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原遗址新见凤雏三号西周夯土建筑基址的宏大体量,及立石、铺石等特殊设置,明显具有宗教祀典场所的特征。发掘者推断为社祀遗迹应较可信,但比较发现与山东高青陈庄西周城址的夯土之社,形制特征等有明显不同。后者为西周时期齐国卿大夫采邑之社,与文献记载周人封土为社吻合,前者显然属立石为社的典型,以文献推求可知与殷商文化的关系密切,参照以往周原等地考古发现情况,可知西周早期有以微氏家族为代表的贵族和手工业作坊工匠等大量的殷商移民迁居周原,故其应该是周王朝为了安抚人心、发展经济的需要,允许商遗民所建之社及社宫。但环围于建筑之内似有贬抑的含义,当属于文献记载的亡国之社,名称应为学者已论证的"亳社"。  相似文献   

2.
本文尝试复原了新发现的凤雏三号基址的柱网结构,认为其主体台基和东西两侧台基进深大,庭院面积占比较小,梁架结构复杂。对比年代早于和晚于三号基址的商周时期大型建筑,可以认为它正处于建筑形式和梁架结构发展的关键阶段,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凤雏三号基址的庭院中有特殊的立石和铺石遗迹,我们认为可能是某种神主和祭祀神主的坛场。由于现存文献中石质社主的记录相对丰富,可以进一步推测这处遗迹可能是社主和社坛。三号基址布局严谨、规模宏大,是官方有组织建造的,大概相当于文献中记载的社宫。它是目前证据最充分、年代也较早的官方社祀遗存。  相似文献   

3.
2014年秋冬季,周原考古队在陕西周原遗址发掘了一座西周时期的大型建筑基址,形制独特,内涵丰富。本文从基址的形制和有关设施出发,结合文献记载,论证此建筑是西周时期居住在周原地区殷遗民所建的亳社。对该建筑性质的上述判断,可以将它与著名的凤雏一号基址、凤雏甲骨、微氏家族铜器窖藏等重要遗存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仅可以证明今凤雏村一带在西周时期是殷遗民的居邑,为深入研究周原遗址的聚落形态提供了重要契机,而且可以证明周原遗址就是西周的都邑"周"地所在。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周原遗址2014年发掘的凤雏三号基址(F3)和以前的凤雏甲组建筑、云塘—齐镇建筑群、召陈建筑群,从建筑组合的类型学分析,三大建筑群在周原遗址聚落变迁中的位置,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创新等角度出发,论证凤雏甲组的始建年代应为西周早期。指出周人的早期大型建筑基址(凤雏建筑群)应是对商代建筑形式的模仿与学习。结合西周铜器铸造的学习与发展过程,可发现大型建筑也遵循着同样的过程,即西周早期的凤雏建筑群秉承商代建筑特征,中期的召陈建筑群体现周文化特征,晚期的云塘—齐镇建筑群,此后秦马家庄宗庙建筑延续其风格。最终推测凤雏建筑群的设计者的族属为商人,而其使用者身份的为周王或其在周原的代理人。  相似文献   

5.
一号和二号基址位于洹北商城的"内城"中心。其形制布局与陕西岐山凤雏西周宗庙基址基本相同,都有多房间的主体建筑"大室",而且还有程度不同的祭祀遗存。因此,一号和二号基址的性质不是宫殿而是宗庙。本文进一步证明一号基址有9个房间的主体建筑"大室"内所奉祀的神主,应是自大乙(成汤)至祖丁的九位直系先王,即武丁卜辞的"九示"。二号基址有4个房间的主体建筑的"大室"内所奉祀的神主应是阳甲、盘庚、小辛、小乙等武丁的"四父",也称"四示"的宗庙。根据一号基址"大室"东西两侧通道对一号基址的打破关系,证明一号宗庙是盘庚时期始建的,二号宗庙是武丁时期续建的。洹北商城即"盘庚迁殷"的都城"殷",年代下限为武丁早期。证明盘庚和武丁时代不仅没有始祖居中、昭穆分列左右的昭穆制度,也没有五庙、六庙。  相似文献   

6.
共城三题     
共城遗址是位于河南辉县市区的一处重要遗址,面积约165万平方米,先后发现了东周时期城墙、夯土基址、冶铁遗址和大量墓葬等,其内涵之齐备和丰富在东周时期的一般城址中较为少见。1994年对共城遗址南城墙的发掘表明,城墙修筑于战国中晚期,具有夯土为表、填土为里的复合式结构。本文认为,共城城墙应是先修筑了外侧的夯土城墙,相隔一段时间之后再修筑内侧的夯土城墙,并用填土将两道城墙连为一体。城墙的独特结构可能是基于筑城效率、军事防御和洪水预防等多方面考虑的创造性发明,在我国古代筑城史中是至今所见最早的一例。南城墙中还发现了坑道遗迹,应是《墨子·备城门》中记载的"轒輼"之类攻城方法留下的遗迹,为研究战国时期激烈的城市攻防战提供了难得的实例,此类遗迹在东周时期还是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7.
1983年1-6月,为配合洛阳印刷厂住宅楼建设工程,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拟建区进行考古发掘,发现隋唐洛阳城条形建筑基址遗存。基址位于宫城中轴线东侧,呈南北走向,坐东面西。主要分两期:第一期是在条形夯土基础上营建的唐代廊庑式建筑基址,第二期是在第一期建筑废弃后再建的宋代三进式殿堂基址。两期建筑遗存表明,隋唐洛阳城正殿东廊几经兴废,而不同时期的建筑形制各具特征。  相似文献   

8.
2019年,晋阳古城考古队在晋阳古城二号建筑基址下部文化层中发现一处作坊遗址,发掘了1处房址、63处灰坑及部分灶址、水池等遗迹,出土有坩埚、低温釉陶、瓷器等遗物。根据地层关系和出土遗物判断,该遗址为作坊遗址,使用年代在唐代中期,主要冶炼和加工铜、铁等金属。此次发现的作坊遗址对了解晋阳古城不同时代的布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2014年10月至2015年1月,在扬州蜀岗古代城址城壕整治工作中,为搞清南宋宝祐城东城门附近面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的扬州唐城考古工作队,在推定为宝祐城东城门处(该处尚未拆迁)的北侧布设探沟4条、东侧城壕内布设探方1个进行发掘,面积约320平方米。在探沟内揭露出存厚1.5-2.3、宽约35米,至少有过三次修筑的南宋时期夯土墙体,其下为汉代堆积层。这一发掘结果与宋宝祐城相关修城文献记载有一致处。在东主城墙以东探方内揭露出由木桩和柱洞组成的平面呈"〕〔"形遗迹,中间平行部分为南北方向,间距约5.3、南北长约5.7米,与主城墙的距离为18米。这是目前蜀岗上城址主城壕里清理出的第一个壕桥遗存。从发掘结果看,宝祐城东城门应位于发掘区以南的现代建筑物之下。  相似文献   

10.
龙山岗遗址位于豫西南丹江下游。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于2008年5月至2012年10月,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本次发掘不仅发现有丰富的新石器时代遗存,还发现有西周等时期遗存。西周遗迹主要有灰坑、沟、墓葬等;出土的典型器物主要为陶鬲。从器物的特征来看,遗存的年代涵盖了西周早期、中期和晚期。西周早期的陶鬲,颇具商文化特征;西周早中期之际的陶鬲,表现出了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如陶系为夹砂红陶,鬲足为柱状等;西周中期后段以后,出现了明显为"二次包制"的柱形鬲足,属"楚式鬲"的典型特征。这些发现为早期楚文化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1.
自2007年开始,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单位在周家庄遗址开展了连续多年的考古发掘工作,旨在探索龙山期遗存,为研究早期国家起源等问题提供实物资料。除获取大量龙山遗存外,还发现了一些其他时期的遗迹与遗物,本文主要介绍2007—2013年在周家庄遗址发现的周代遗存。周代遗迹大都为居址堆积,包括房址、灰坑等;另有少量瓮棺葬。依时代不同,可将周代遗存分为西周、东周两个时期。西周遗存的数量较少,仅见少量灰坑,另在一些地层中发现少量西周陶片。但西周遗存的内涵较丰富。据初步分析,可知其包含商、周两类因素,为探索商周关系等学术问题提供了资料;东周遗存的种类相对丰富,文化面貌也比较清楚,时代约当春战之交,属典型的晋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12.
小双桥遗址发现有夯土建筑基址、宫城城墙基槽遗迹及大型青铜建筑构件,祭祀遗存数量多,分布密集,出土有与铸铜、制陶和制骨手工业相关的文化遗存以及较多的青铜器、玉器和原始瓷器等珍品,完全具备都城的规模和内涵。而此时郑州商城的宫殿逐渐废弃,制陶和铸铜等手工业作坊趋于衰落,青铜器、原始瓷器和玉器的出土数量减少,出土地点比较分散,已不具备都城应有的规模和内涵。作为都城,小双桥与郑州商城遗址存在着兴废交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周原遗址范围内发掘的三处手工业作坊遗址为我们了解西周时期手工业生产情况以及周原遗址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本文对周原遗址经过发掘的三处手工业作坊遗址的生产状况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云塘制骨作坊兴衰过程的考察、对齐家制玦作坊生产原料变化和李家铸铜遗址产品种类变化的分析,认为这三处手工业作坊遗址均在西周晚期偏早阶段发生了某种类型的变化。这一变化与遗址中其它类型的遗迹、遗物表现出的变化(如青铜器窖藏所反映的贵族家族的变化等)相吻合,说明周原社会有可能在西周晚期偏早阶段经历过一次重要的变动。  相似文献   

14.
扬州蜀岗古代城址内三处道路遗迹的考古发掘,其中西南隅的东西向道路遗迹包含三层道路,隋唐时期的铺砖道路遗存在蜀岗古城范围内尚属首次发现,叠压其上的两层南宋时期道路遗迹,当与宝祐城东城墙南侧的城门相关;而同样位于西南隅的南北向道路,或与北城墙西段东部城门遗址相关。这两处道路遗迹的延长线当形成十字路口,对于寻找蜀岗古城西半部的南北向干道、西半南部的隋唐宋时期的东西向干道具有重要作用;基本位于隋唐时期城址中轴线上的南北向道路遗迹向南、北的延长线,或分别与蜀岗南城门遗址、北城墙东段西部东晋南朝广陵城"北门"或隋唐时期北城门遗址相关,亦是探寻广陵城南北向主干道的重要线索。这三处道路遗迹的发现,对于了解蜀岗古城西半部的轴线乃至隋唐时期整个蜀岗古城的中轴线及其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堰台遗址是位于淮河中游南岸的一处典型台形遗址,2004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基本摸清了该遗址的聚落布局,并根据出土遗物判断遗址的年代为西周至春秋时期。简报重点介绍了堰台遗址的地层堆积情况及构成聚落的环壕、墓葬、房址等重要遗迹概况,展示了部分具有分期意义的遗物标本。  相似文献   

16.
丘濬,明代琼州府琼山县人。历任翰林院编修、侍学讲士、翰林院学士、国子监祭酒、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等职。明孝宗朱佑樘御赐丘濬"理学名臣"的荣衔桂冠。其卒后,被追封左柱国、太傅,谥文庄。丘濬墓修建于明弘治八年,位于海口市的西南部(今海秀镇水头村),坐落在一处较平缓的坡地上,北面不远处有海瑞墓,东约5公里为明琼州府旧址—府城。该墓坐南朝北,今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现北面紧邻一水塘,俗称丘公塘。"文革"中该墓遭到严重破坏,1986-1989年间重修。此次丘濬墓园的考古发掘是为了进行文物保护管理和制定修复保护工程设计规划,发掘出土了花纹砖、地砖、滴水、板瓦、青石条等明清时期修建和修缮该墓的文物,基本明确了墓冢前神道的建筑布局情况,发现了拜亭等相关建筑遗迹,为丘濬墓园的文物维修保护提供了实物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丘濬,明代琼州府琼山县人。历任翰林院编修、侍学讲士、翰林院学士、国子监祭酒、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等职。明孝宗朱佑樘御赐丘濬"理学名臣"的荣衔桂冠。其卒后,被追封左柱国、太傅,谥文庄。丘濬墓修建于明弘治八年,位于海口市的西南部(今海秀镇水头村),坐落在一处较平缓的坡地上,北面不远处有海瑞墓,东约5公里为明琼州府旧址—府城。该墓坐南朝北,今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现北面紧邻一水塘,俗称丘公塘。"文革"中该墓遭到严重破坏,1986-1989年间重修。此次丘濬墓园的考古发掘是为了进行文物保护管理和制定修复保护工程设计规划,发掘出土了花纹砖、地砖、滴水、板瓦、青石条等明清时期修建和修缮该墓的文物,基本明确了墓冢前神道的建筑布局情况,发现了拜亭等相关建筑遗迹,为丘濬墓园的文物维修保护提供了实物依据。  相似文献   

18.
楚晚期都城寿春城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考古工作以来,取得了重要成果,对该城的位置做出了比较具体的判断,也找到了一些大型建筑基址。2000年以后,在对原来观点再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考古调查、钻探和发掘,梳理文献资料,笔者认为先前的观点存在一些疑点,尤其是作为战国晚期重要都城遗址没有城墙是不符合事实的。在比对多种资料的基础上,认为楚寿春城的宫城位于现寿县城墙基址范围内,现存南宋城墙是经过下蔡、楚都寿春、汉、唐、宋多年叠加形成的。外围发现的战国晚期的建筑基址、重要青铜器等遗存地,应是楚寿春城宫城之外的散居点。  相似文献   

19.
高桥铺驿城在宁古塔—吉林乌拉—盛京—山海关—京师驿路中,位于第三十二站——高桥站,又称高儿铺驿城,明季属宁远卫城附驿,清代沿用,位于今辽宁省葫芦岛高桥镇高桥村"高桥城子"。据《锦州府志·锦县附郭》:"高桥城,城(府治)西南五十里,周围一里二十四步,东一门,曰高桥铺。镇后街有砖城墙遗存,及万历六年三月十四日吉旦立高桥铺花岗岩石门额存世。"  相似文献   

20.
从2007年初至2015年,为配合"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的建设,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对大报恩寺遗址北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古发掘。通过发掘,遗址北区明代主要建筑和总体布局得到廓清,明代皇家寺院的原有面貌得到较充分的揭示。其中包括水井19口,分别为六朝井2口、宋代井9口、明代井6口、清代井2口。这批水井是大报恩寺及其前身诸寺院在不同历史时期留下的重要遗迹,不少井内出土有种类丰富、研究价值极高的遗物。宋代水井J16出土陶、瓷、铜、石、木等器物128件,其中铜钱66枚。瓷器中有多件带有墨书文字。尤其是出土了带铭文的井栏,据此推测J16的年代最早在南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