及得失。  相似文献   

7.
《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汉译最多的著作——足见汉语知识界对这本书青睐有加。最早的中译出自鲁迅之手,名为《察罗堵斯德罗绪言》,顾名思义,只译出前言10篇。《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第一个全译本出自萧赣之手,以文言翻译,由上海商务印书馆于1936年3月出版,不过,被施蛰存讥为“笑掉牙床”,随后各种译本不断。晚近,连续问世两个新译本——钱春琦译本和杨恒达译本,  相似文献   

8.
林语堂是中国著名的双语作家,因翻译中国古典诗文而广受国外欢迎。本文主要从林语堂翻译《红楼梦》的缘起出发,对《红楼梦》《葬花吟》翻译中林语堂的翻译风格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林语堂是中国著名的双语作家,因翻译中国古典诗文而广受国外欢迎。本文主要从林语堂翻译《红楼梦》的缘起出发,对《红楼梦》《葬花吟》翻译中林语堂的翻译风格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李王侠 《兰台世界》2012,(22):95-96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金锁记》、《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均属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精品之作。除此之外,熟谙英语的张爱玲也向国人翻译和介绍了许多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其中之一便包括美国知名作家海明威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且被认为是该部小说的首个中文译本。一、张爱玲的英文学术造诣张爱玲1920年出生于上海,家族显赫,  相似文献   

11.
《清代图书馆发展史》是原岭南大学图书馆馆长、广东新会人谭卓垣先生的英文著作,1935年由商务馆出版,迄今无完整汉译本。我们在北大图书馆学系就学期间,即着手翻译,现今已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准备出版。  相似文献   

12.
来春燕 《大观周刊》2011,(47):12-13
本文从“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浮生六记》的译本进行对比,试图从这个角度找出两译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3.
近来文坛有两件盛事,很引人注目。那就是两种译本的《尤利西斯》和十几种译本的《红与黑》的几乎同时面世。尤其是《尤利西斯》,在读书人当中可说是人人争道,除了书本身的早负盛名和两种译本都出自高手之外,还因为那是本极难翻译的“天书”。于是由此我想到了另一本“天书”,即94年郭宏安君送我的他近译的十九世纪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如果说乔伊斯是个“奇才”,波德莱尔也该算得上是个“怪才”。其实,这类特立独行的文人,每个民族都少不得有那么几个。我们唐朝不是有个号称“鬼才”的李长吉么?杜牧之说  相似文献   

14.
马攀可 《东南传播》2012,(7):129-130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在对外传播中古典小说虽然凭借体裁优势吸引了一部分国外读者,但是存在着翻译困难、优秀译本少等问题,并且古典小说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传播存在差异。优秀译者的欠缺以及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不力成为阻碍古典小说对外传播的两个关键性因素,而培养优秀译者、普及中华文化成为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5.
李倩 《大观周刊》2011,(37):18-18,23
《道德经》思想深邃,语言精练,其在西方世界是拥有最多译本的中国典籍,仅英语译本就有130多种。《道德经》的英译,促进曩中国道家文化在西方的广泛传播。本文从模因论的角度,对《道德经》翻译的三个阶段进行分析,探索不同阶段译者所采用的不同的翻译策略。从其成功的翻译和传播中吸取经验,以用于其他中国典籍的英译,促进中国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  相似文献   

16.
重译又叫复译,是指“已有译本之后,复出另译本”①.在中西方的翻译史上,重译现象层出不穷.据统计,莎士比亚的名剧Hamlet共有8个汉译本;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也有了6个节译本和2个完整的版本;而一些中国的古诗,如陶渊明的诗歌,其译本甚至多达几十种.对于文学作品的重译现象,以往学界关注的焦点多集中于对重译译本文本层次的探讨,鲜有涉及对重译现象文本外因素的研究.重译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并非是在真空中发生的文本转换活动,对它的充分解释必然离不开对文本外因素的剖析.其中出版因素是影响和制约译本再生的最重要的文本外因素之一.重译现象从表面上看是译者的选择,实际上是出版机构的选择.本文拟从出版的角度来寻求重译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7.
话说我国首部从西班牙文翻译的《堂吉诃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名著《堂吉诃德》,迄今已有三十多种不同文字的译本。就中译本而言,最早的当数1922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林纾和陈家麟合译的两卷本《魔侠传》,此后,还出版过傅东华、伍实、刘云、常枫等人多种不同形式和不同书名的译本;不过这些译本都是从英文转译的,直到1978年,  相似文献   

18.
以《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2022)》英文本为依据,比较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的中文译本、《中国图书馆学报》编辑部的中文译本和程焕文的中文译本三者之间的异同,分析和讨论前两者在译文中存在的问题,认为程焕文的中文译本是迄今为止最接近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英文本原意的中文译本。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翻译面临种种的“文化缺省”现象。本文重点探讨杨译《红楼梦》在处理文化元素时的几种翻译方法极其得失。  相似文献   

20.
"玉"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有现象被广泛使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凝聚着丰富而厚重的含义,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无法分割的一部分。中西方"玉"意象的巨大差异使"玉"族词汇的翻译难度较大。《红楼梦》作为一部饱含"玉"文化的典籍,其中蕴含着大量的玉族词汇。笔者通过对该典籍的原文以及梁氏夫妇和霍克斯两译本中的玉族词汇进行穷尽而系统的梳理,运用统计、定量、定性的对比分析方法,探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处理方法以及译本的特色和得失,通过分析两种译文处理方法差异的原因,试图探寻一种能够促进中国特色的文化词汇的有效传播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