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开创为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奠定了实践基础,“九月来信”加速了中国革命道路的形成,古田会议及决议保证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胜利实现,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标志中央苏区时期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2.
我党早期杰出的理论家蔡和森曾对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进行过认真的探索,提出了与“工农武装割据”相接近的思想,对“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毛泽东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进行民主革命,“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具体来说,中国革命的道路同十月革命以城市为中心进行武装起义的  相似文献   

3.
“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在抗战中的丰富和发展陆文培,张志梅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体系,形成于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在抗日战争时期,它得到多方面的展开而达到成熟。此与相应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理论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  相似文献   

4.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是中国式的民主革命道路。在探寻这一民主革命道路的过程中 ,周恩来较早地提出了“先到农村 ,再图城市”、“工农武装割据”、“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农村”等思想 ,为中国民主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目前,接受问题的学术研究在教育学、美学、心理学、哲学等各学科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域也有初步的涉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接受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研究则是全新的研究课题。文章从接受的相关研究、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相关研究、接受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相关研究等三个层面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阐述接受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 ,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周恩来对这一理论作出了突出而又独特的贡献 :领导八一南昌起义 ,首探中国革命新道路 ;通过对革命经验与教训的总结 ,提出“工农武装割据”以及党的工作应“以乡村为中心”、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改革发展至今城郊经济发展所形成的“第三次农村包围城市”的态势,指出城郊经济已上升到发展中国区域经济的重要一翼的地位,成为了加快城乡经济发展的“双推器”;进而阐明应发挥城郊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双向圈层效应,重点是“农村包围城市”效应。  相似文献   

8.
谢冰 《华章》2012,(13)
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暴力革命学说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最终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验总结,它以新的形式和新的结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已被实践证明的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本文仅就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对这一革命道路的探索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学术界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问题,发表了一些研究文章.有的认为,192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发表的两篇文章(即《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岗山的斗争》)标志着这条道路的基本形成;有的认为,1930年初毛泽东同志写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两文,标志这条道路理论的完全形成.这两种提法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第一种观点是把“工农武装割据”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等同起来;第二种观点忽视了党的工作重心转到农村后,武装斗争和其它形式斗争的关系,农村工作和城市工作的关系,以及对中国革命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解决等.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人们忽视了瞿秋白对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贡献。在有些介绍瞿秋白生平、论述瞿秋白思想的著作中,瞿秋白被宣传为顽固地坚持“城市中心论”、“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头子,留给人们的印象是以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反对派。其实,在瞿秋白有关中国革命的著作中,有许多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论述。这些论述,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闪闪发光的。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对近代中国城乡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科学的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以武装斗争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形式;土地革命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并指出近代中国城乡对立的结局是“乡村”战胜“城市”。从而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理论,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2.
黎声 《教学与研究》2006,2(5):92-94
2006年1月,中央文献出版社同时出版了黄允升研究员的两部新作:《毛泽东三落三起———开辟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与曲折》(以下简称《毛泽东三落三起》)和《毛泽东开辟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创新》(以下简称《理论创新》),集中地、系统地展现了毛泽东自主地开辟与俄国“十月革命”先城市后农村不同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实践和理论创新。书中以大量的生动的独特性创造表明,毛泽东是我们党历史上自主创新的典范。这两本书都是从中共中央“八七”会议起笔的,原因在于,此时的毛泽东经过对大革命失败的深刻反思,认识上产生了一个飞跃,破除了“我素…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基本形成,在抗日民族战争的历史条件下,这一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本文立足于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从五个方面梳理和论述本理论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新发展:1.在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然性;2.在日本统治区内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可能性;3.持久战思想丰富了这一理论的内涵;4.分析城市与乡村的相互关系;5.这一理论在抗战时期的新特点及其在毛泽东思想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思想概论第四章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毛泽东思想中最有特色的部分。本章系统地阐述了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的全过程,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可以说,...  相似文献   

15.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理论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卓越贡献。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由于缺乏足够的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还不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面对强大敌人的袭击,使革命遭受失败。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坚持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正确分析形势,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相似文献   

16.
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战争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察和回顾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冲破“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束缚,灵活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地找到了“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的历史,对于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有着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 毛泽东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迈出的第一步,是从湘赣边秋收起义受挫后“引兵井风”开始的。在此之前,他已萌发了到农村开展武装斗争的“上山”思想。本文试就毛泽东“上山”思想的渊源。付诸实践的起点,以及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关系等问题谈些看法。 一、毛泽东“上山”思想产生的渊源 毛泽东萌发去农村开展武装斗争的时间,可以确定为1927年年中。马日事变后,革命形势日趋紧张,客观上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寻求新的革命出路。中央和湖南省委的一些同志  相似文献   

18.
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开辟了一条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然后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城市的道路。从而找到了指引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在建国五十周年之际,认真研究毛泽东的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发展,对于总结我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有结合的历史经验,对于更深刻地理解邓小平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形成过程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是在革命…  相似文献   

19.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创立的一条独特的革命道路。它是我党奋斗的成果,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同志则做了最主要的贡献。在教学中讲授“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如何贯彻这一思想,特别是如何正确阐述集体与个人贡献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就此一陈管见。一、各地武装起义与开创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关系大革命失败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1927年到1930年初爆发了约二百次武  相似文献   

20.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究竟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并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本文在详细考察何孟雄在1927年9月到1931年1月间革命活动的基础上,揭示了何孟雄对“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和对中国革命一些重要问题的认识,以达到对何孟雄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方面所作贡献给予全面历史的评价,这对当前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