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东泰安龙门口遗址出土两件青铜簠,器盖与器身内底部铸有相同铭文,根据铭文内容可将铜簠定名为"商丘叔"簠,其时代为春秋早期。有学者认为"商丘叔"簠系卫国铭器,笔者则认为其为春秋早期宋国器。  相似文献   

2.
2005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征集入藏了1件爯鼎和2件爯簋,它们与此前所见的3件爯器应属同一青铜器组合。国博所藏的3件爯器造型庄重,纹饰精美,且器内均铸有相同内容的长篇铭文,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诸件爯器的铭文记载了器主人爯受赐于遣伯、遣姬,因感念其高尚的道德言行,铸作宗庙彝器以奉祀其文考的历史背景。铭中"遣伯""德音""余一子"等称谓、用辞均属金文首见,为研究商周时期的遣氏家族及相关历史、语言、文化提供了新的依据。从几件爯器的形制、纹饰、铭文及等级规格来看,该组青铜器约铸造于西周中期,其器主人爯的身份大致相当于诸侯国封君。  相似文献   

3.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芮太子白鼎和曾伯宫父匜是新发现的重要的带铭青铜器。芮太子白鼎是一件春秋早期芮国青铜器,作器者芮太子白是芮国的重要人物,其所作铜器数量较多。曾伯宫父匜是一件春秋早期曾国青铜器,流口上端封闭,有立鸟钮的器盖,形制特殊;作器者曾伯宫父穆是曾国贵族,其所作铜器还有两件鬲。芮太子白鼎和曾伯宫父匜的发现为春秋时期芮国和曾国青铜器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4.
2016年,西安博物院新入藏了12件商周青铜器,均是文物执法部门在打击盗墓的专项行动中从犯罪分子手中追缴回来的。这些铜器年代分别集中于商周之际和两周之际。商周之际的青铜器虽然不能确定是否为同一墓葬,但包含了鼎、簋、觚、爵、尊、卣等当时主要的青铜器类别,不少器物上还铸有1-3字构成的族徽文字。两周之际的青铜器有2件铭文内容相近,可能是同一座墓葬出土之物,铭文中新发现的"醜"字不见于以往所见金文。  相似文献   

5.
展览演出     
古人云:长铭铜器一件,足抵《尚书》一篇。指的是发现一篇长篇青铜铭文,其重要性如同发现《尚书》这样的古代文献。 中国文物专家日前发现一件约2900年前铸有98字长篇铭文的西周(?)公盨。与以往发现的纪名、纪事类的青铜铭文不同的是,盨上所铸的98篇铭  相似文献   

6.
王年、月份、月相及干支记日四项因素俱全的铜器对于西周铜器断代以及金文历谱的研究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四要素俱全的铜器的年代确定之后,便可以作为标准青铜器,对于西周青铜器断代及构建西周时期的金文历谱发挥重要作用。正因如此,对于流传的所谓四要素俱全的铜器的真伪,以及它们年代的准确判断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选取近年公布的四要素俱全的"倗叔壶"和作册吴盉(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进行分析,认为从形制和铭文字体、内容来看,"倗叔壶"的器身可能是在器盖铭文的基础上,结合近年重要考古发现而制造出来的。综合分析作册吴盉的形制和铭文,其年代应相当于西周晚期,与其他铜器系联,可将其年代定在厉王时期。  相似文献   

7.
疑尊、疑卣两器为周成王晚期器,二器同铭,其铭文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卜噩侯"涉及到西周王朝于成王晚期时建噩侯之事。此事亦能反映出周初建"侯"制度的某些规制。周人建"侯"并选其驻地,也要通过占卜而确定下来,"侯"的任命权与防区的划定直接归属王朝中央。早期的噩侯在今湖北随州安居镇羊子山附近,说明周人很早便扩张到汉东地区并建"侯"加以守卫。"宋伯"一称,在殷墟甲骨卜辞中便已出现,然此器铭所指应与殷商时期的不同,其人应是首位宋邦邦君宋公稽,出身于属殷遗的微氏家族。宋邦所在的位置亦属西周王朝的边域地带,其地直接面对淮水下游偏北的淮夷,是为周人把守东南门户的诸据点之一。然以目前所知材料,宋邦邦君未有西周王朝之"侯"职。这表明不是所有边域的邦君皆是"侯",具有邦君地位的贵族未必均获授予王朝的"侯"职。  相似文献   

8.
疑尊、疑卣两器为周成王晚期器,二器同铭,其铭文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卜噩侯"涉及到西周王朝于成王晚期时建噩侯之事。此事亦能反映出周初建"侯"制度的某些规制。周人建"侯"并选其驻地,也要通过占卜而确定下来,"侯"的任命权与防区的划定直接归属王朝中央。早期的噩侯在今湖北随州安居镇羊子山附近,说明周人很早便扩张到汉东地区并建"侯"加以守卫。"宋伯"一称,在殷墟甲骨卜辞中便已出现,然此器铭所指应与殷商时期的不同,其人应是首位宋邦邦君宋公稽,出身于属殷遗的微氏家族。宋邦所在的位置亦属西周王朝的边域地带,其地直接面对淮水下游偏北的淮夷,是为周人把守东南门户的诸据点之一。然以目前所知材料,宋邦邦君未有西周王朝之"侯"职。这表明不是所有边域的邦君皆是"侯",具有邦君地位的贵族未必均获授予王朝的"侯"职。  相似文献   

9.
毛公鼎铭文补释一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公鼎①是西周晚期的重器,其铭文长达将近五百字,不但字数居全部西周青铜器铭文之冠,而且内容也很重要.自从清代道光末年出土以来,毛公鼎铭文历经诸多前贤和当代学者的考释,已能基本通读,但仍留下一些疑难字句,有待继续探究.本文仅对其中的一个疑难字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略作讨论.  相似文献   

10.
<正>山东省博物馆所藏的这件颂簋,是西周晚期的器物。通高30.1、口径24.2厘米。圆盖圆腹,子母口,盖顶有圈形把手。圈足,下附三兽足。腹部两侧有一对兽形耳。口沿上下各饰一周窃曲纹,盖与腹均饰横条脊纹,圈足饰垂鳞纹。盖器同铭,各铸15行152字。铭文中提到此簋的主人名"颂",故将此簋称之为颂簋。  相似文献   

11.
近几十年山东省莱芜市嬴城、西上崮、戴鱼池、高家庄、侯家台等遗址陆续出土了一些商周青铜容器,为研究商周时期莱芜地区的青铜器及历史、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本文对这些器物及其所出遗址情况进行简要介绍。其中,嬴城遗址出土有商代晚期的铜斝和铜爵,铜爵鋬内有"取"字铭文。西上崮遗址和戴鱼池遗址的墓葬材料之前有过报道,这次补充了一些新的材料。高家庄遗址和侯家台遗址出土了几件春秋晚期和战国早期的铜器,也一并介绍。  相似文献   

12.
在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内陈列着一件价值连城的镇馆之宝--何尊.这件西周初期的青铜祭器.因在其底部发现的铭文档案,而价值剧增,由当初的收购价30元人民币剧升至数亿元的天价,并被鉴定为国家一级珍贵文物,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13.
《安徽出土青铜器铭文研究》著录一件现藏安徽博物院的甫以公盘,书中认为盘的时代为战国,是甫国国君所作礼器。通过考察盘的器形和纹饰,并联系和分析时代相近的铜盘,此盘的时代应改定为春秋晚期。通过对盘铭重新考释,纠正误释的字。"虖丘"原误释作"甫以公",应读为"狐骀丘",狐骀丘是周代山东小国。器主之名原释作"",应是一从"尚"得声之字。器名修饰语原径直释作"盥",应隶定作"",读为"浣","浣"、"盥"音近义通。器名""所从的"舟"旁可能由"盘"形初文讹变发展而来,也可以分析为"般/盘"省声。此盘应是狐骀丘君尚所作之器,传世的虖君鼎和虖丘尚匜也为同人所作。狐骀丘君盘对研究山东古国史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安徽出土青铜器铭文研究》著录一件现藏安徽博物院的甫以公盘,书中认为盘的时代为战国,是甫国国君所作礼器。通过考察盘的器形和纹饰,并联系和分析时代相近的铜盘,此盘的时代应改定为春秋晚期。通过对盘铭重新考释,纠正误释的字。"虖丘"原误释作"甫以公",应读为"狐骀丘",狐骀丘是周代山东小国。器主之名原释作"",应是一从"尚"得声之字。器名修饰语原径直释作"盥",应隶定作"",读为"浣","浣"、"盥"音近义通。器名""所从的"舟"旁可能由"盘"形初文讹变发展而来,也可以分析为"般/盘"省声。此盘应是狐骀丘君尚所作之器,传世的虖君鼎和虖丘尚匜也为同人所作。狐骀丘君盘对研究山东古国史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岐山县周原博物馆近年新入藏了一批西周青铜器,为研究周原青铜器及周原遗址的墓地分布提供了新的资料:2010年7月9日,京当镇礼村村民在村南刘家沟西岸发现铜鼎1件,该鼎为球形腹、蹄形足,形制与毛公鼎接近,时代为西周晚期;2010年9月13日,京当镇王家嘴村村南台地上发现铜甗、铜盆形簋各1件,二者出自同一座墓葬,时代为西周早期。王家嘴村周围以往发掘的西周墓葬多位于村北,本次发现的墓葬与1953年发现铜器的地点距离相近。王家嘴村南与村北各有一处西周墓地,就目前所见的资料而言,两处墓地的时代均集中于西周早期。  相似文献   

16.
殷周金文常用字"尊"位于句末时,如"康侯丰作宝(尊)(《集成》2153)",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用义为"器物名",也有个别学者提出"尊"非器物名。通过对殷周铭文中所有器物名的辞例及所有"尊"器铭文文本结构的考察,我们发现:后一种说法更符合殷周铭文实际。句末之"尊"与"尊彝""、尊鼎"中的"尊"用法与用义完全相同。殷周金文中的"尊"字还没有"器物名"的用法。并由此得出:在金文研究中,如果仅作局部的文例考察、部分的辞例排比,其结论有时难免偏颇。对全部铭文的宏观研究也许可以解决金文研究中的遗留问题。  相似文献   

17.
商周时期,吴、越两国创造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青铜文化。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考古资料的积累和研究的深入,学术界对商周时期吴越地区青铜器的面貌和特点有了逐渐清晰的认识。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若干著录于外文文献中具有吴越风格的青铜器进行了逐一介绍,并结合考古发掘资料进行了相关讨论。这些青铜器包括悬鼓环、三足壶和方卣,时代分属春秋晚期、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悬鼓环以人物雕塑为装饰,三足壶以吴越地区的陶器为原型,方卣则是对中原地区青铜方彝的模仿和改造。这些资料对于廓清吴越地区商周青铜器的整体面貌、探讨吴越地区商周青铜器的特点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对两周铭文的宏观规律考察可以推进金文研究。工吴季生匜(《集成》10212)的、王子适匜(《集成》10190)的目前有释"修饰语"和释"器名"两种意见。对两周匜器铭文要素及结构模式的考察结果显示:匜器铭文中的"器物自名"一项皆不省略。据此,此二字更可能是器物自名。对■、■二字前的相邻字"会"、"■"的所有辞例考察结果显示:"会""■"二字所修饰的器名共有"匜"和"鼎"两个。对两周匜器自名用字的考察结果显示:匜器自名不用"鼎"字。综上,■、■应是"匜"的异构或假借字。通过考察两周金文字形的演变特点及所讨论字形的分布区域,可以基本断定二字是"匜"的方言异构字。根据两周"尊"器铭文模式规律,虢叔尊(《集成》5914)铭文最后一字应是修饰语,不是器物自名。虢叔尊是一件媵器。  相似文献   

19.
铭文,又称金文或钟鼎文,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我国的青铜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特别是商代晚期和西周时期,是青铜文化发展的繁荣时期.此时,青铜所制造的生产工具和武器得到了广泛使用,一些青铜器皿上还出现了刻铸的文字,即所谓的铭文或金文、钟鼎文(因礼器以鼎为尊,乐器以钟居多,故称钟鼎文).  相似文献   

20.
1981年绍兴坡塘306号墓是浙江省的重大考古发现。关于墓葬性质,历来存在争论。争论焦点是:一、墓主是谁,男性还是女性?二、墓的国别,越还是徐?三、时代早晚,战国还是春秋?作者总结旧说,引用两件带"元女"铭文的铜器和赛克勒藏品中的嘉子孟嬴缶,重新考释墓中出土的三篇铭文,并对墓中出土器物的器形纹饰进行分析,最后结论是:一、此墓墓主是徐王元女,女性;二、此墓是越地的墓葬,但墓主不是越人,而是从徐国嫁到越地的女子;三、墓中出土物以徐器为主,总体特征更接近春秋晚期,而非战国早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