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薛瑄号敬轩,是明代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黄宗羲《明儒学案》称其“悃愊无华,恪守宋人矩矱”,事实上在理气学说方面,薛瑄已提出对于程朱观点的修正意见,并非完全“恪守矩矱”了。朱熹虽然也讲“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但又说:“然必欲推其所从来,则须先有是理”;“然理形而上者,气形而下者,自行而上  相似文献   

2.
“太极”是易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朱熹把“太极”看作象数变化的根源和最高原则。他为了说明“太极”为易的根源,创造性地以“太极”之理自身的展开说明八卦和六十四卦形成的过程。在朱熹的理学体系中,“理”是最高范畴;虽然其理学体系庞大,但是始终离不开核心概念“理”,也始终凸现以“理”为本体.故而可以说朱熹的理学是以“理”为本体的理学。朱熹的“太极,理也”恰好沟通了其易学与理学,证明了其易学和理学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太极”是易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朱熹把“太极”看作象数变化的根源和最高原则。他为了说明“太极”为易的根源,创造性地以“太极”之理自身的展开说明八卦和六十四卦形成的过程。又在朱熹的理学体系中,“理”是最高范畴;虽然其理学体系庞大,但是始终离不开核心概念“理”,也始终凸现以“理”为本体,故而可以说朱熹的理学是以“理”为本体的理学。朱熹的“太极,理也”恰好沟通了其易学与理学,证明了其易学和理学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理气关系问题是宋元明清时期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间长期争论的一个原则问题。唯心主义者认为:“理”是世界万物最终根源,“气”是“理”的派生物;唯物主义者则认为:“气”是世界万物的最终根源,“理”只是“气”的规律。清代的唯物主义者戴震,在这一问题上继承发扬了唯物主义传统,对当时唯心主义的重要派别程朱理学进行了有力揭露和批判。下面,我们就他和程朱理学在理气观上的根本对峙点,作一些辩析。  相似文献   

5.
理是天地万物存在的基础。它好比种子,是存在的本体。它具体为性。万物不仅出生于理,而且来源于气。气是万物的具体的、形式的存在,是现象。尽管理气似乎都是万物的发源地,但是朱熹认为,从逻辑上来说,理先于气,因此,只有理才是万物的真正发源地。气是万物的现实形式。尽管这种现实的存在者,在朱熹看来,有善有恶,但是,朱熹并未因此而否定了它的存在合法性。理气合成便是道。道是体用的综合。体表现在道有理、性。用表现在道是物、气。作为本体的理、性和作为现象的气、物合作构成道。性来源于心。心包含着两个内涵,即性和知(意等)。这两个内涵使心具有了双重性:性的内涵使心是善的,知(意等)的内涵使心有恶。  相似文献   

6.
朱熹建立了一个以"理"为本体论最高范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他认为"理"是第一性的,是最根本的,并从本体论意义上阐释了"理"和"气"的关系——"理在气先"。他还认为宇宙中存在着最高、最根本的"理"——"太极",且用"理一分殊"来说明太极与万物的关系。"理"本论是朱熹哲学思想的核心和最高范畴,也是朱熹整个学术思想的核心和理论基础,因此探析"理"本体论对认识朱熹的整个学术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康熙的哲学思想是理学思想。理学亦称道学,人们以宋儒讲论事物所以如此之理,兼及性命之说,大异于汉儒训诂注释之学,故谓之理学。周、邵、张、程奠定了理学的基础,朱熹集其大成。但因朱熹认为“性即理”,世人谓理学;陆象山认为“心即理”,世人谓之心学。康熙却是推重朱熹。他曾说理学“至于朱夫子集大成而继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世一定之规。……理正言顺,和平宽宏,非后世浅见而轻议者同日而语也。……读书五十载,只认得朱子一生居心行事。”在此我们不难看出康熙对朱熹推崇备至。之所以这样,还因他认为“朱子注释群经,阐发道理,凡所著作及编纂之书,皆明白精确,归于大中至正。经五百余年,学者无敢疵议。朕以为孔孟之后,有裨斯文者,朱子之功,最为弘钜。”很显然,康熙推崇朱熹,就在于朱熹所作之书和所注群  相似文献   

8.
关于尽人性和尽物性,朱熹有着细致且深刻的论述。朱熹认为人性和物性的关系展现出双重向度:理同气异、理异气同。参赞天地化育以尽己性、尽人性、尽物性为进路。其中,尽己性的前提是知性与尽心;尽人性是尽己性在政治哲学向度上的延伸;尽物性则既是融通人与万物的哲学命题,也是人按照自身需要而合理利用万物的实践纲领。朱熹对人性和物性的解读综合了孟子性善论和告子“生之谓性”,且在与禅宗“作用是性”的斗争中进一步确证自身理论。  相似文献   

9.
“鸢飞鱼跃”的其理学意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朱熹在彻底完成了逃禅归儒的转变,实现了一种质的飞跃后的表露;二是随着朱熹的理学思想体系的架构的完成,他以此来解说他的理学思想的核心——本体论。其中蕴含着朱熹丰富的理学思想,是其理学本体论的高度概括和浓缩;为了使他的深奥的理学思想更易于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朱熹在此采用了借“诗”(《诗经》)说“理”的方法,体现了朱熹以“理”解“诗”、以“诗”释“理”,即以哲学解说文学、以文学象征哲学的倾向。  相似文献   

10.
朱熹哲学思想体系中太极、理、气关系是最基本的问题。它决定着朱熹哲学思想的基本倾向、基本性质和理论形态。人们把朱熹的哲学定性为客观唯心主义是不妥的,因为理学本体论中的理、气不是物质和精神问题。而是物质与规律哪一个先存在的问题。这是理学本体论中的理气问题区别于西方现代哲学所讲的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1.
清初实学家颜元针对程朱理学"理在气先"的说法,以气为宇宙万物之实体,建构了"理在事中"的本体论,由此出发,主张"习而行之"的方法论,认为"格物"而后"致知"。基于此,颜元在教育思想上宣扬实学教育理念,推行了以"习行事物"为主旨的书院教育。  相似文献   

12.
美与理念     
中国的宋明理学,喜欢讲“理”。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朱子语类》)这是说,天地万物,都有其“理”。“理”是世界的本原,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根本原则。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家,他们所说的“理念”,就有点相似于宋明理学的“理”。“理念”也是超乎客观现实之上,在“未有天地之先”,就作为现实世界的“原型”或本原,而独立存在的一种非物质性的精神实体。现实世界都是从理念世界产生出来的,  相似文献   

13.
朱熹集理学大成,陆九渊乃心学鼻祖,时代相同,双峰对峙,都深远地影响着尔后历史的进步。然无论是朱熹以“理”为本体,“理”派生世界,还是陆九渊以“心”为本体,“心”幻化宇宙,在哲学上说,二者都是头脚颠倒的唯心主义。所不同的,朱熹是客观唯心主义。在他看来,识“理”先得接触事物,说“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朱子语  相似文献   

14.
伦理思想研究中常从“品质”维度来诠释德性的价值,朱熹德性之学超越传统德性“品质”论,把德性价值指向为“和谐”。在德性生发上,朱熹认为“德性者,吾所受于天之正理”,德性表征为预定的“和谐”性;在德性内容上,朱熹以“生意”释“仁”德,德性内容具有和谐本质;在德性成就上,朱毒认为通过“理-分殊”和“格物穷理”可以达致“私欲净尽,天理流行”的和谐境界;在德性的践行上,朱毒以“明德者,…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和“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说,指出“仁”德施及万物才能“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和谐秩序才能建立,凸显了德性实践品性的和谐指向。  相似文献   

15.
朱熹理学是我国历史上极具影响的思想体系之一,蕴涵着极其丰富的精神宝藏。关于其中的科学内涵和意义,近人唯李约瑟等偶有论及。本文主要从本体论的角度即从“理”与“气”的关系方面,对朱熹理学的科学内涵和意义即其精神本质上的科学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胡宏与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以“理”(性)为核心范畴和最高范畴,建构起理(性)气二分的理本论,胡宏则以“性” 为核心范畴和最高范畴。建构起心性合一的性本论。朱熹的“理”虽存有但不活动,虽超越但不内在;胡宏的“性”即存有即活动,既超越又内在。  相似文献   

17.
一康熙的哲学思想是理学思想.理学亦称道学,人们以宋儒讲论事物所以如此之理,兼及性命之说,大异于汉儒训诂注释之学,故谓之理学.周、邵、张、程奠定了理学的基础,朱熹集其大成.但因朱熹认为"性即理",世人谓理学;陆象山认为"心即理",世人谓之心学.康熙却是推重朱熹.他曾说理学"至于朱夫子集大成而继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世一定之规.……理正言顺,和平宽宏,非后世浅见而轻  相似文献   

18.
情立世界     
汤显祖将“情”、“势”、“理”三者并列,确立三者为“乘天下之吉凶,决万物之成毁”的不可或缺的先在元素,这极大地提高了情感作为感性自然世界本根、始基的本体地位。情立世界是汤显祖美学思想的核心,它体现为以审美情感生灭万物,以自然灵气幻化万物,以意趣神色通变破格。  相似文献   

19.
朱熹的《二南》学术,在从经学迈向文学后,又从文学走向理学.是文学、理学二元一体的解释学。就文学的一元来说,朱熹认为《二南》诗篇是里巷歌谣,是低社会地位诗人抒情的咏叹,他还把自己认为是文学表现手法的赋、比、兴运用到解释中;就理学的一元来说,朱熹认为《二南》是文王王道政化后的诗篇。体现着文王王道新民之功的社会、人心、人外自然和谐及其三者之间的大和谐:家齐、国治、天下平、其民睥璋、庶类盛多。整体上看:作为诗歌,《二南》诗篇能指的多样性、意义的含混性,决定了朱熹关于他的文学、理学二元一体解释的合理性;二元的冲突也导致其解释上难以自圆其说的矛盾性,如《操有梅》等表达男女情感之诗,就不是所谓的“中和”之音。  相似文献   

20.
朱熹建立了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的一元论体系。他以“理在气先”回答世界本原问题,实际上是把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宇宙的最高本体。他以“理一分殊”与“物无无对”说明本原与存在、一与多的关系。他以“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道心”与“人心”、“天理”与“人欲”解释人的本性、人的思想意识、人的行为,提出一套系统的封建社会伦理道德思想。他以“格物致知”阐述其认识论和方法论。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巨大,所以探析他的哲学思想对剖析中国传统思想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