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超然台记》是苏轼散文中的名篇,该文明确阐述了苏轼的人生态度——超然于物外,无往而不乐,这也体现了苏轼对人生的真正领悟和对人生价值的深沉思考。这一思想既是他在朝廷激烈党争中急流勇退的经验总结,又是他以后战胜人生道路上遇到的种种劫难的思想武器。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苏轼才能始终笑对人生,超越于一切荣辱、祸福和得失之外,获得内心的安适和心灵的自由。  相似文献   

2.
柳宗元与苏轼同为中国古代文学大家,在政治生活上二人也有类似遭遇。苏轼称柳宗元与陶渊明为他的“南迁二友”。柳宗元是个哲学家、思想家,而苏轼相对来说更是一个生活上的智者。柳宗元拥有极具穿透力的思想,却没有苏轼解脱自己的智慧。而苏轼具有这种智慧,但却没有摆脱桎梏、深入思考的能力。但是柳宗元精神中所包含的屈骚精神,同样始终存留在苏轼的精神世界里,使苏轼丰富的诗人情怀更多了一份对生活的执着,他用这种执着去爱和关怀整个世界与人生。  相似文献   

3.
慧心和善心是苏轼的个人品质,这种品质主要体现在他的创作和人生体验之中。善心主要体现在他对儒家入世思想的吸收上,慧心主要体现在他对佛道思想的吸收上。苏轼之所以吸收儒家经世济时的思想和释道两家超然物外、淡泊人生的态度,是根源于他的善心和慧心。正是慧心和善心使苏轼实现了人格的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4.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开创了豪放派词风。结合苏轼的人生背景,解读他在黄州时期的词作内容,可以看到他的词风格的多样化。虽然他仕途受阻,心灵受挫,但他所坚持的积极入世和乐观自信,使得“旷达”始终是其词作风格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5.
苏轼的仕途坎坷,一生三起三落、历尽升沉,却始终达观潇洒地笑傲人生风雨,在万丈红尘中保持自我人格,这源于他适意为乐、随遇而安的处世哲学。在他大量感喟人生的诗歌作品中,这一哲学意蕴尤显丰厚,更给人以恒久的警示与启迪,特别是在人生境界上完成了儒、道、释三教思想的圆融,开启了士人人格的审美。  相似文献   

6.
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的一生总会遇到许多不如意的事情,而面对这些许的不如意,你是怎样做的呢?在《赤壁赋》的备课过程中,我才真正的读懂了什么是人生豪迈,什么是人生旷达。苏轼面对人生逆境的胸怀深深地感染了我。我的思绪随着他的笔触,飘到了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对历史的缅怀是人的一种情结。在教这篇文章时,有两个人物始终在我的脑海里徘徊着——苏轼和曹操。  相似文献   

7.
苏轼作为中国古代文人豪放派的代表,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他对人生始终抱有乐观、包容、豁达的态度。在徐州任职期间,他留下的不仅是令后人称叹的政绩,还创作了150余首诗词作品。我们可以通过对苏轼徐州诗词的鉴赏、研究,进一步探寻他诗词中所蕴含的生态美学思想,及其在徐州城市建设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和苏轼,一个是东晋的隐逸诗人,一个是宋朝文官政权下士大夫的典型代表。他们的心灵深处都有着归隐情结,而在面对仕与隐的人生命题时,他们做出了不同选择。陶渊明历尽仕途坎坷,经过一番心灵挣扎,最终隐居田园,"归隐"之于他,是回归自然,回归生命的本真状态,是一经决定绝不动摇的人生信念。苏轼始终徘徊在仕与隐之间,内心矛盾,最终没有迈出归隐的那一步,"归隐"之于他,是无奈,是向往,是对现实的逃避,却不是生命价值的终极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9.
苏轼接受的是中国禅宗,而摈弃的是印度佛教的外形。他对禅宗的接受有三个时期最为重要,分别是倅杭时期、黄州时期和惠儋时期。苏轼人生经历的这些变化,恰恰与中国佛教禅宗史以及中国文化史的历史沿革,有着某种内在的吻合和联系。这些吻合与联系,从宏观背景上促进了苏轼对佛禅的基本态度的形成。苏轼凤翔时期主要接受佛教艺术史,倅杭之后开始渐次深入到中国禅宗的哲学思想体系之中。这种转变既有苏轼个人人生经历的必然性,也有与苏轼贬谪所在地域佛禅情况的吻合,两者之间,相互作用,极大地促进了苏轼由佛向禅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10.
曹智 《文教资料》2009,(15):13-15
苏轼旷达精神源于儒释道思想的高度融合.这种融合是他经历坎坷丰富的人生之后对人生本原的透悟。苏轼旷达精神有力地推动了他的艺术创作活动,促进了他对于常规的突破和新的艺术规范的确立,使他对世界人生有着独特而富有深邃哲理的认知.给他以敏锐的艺术情思。  相似文献   

11.
仕隐矛盾是困扰苏轼人生的一大问题,也是其词中所表现的一大主题。在此二难选择中,苏轼既执著于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又始终怀有强烈的的归隐情结,并最终以“心隐”的方法对这个心理问题进行了自我化解。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的文学星空中,苏轼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星。他是一位旷世奇才,是中国士大夫心驰神往的人格典范。林语堂先生把苏轼当作自己心灵的老师,说他是人间独一无二的人物。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也称自己最喜欢的文人是苏东坡。千百年来,人们对苏轼始终有~种特别的喜爱,且历久不衰。苏东坡的迷人魅力不仅在于其文学成就,更在其人生实践闪烁出的人格魅力。笔者以为,苏轼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五有”:即有情义、有作为、有情趣、有智慧、有操守。  相似文献   

13.
"苏门六君子"之一陈师道说苏轼不好司马迁《史记》,这是一个值得深入考察辨析的问题。本文认为,苏轼对司马迁和《史记》的评价态度,与他的治学方法、政治立场和人生境遇有着密切联系;从史学角度评价司马迁,苏轼多持批评态度,如果在这个意义上定义苏轼"不好"《史记》,似有一定道理,然从文学角度看,苏轼给予司马迁最高评价,说他"不好"《史记》,是难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14.
苏轼作为文学史上少有的大家,研究者从无间断,但是其铭文则很少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章从三个大的方面对苏轼铭文就行了探讨,包括苏轼铭文与赞、颂、笔记、跋文等文体之间的复杂关系;苏轼铭文在想象力、语言、典故等方面的文学性分析;以及苏轼铭文中“三教”思想和他最终形成的豁达的人生境界等问题。这些方面无不有着其自身鲜明的特点,最终使得苏轼的铭文在文学性和思想性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这一切又都与其独特的创作观念与人生经历有关。  相似文献   

15.
苏轼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人政治”的时代,这个时代造就了苏轼的特殊人格,即他对现实的超越与执的生活态度,不做“散人”,也不做“拘人”,对于“兼济”和“独善”两种人生方式,却不从主观上要求外在社会准则的认同,而是建立在心理主义基础上,成为丰富自我、发展自我的两种手段。这种审美人生给苏轼的学创作带来了重大影响,本即分析探寻这种审美人生与学创作深刻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苏轼被贬谪黄州时穷困潦倒,在买田归来途中遇雨,后来就写了《定风波》这首脍炙人口的词。那时他虽然处境艰难,而词中却始终洋溢着超旷之气和对风雨的不屑,流露出一种坦然自如的浩然之气,没有一丝逆境中人们惯于流露的忧伤和哀怨。这正是苏轼超拔人格力量的显现,是他寻找人生至境的思想体现。我们不妨分析一下这首词:  相似文献   

17.
苏轼为什么能成为蜚声中外、名垂千古的文化巨人?有诸多主客观原因。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文章着重探讨苏轼的人生理念特别是体现对人生的根本看法的人生观对他成就大业所起的决定性、关键性的作用,并指出积极入世是苏轼人生理念或人生观的基调。苏轼积极入世的人生理念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致君尧舜”,尊主爱国;崇尚仁爱,关心民瘼;潜心著述,有益于世;热爱人生,乐观旷达。文章最后对苏轼积极入世理念的思想渊源作了较有深度的论析。  相似文献   

18.
苏轼词中有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庄子思想的体现,可见苏轼对庄子的思想是有很深感悟和很多运用的。庄子思想体现在他的词作中,主要是形成了他“人生如梦”的人生感悟和随缘自适的乐观态度,也因此大大提高了苏轼词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9.
荣辱两忘、苦乐齐观是苏轼的处世哲学,反映在他的诗歌中,主要可以从三个层面去把握:一是他认为人生处处有悲苦,但并不是只有悲苦,悲苦和欢乐是循环的,同时存在着的,因而人们应该扬弃悲苦;二是苏轼承认悲苦是人生不可避免的要素,是人生必然的组成部分,因而人们不能执于悲苦,而应从悲苦中解脱出来;三是苏轼一反往代诗人把人生看成倏忽即逝的悲观甚至绝望的观点,而把人生看成一个漫长的持续的时间过程,因而有到处为家的意识,始终能泰然自若地委身于持续的波涛之中,表现出一种昂扬乐观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悲剧性的人生意识贯穿了苏轼的创作,体现出苏轼具有强烈的悲剧生命意识.他认同和接受儒家思想,保持坚定的人生信念和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感,在生存困境中坚持东方式的道德自律;他选择了佛道思想对主体心态的调节功能,抛弃其虚无.用"譬如法"消解苦难,用一切从零开始的思维方式,回到生命的起点重新开始人生.他对待生命的方式在宋代是最独特的,苏轼因而也成为宋代文化最杰出的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