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对罗家坝墓地46件出土战国时期器物上的63种巴蜀符号进行了整理归纳,并与临近的巴蜀文化墓地如什邡城关墓地、宝轮院墓地、李家坝墓地、冬笋坝墓葬、同心村墓地、南罗坝村墓葬、小田溪墓地出土的巴蜀符号资料进行了对比,对5例有代表性的巴蜀符号进行了整理分析。认为罗家坝墓地出土的巴蜀符号数量大、种类多样,罗家坝遗址是四川盆地东北地区一处战国时期巴蜀文化重要的文化交流的节点。罗家坝墓地也有自己独有的巴蜀符号,是一处重要而独特的巴蜀文化遗址。战国时期的罗家坝墓地虽然在地理与文化上属于巴人,但其文化面貌特别是巴蜀符号的组合,却与蜀人区的成都地区特别是什邡地区有很明显的相似性,显示出其与四川盆地西部、北部之间紧密的文化联系。  相似文献   

2.
目前所知汉代带有"蜀郡西工"或"蜀西工"刻铭的铜器为数不多,但这些铜器高贵奢华,主要供御用,并随着赏赐等再分配流向其他地区,最具示范效应,在汉代青铜器风格的形成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本文通过讨论"蜀郡西工"铜器品类形制的来源,认为蜀郡西工造作的铜器,在蜀郡所处的巴蜀地区先秦考古发现中并无渊源可循,这些器物并不是巴蜀传统铜器自然发展演变的结果。进而结合与其风格相近的鎏金银刻纹铜器进行详细检视。通过铭文、器形、工艺、空间分布及其渊源等方面,指出在这看似"一统"的面貌下隐藏着细节差异,总结分布形态,分析来源与背景,追踪产地线索,认为其中部分来自成都、江苏、湖南等不同产地。从"蜀郡西工"铜器入手,本文探讨和展现了汉代大一统背景下,手工业管理及地方传统共同作用下汉代铜器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天下山水之观在蜀",巴山蜀水,绚丽多姿,自古为文人学士所景仰.沐浴着蓉城和煦的春风.弥漫在巴蜀悠久的历史文化气息中,我们踏进了中国最早建立的公共图书馆之一--四川省图书馆.  相似文献   

4.
<正>2014年年初,成都永陵博物馆为保护和宣传永陵历史,筹备"前后蜀历史文化陈列"展览,到四川省档案馆查阅大量有关永陵的档案资料,并向省档案馆提出需要制作部分永陵档案的仿真复制件用于展览和研究。日前,省档案馆完成了仿真复制件的制作,并交付成都永陵博物馆。这批仿真复制件包括发掘古物列表、工作进程日记、警卫布置、监察规则、发掘人员安排等,详细记录了永陵的发掘、工作进展、资金来源等内容,对认识和研究永陵的历史以及前后蜀历史  相似文献   

5.
形符、类符、意符是表意文字研究领域内常用的重要基本概念。汉字既然是表意文字,理所当然地需要加强对汉字中上述三种意义符号的研究。然而事实上人们要想在汉语汉字的研究文献中找到这类名词却很难。这就意味着汉学界尚未真正启用研究袁意文字的理论和方法去对汉语汉字进行研究。本文写作的初衷以及我们的根本目的,就是意欲让现代语言学理论中用于研究表意文字的一些基本名词,例如“形符、类符、声符、意符”等基本概念早日在汉语汉字研究中名至实归,从而发挥其对汉语语义学或汉语构词法研究应有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黄成运  侯艳 《兰台世界》2023,(2):125-129
义熙年间,谯纵脱离东晋在巴蜀建立政权,史称谯蜀。谯蜀建立之后,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措施。由于巴蜀是东晋向西、向北的重要门户,谯纵之乱又加剧了东晋内部的混乱,东晋势必要收回巴蜀,所以谯蜀政权自建立后一直面临战争威胁。因国力悬殊,在东晋多次征伐下,谯蜀最终灭亡。谯蜀政权存在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对当时的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钟育平 《新闻世界》2013,(9):251-252
在大国崛起的过程中,文化成为了大国形象最直观的体现。目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中,成都成为了为数不多在国际上被广泛认知的“文化符号”城市,成为了中国城市对外传播中的翘楚。本文以成都为例,分析了成都的对外传播符号与传播技巧,并结合目前的传播现状与困境,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雅与俗这一对文化概念出发,探讨广告中"雅符号"和"俗符号"的编码特点及其对广告传播效果的影响,并针对当前广告的泛"雅符号"化态势进行分析,然后从商品属性、品牌定位和受众解码机制三个因素对广告编码中"雅符号"和"俗符号"的应用提出了具有实践意义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陈丹 《传媒》2014,(8):43-45
正儿童形象是电视媒体众多人物形象中非常独特且常常被研究者忽略的一类。随着消费时代和电视娱乐化时代的到来,电视节目中对儿童形象的刻画也已经烙上了文化和社会的深刻印记。电视媒体中儿童形象作为符号的表象意义承载意义的电视媒体符号。对于符号和意义的关系即符号总显示着某种意义,总与意义形影相随。正如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所言:"无论人们怎样称谓符号,符  相似文献   

10.
胡静 《兰台世界》2010,(4):61-62
在巴蜀文化汉化过程中,秦文化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将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这三个层面分析秦文化对巴蜀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巴蜀文化汉化过程中,秦文化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将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这三个层面分析秦文化对巴蜀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黄磊 《当代传播》2004,(1):75-76
从符号学角度来看,文化附加值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产品这个符号的意指,而产品的物质形态就是意符。产品符号的意符和意指关系是商家自觉制造并希望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实现的,目的就是想借助文化附加值使产品形象尽快深入目标消费者心中。为此,广告在塑造产品文化附加值的过程中,要找准消费者心中的位置,尽量做到惟一性,并进行有策略的持久战。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27件■符号的器物分析,认为■符号的使用流行在战国时期,战国中期晚段与晚期早段相对集中。从地域上来看,■符号的使用是从川西的蜀人区开始的,尤以成都附近最为集中,战国中、晚期时向南、北、东扩展至巴蜀全境,成都一地的使用情况却相对减少。使用■符号的器物目前只见有铜矛、铜剑、铜戈三类兵器,与器物种类密切相关。■符号的组合有由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的过程,符号间组合的复杂化不代表族群的分化,而是概念表述的繁化与细化。■符号较集中地出现在荥经县北郊同心村墓地、什邡市城关战国墓地、宣汉县罗家坝墓地。族属上,■符号不具有族属符号的性质。■符号在蜀人区多出现在高等级墓葬中,高于巴人区出现的墓葬等级,但都没有标示社会等级的含义。  相似文献   

14.
唐以前的巴蜀佛教石窟艺术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北魏晚期、北周、隋代。巴蜀石窟艺术在此阶段兴起并初步发展,此间造像的粉本多来自洛阳、长安等地。大致来看,洛阳地区石窟艺术对巴蜀石窟的影响主要在北魏晚期,两者在洞窟形制、造像风格等方面多有相似。麦积山石窟艺术在北魏晚期对巴蜀石窟也曾产生影响,例如两者均有相似的三壁三龛式窟,但"三瓣式悬裳座"可能是川北广元影响了麦积山。长安地区的佛教艺术对巴蜀石窟的影响主要在北周和隋代,两者在佛帐形龛、菩萨装饰和造像风格等方面有诸多相似。南朝造像艺术主要是通过长安地区对巴蜀石窟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新见三枚明末李自成农民军印章资料的讨论,知晓大顺政权在政权建设时,不仅设置了大量的地方行政职官,同时也设置了不少学官等辅助性质的职官。在全面整理目前所见李自成遗印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李自成农民军印章的用字问题和该农民军在巴蜀地区的活动,并纠正了文献中有关用印制度的错误记载。文中指出印章因避李自成父亲名字之讳,禁止"印"字入印,而改为"契、信、符、记"等专称,成为其一大特色。从现存的李自成遗印实物情况看,明末大顺农民军在巴蜀地区也一度控制了不少地方,而并非传统上认为巴蜀地区完全为张献忠农民军的势力范围,可补相关历史记载之缺遗。  相似文献   

16.
《兰台世界》2014,(Z4):156-157
<正>地方文献记录了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状况、风土人情等,是地方历史和现实的真实反映,对研究本地区历史和地情,具有重要史料和学术价值,在浩繁的馆藏文献中,地方历史文献更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资源。四川境内的新都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繁荣、教育发达的区级城市。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蜀以成都、广都、新都为三都,号名城",《新都县志》:自公元前492年,开明氏政权在新都军屯乡境营建都邑,名为"新都",新  相似文献   

17.
汉学界习惯于将形声字的两个或数个构形单元分别称为形符、声符或形旁、声旁,至于形声字的表义功能是如何实现的,并没有引起人们更多关心。相反,形声字中形符表意、声符表声的观念深入人心,以至于成了定论。通过现代语言学方法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形声构形法的造字原则是意纲声目,形声字构形单元中人们习称的"声符",其实是意符。形声构形法实际上已经不是简单地造字,而是运用意象思维在构词,属于一种汉语构词法。  相似文献   

18.
针对科技稿件外文字符使用中两类易被忽视的细节问题,分别进行了实例解析。剖析了将化学元素符号作为量符号表示比率式或比率名称的误区,演示了规范化的表达方式,揭示了同一篇文章中一符多用的指代错误并加以纠正。  相似文献   

19.
汉学界习惯于将形声字的两个或数个构形单元分别称为形符、声符或形旁、声旁,至于形声字的表义功能是如何实现的,并没有引起人们更多关心。相反,形声字中形符表意、声符表声的观念深入人心,以至于成了定论。通过现代语言学方法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形声构形法的造字原则是意纲声目。形声字构形单元中人们习称的“声符”,其实是意符。形声构形法实际上已经不是简单地造字,而是运用意象思维在构词;属于一种汉语构词法。  相似文献   

20.
张泽渡 《大观周刊》2012,(39):6-6,39
汉学界习惯于将形声字的两个或数个构形单元分别称为形符、声符或形旁、声旁,至于形声字的表义功能是如何实现的,并没有引起人们更多关心。相反,形声字中形符表意、声符表声的观念深入人心,以至于成了定论。通过现代语言学方法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形声构形法的造字原则是意纳声目,形声字构形单元中人们习称的“声符”,其实是意符。形声构形法实际上已经不是简单地造字,而是运用意象思维在构词,属于一种汉语构词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