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融媒体时代,技术的发展深刻改变了新闻的生产方式、传播模式。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新闻评论节目要发挥影响力、传播力和引导力,应立足其原创内容的生产优势,引入非新闻元素,打造小而精的融媒体工作室,培养和建立融媒体新闻评论人才队伍,以实现融媒体时代新闻评论的创新表达。  相似文献   

2.
融媒体时代,技术的发展深刻改变了新闻的生产方式、传播模式。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新闻评论节目要发挥影响力、传播力和引导力,应立足其原创内容的生产优势,引入非新闻元素,打造小而精的融媒体工作室,培养和建立融媒体新闻评论人才队伍,以实现融媒体时代新闻评论的创新表达。  相似文献   

3.
伊建新 《报刊之友》2012,(12):132-133
时评本地化是一种必然趋势。但是时评本土化也受到各种局限。本文以中国象山港网站为例,论述县级新闻网站时评本土化应从题材本土化、外地新闻本土化和评论方式多样化等做法入手,着力构建网站架构,顺应新闻时评的发展趋势,满足读者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张燕 《新闻三昧》2006,(8):42-43
同报纸、广播新闻评论相比,电视新闻评论起步较晚,其运作方式、步骤、手段等尚处在探索和发展之中,难免存在一些弊端,这在市(地)县级电视台的节目中表现尤为突出,有待进一步改进。一、评论环节的薄弱及对策目前,各地电视台的新闻评论节目大多仿照央视《焦点访谈》“以事实说话”,内容上多以舆论监督为主,形式上多以人物访谈为主。这样容易造成一种错觉,认为批评报道加访谈就  相似文献   

5.
叶慧斌 《视听界》2015,(1):105-107
近年来,市县级电视台新闻评论节目呈现低迷和萎缩态势,有的市县台没有专设的评论节目;有的被压缩成新闻节目中的子栏目;有的被"整编"成了报道类节目;有的台虽然还保留着新闻评论节目,但大多形式单一,挖掘不深,观点平淡;有的热衷于"炒冷饭",从报刊、网络上抄袭观点。这些新闻评论节目很大程度上已经弱化了新闻评论的功能;还有一些市县台的新闻评论节目只是为年度创优准备的"盆景"。  相似文献   

6.
王梅 《声屏世界》2009,(5):33-33
选题如选矿.既是评论的关键.也是评论的难点。县级台在新闻评论选题上应根据自身特点,发挥贴近基层、贴近生活的优势,扬长避短,寻求突破点。  相似文献   

7.
新闻小评论,有的"一事一议",有的"一题一议"。我们把"一事一议"中的"事"称为小评论的新闻材料或新闻由头。这个新闻由头,不仅是小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作者抒发感情,评论问题的依据。选择好新闻由头,对写好小评论关系极大。新闻评论是一个新闻媒体的旗帜和灵魂。如果评论的质量不高,受众就会找不着"根儿"。如何突破这个存在的问题呢?我觉得写小评论是个必由之路。有许多小  相似文献   

8.
丁跃武 《东南传播》2012,(11):160-161
县级电视台时政新闻承担着本级核心宣传任务,广受领导层重视和百姓关注。但是面对观众收视需要的变化,如何突破简单化、模式化的思维,拓展时政新闻的深度?本文以基层新闻实践的体会,浅谈怎么样通过精选新闻角度、配发背景信息、策划组合报道、采写新闻评论,深挖时政新闻背后的新闻,提高新闻题材的含金量,达到时效性和思想性的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9.
全国晚报协会常务副会长、上海市新闻学会会长丁法章所著《新闻评论教程》,已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作者丁法章在1985年曾经出版了解放后我国第一本《新闻评论学》专著,获得广泛好评。《新闻评论教程》是作者在总结最近20年的新闻实践和理论探索的基础上,特别是在主持青年报和新民晚报工作期间对评论工作的丰富实践基础上,对《新闻评论学》进行最新补充和修订而成的,是作者为新世纪新闻评论教学和新闻评论实践提供的一本力作。该书约36万字,内容涵盖了新闻评论学一般原理、评论写作的基本程序和常用技法,许多观点、实例…  相似文献   

10.
许多学者都这样认为,电视新闻评论就是传统报刊新闻评论与电视媒介相结合的产物,即将报刊新闻评论手法运用到电视评论工作之中。在实际操作中,电视新闻评论主体与报刊新闻评论主体也存在着较大差异。报刊新闻评论主体多由专职或业余评论员、报刊编辑、独立撰稿人、热心读者等组成。创作的一般流程为:评论主体根据新闻记者采写的新  相似文献   

11.
许咏诗 《视听界》2001,(4):46-47
前不久,我们泰兴广播电视局举行了一次全市范围内的收听收视调查活动,被调查者对泰兴电视台的《荧屏视点》栏目中电视评论所起的舆论监督作用回答较满意的为53%,回答一般的为45%,回答较差的为2%。这说明,《荧屏视点》作为一个新闻评论类节目,在履行舆论监督功能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得到了大部分观众的认可。  相似文献   

12.
近年,国内媒体新闻评论出现了新的发展与变化:新闻评论的份量更突出,新闻评论的时效性更强,新闻评论的论题更广泛,新闻评论与民众的联系更密切,新闻评论的指向更趋理性,新闻评论方式的多样性,新闻评论队伍的专业化和学化等。  相似文献   

13.
二、新闻评论的性质和特点新闻评论是社论(社评)、评论员文章、署名评论、述评。短评、专栏评论、编者按和编后等的总称。它就新闻事实和舆论趋向发表意见,为党和人民“立言”。新闻评论是报纸的灵魂,具有教育、鼓舞、推动和批判的作用。新闻评论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新闻评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宣讲性的评论,如传达、解释和阐述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法令、指示以及重要会议精神,节庆献辞,评赞人物,经验宣讲等厂是由论性评论,主要是透析形势,剖析问题,发表主张,释疑解惑;三是辩驳性评论,主要是讨论问题,抨…  相似文献   

14.
高等学校教材中关于新闻评论的主要特征,认识是不断变化的。最初的认识,认为新闻评论的主要特征,是新闻性、政治性、群众性、指导性、针对性等等,尤其强调指导性、政治性。大家可以看到这样一些表述:比如说,“新闻评论是一种具有新闻性、政治性和群众性等显特征的评论章”;“离开了新闻性、政治性和群众性,都不成其为新闻评论。”(范荣康《新闻评论学》,人民日报出版社1988年2月第一版,第5页)又比如说,新闻评论“应该有这样四个特点,即:鲜明的党性、较强的时间性、明显的指导性、广泛的群众性。”  相似文献   

15.
正如选择新闻要依据新闻价值一样,评论选题的取舍也要有一个评论价值、新闻评论的价值一般表现为评论对象在政治上是否重大,是否为广大群众所关心、具有现实迫切性的新事物、新情况,选题要与主要矛盾保持一致。简而言之,就是“上面的精神”与“下面的情况”相契合,只有紧紧抓住客观形势和社会实际生活,论题的选择才能恰如其分,评论的价值才得以充分体现。 当某些重大事件如重大会议召开,重大决定作出,重要决策制订,并首次在现实生活中出现时,新闻评论恰可抓住时机,主动出击,做好宣传工作。 评论具有同消息、通讯等新闻体裁一样…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们的新闻评论的写作空间还不够宽广,必须加以拓展。新闻评论作为时代声音的直接传递者,理所当然地要肩负起反映群众呼声、传达社会强音、直接为社会服务的任务,因此,人们迫切要求拓展新闻评论的写作空间,要求新闻评论与时代俱进,紧随社会潮流,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血脉,常变常新,水滚青春。当然,任何变革都不可能一罐而就,新闻评论的改革也绝非易事,这里面涉及新闻体制的变革、思想观念的转变、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以及评论写作自身规律的掌握等等。在现实条件下,我们该怎样做才有利于新闻评论的进步发展呢?首先应当建立…  相似文献   

17.
关于电视新闻评论答问录何新明问研究电视新闻评论,首先要对新闻评论有一般的了解、请说说你的看法:什么是新闻评论?新闻评论有何特质?答新闻评论,简单地说,是一种特殊的新闻体裁。它属于“新闻”这个大类,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新闻.而是新闻通过说理加以深化的特殊表...  相似文献   

18.
什么叫新闻评论?新闻评论是以发表意见为主要目的的新闻文体,是议论、说理的文章。如果说消息、通讯、特写等新闻文体是以“记事”为主,那么新闻评论就是以“记言”为主。所以,我们又把新闻评论叫做“言论”。它的主要功能是要塑造和引导社会舆论,就是通过作者对新闻事实、新闻话题的分析、议论和说理来发表意见,既反映“街谈巷议”,人民群众的呼声,又传达党和政府的主张,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入,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可以说,评论是报纸等新闻媒体的一面旗帜。一、评论的起源和传统我国古代就有把“记事”与“记言”分开的传统。…  相似文献   

19.
评论是一种重要的新闻文体,也是一种生命力最强、最长寿的文体。为提升大家对新闻评论的认同感,笔者准备从广义评论的范畴,通过分析历史典籍探讨一下评论的前世今生,简述一下评论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的轨迹。  相似文献   

20.
新闻报道是叙述新闻事实的文本,评论是对新闻事实进行论证的文本。新闻评论相较于新闻报道更直接表达立场、价值与意识形态,为新闻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本资源,对新闻论证的研究也存在较广阔的理论创新空间。本文以图尔敏模型为基础,形成一套测量新闻评论的量表,同时使用人工编码的方式处理多篇中央主流新闻媒体的新闻评论文本,形成6109个编码单元。使用机器学习算法(基于Bert模型),以监督学习的方式使机器探索并掌握人工编码的规则。机器学习共有4个独立任务,使用4个学习模型,最终调和准确率(f1 score)分别为95.758%、63.901%、83.794%和84.766%,学习效果整体较优。本文为进一步探索新闻论证提供了工具,以实现对新闻评论更广泛与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