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出现的社会时代背景,要求加强舆论的引导力,而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中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强舆论引导,在政府、民众、媒体三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充分发挥三者在舆论引导功能,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  相似文献   

2.
从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出发,探讨了利益的社会功能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认为利益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动力性、纽带性和工具性等社会功能,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关心人的利益满足为出发点,引导人们树立科学正确的利益观,从而达到其化解人们因利益不平衡而引起的各种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涉及到社会道德中的公平正义观和道德规范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此类矛盾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现实社会矛盾,也关系到社会道德问题。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应当重视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公平正义观,正确处理坚持正义与遵守规则的关系,使整个社会沿着理智的建设性的轨道发展。  相似文献   

4.
“无直接利益冲突”是新时期我国一些地方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矛盾表现形式,这种社会矛盾的具体表现是:一个偶然性的突发事件发生后,众多与冲突事件无关,且无自己的直接利益诉求的人以围观、起哄等形式对弱者进行声援,其目的并不是为了谋取某种利益,而是借机会来发泄自己心中淤积的不满情绪.“无直接利益冲突”看似偶然,实属必然,冲突背后往往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客观对待、理性处置、积极预防“无直接利益冲突”,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从而实现“五位一体”的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5.
赵岚 《高教论坛》2022,(10):110-113
现代学徒制是多元利益主体参与的新型教育模式,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职业院校是现代学徒制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在现代学徒制校企共建的合作实践中,因各利益相关方不同的利益诉求而产生利益冲突,阻碍了现代学徒制的纵深发展。本文剖析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和利益冲突,以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为分析工具,探寻现代学徒制利益相关者合作困境的成因,进而提出合作共赢创新发展的三点思考,即决策主体的创新、激励机制的创新和价值取向的创新。  相似文献   

6.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从根本上保障人民的利益。“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实质上是社会主要矛盾以及诸多具体利益矛盾在社会心理上的反映,要从源头上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包括“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在内的各类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这是化解目前我国社会矛盾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自提出以来,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众所周知,解决“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的途径是多方面的,要靠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管理的合力来解决。但因为“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是人们心理冲突和情绪宣泄的结果,因此文化在化解此类矛盾中有其特殊的功能和作用。本刊特约了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孙玉杰教授结合她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问题研究”组织了这组笔谈,旨从文化建设的角度来探求解决这类矛盾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 ,立足于世界历史与现实的大坐标系中思考我国的对外战略 ,形成了内涵丰富而见解独到的国家利益观。他的国家利益观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一致 ;国家利益与人类利益的结合 ;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在今天 ,认真研究邓小平的国家利益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产生“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民众利益诉求渠道不畅通,许多利益诉求达不到国家法律和政策的层面,致使许多关系民生的利益矛盾长期积累得不到解决,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并最终产生消极的甚至对立的社会情绪,引发“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因此,有效减少“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应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渠道和增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意识入手。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利益观思想非常丰富,通过如何运用马克思利益观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以及如何运用马克思利益观解决改革开放事业中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两方面来阐述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对现实与时代的价值与启发。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人类面临五大冲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心灵、不同文明阀,化解这五大冲突的轴心就是“和”。“和”不仅是化解21世纪五大冲突的轴心,“和”的本体性也是其它汉字无法替代、无法超越的。“和”作为21世纪的中国哲学本体,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中国化的成果,另一方面也不会取代马克思主义自身具体的哲学体系,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指导中国实践的有力武器。要充分发挥“和”的本体作用就必须处理好本体与其他文化层次之间的关系,本体、制度、器物之间多元一统,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2.
群体性事件中基层政府与农民利益冲突的原因及化解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群体利益冲突的视角,探讨了群体性事件中基层政府与农民群体利益冲突的原因,并提出化解两者冲突的对策建议。要调和基层政府和农民群体利益的矛盾冲突,必须从政策法律上保护农民利益、从制度上减轻基层政府政治和经济上的重负,建立行之有效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以及加强对基层政府行为的监察力度。只有这样,基层政府和农民利益才能形成一个大体均衡、和谐发展、共同受益的局面,从而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强制拆迁中各种利益关系发生冲突,势必导致非直接利益冲突的产生。其有用行政权力取代法律,忽视民意民生的主观诉求,对各种利益关系未作平衡,以公共利益的名义假公济私滥用行政权力等原因,均是引发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因此,必须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依法办事,健全制度,维护好公民的合法权益,并在实践中及时化解矛盾,妥善处理问题,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方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土客冲突日益成为外来人口聚集区社会矛盾冲突的聚合点,对土客冲突的错误认识和应对,将会导致冲突的扩大和升级,以至于给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损失。以浙江湖州“织里群体事件”为个案,以织里童装产业的现状为背景,详细地分析了抗税事件冲突的始末,并从群体的非理性和集体行动的合理性两个角度解析了冲突的生发逻辑,最后从产业、税收、租金、加工费、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角度详细地分析了土客冲突背后的认同困境。  相似文献   

15.
从社会学角度看,"高考移民"现象并不只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集合了观念、利益及价值冲突于一身的社会问题。运用社会学冲突理论对"高考移民"现象成因进行深度追问与分析,可以认清各级政府、地方考生群体、"高考移民"群体之间存在的观念、利益、价值冲突,并通过转变观念、均衡利益、明确价值来缓解和降低冲突,达到防治"高考移民"问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重视和强调民生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传统,邓小平理论中的"共同富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民生思想的核心命题。因此进一步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在"十二五"时期有着特殊的意义,同时也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民意基础。  相似文献   

17.
宗教冲突与调适问题,是构建宗教和谐的重要话题。以云南红河县哈尼族聚居地区为个案,对当地哈尼族传统宗教与基督教之间的冲突和调适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信仰和习俗的差异以及现实利益的冲突,是引发不同宗教文化之间矛盾冲突的主要原因,并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有着不同的类型和表现。这种冲突和矛盾可以通过双方在现实生活中的不断调适而得以解决,也体现了社会文化发展的“相遇—冲突—调适—共存”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8.
蓝怀昌小说彰显着强烈的冲突张力。作家擅长在创作中利用“我与我”、“我与他人”的双重矛盾塑造形象,以“爱情”和“改革”为主线交织串连各种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借助新旧势力的冲突深化民族进步的主题,在冲突之下隐藏浓郁的民族情怀。  相似文献   

19.
由于高校的法律地位的特殊性,使得高校在行使管理权的过程中,经常与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发生冲突,这显然与依法治校、建立和谐校园的理念不相符。因此,研究高校管理权与学生权利发生冲突的本质及衡平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核心是明确高校的法律地位及自主管理权限,完善学生权益的保护与救济途径。这些措施对于保证高校的教育教学秩序,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