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学向来缺乏第一人称叙事,尤以主角叙事更为稀少。清末翻译小说兴起,第一人称作品被逐渐译入国内。面对陌生的叙事方法,近代译者在观照文学传统与探索新鲜模式之间进行了反复尝试。翻译家陈景韩成功地译入了我国第一部第一人称主角叙事小说《新蝶梦》。中译对底本存在诸多修改,而这些变异却不完全指向故事情节,而是与叙事视角紧密相关。考辨此翻译变化,可了解近代译者对第一人称主角叙事的理解认知,把握该类型叙事在中国流传与接受的初期样态,同时亦可窥探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2.
引起误译的根源是译者没能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义,或者是没有成功传递作者要表达的意义。因为意义隐藏在框架一类的认知结构内。因此,在认知视角下,误译的根本原因在于作者选择的语言符号没能激活译者脑海里对应的框架,或者是译者选择的译入语语言符号没能成功激活译入语读者脑海里的框架。解决误译问题的方法是译者自己能够积累足够的认知框架,这样才能正确解读源语文本;在翻译时,译者必须提供足够的信息,帮助译入语读者建立新框架,进行框架转移或框架替换,明示框架默认值,达到激活对等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日本翻译小说《挪威的森林》在我国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和热爱,通过对该小说进行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原作的主题阐释、文学特征、译入国的接受环境和译者的主体性等因素在该小说的译介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认真考虑上述因素,才能保证翻译文学在译入国获得持久而强盛不衰的二次生命。  相似文献   

4.
译入还是译出?这曾经是一个问题。按照国际惯例,译者应当只译入,不译出。之前,中国译者秉持一个约定俗称的观念:译者应当译入,而不是译出。这样的观念便于接收外部文化,却制约自我文化的推介,束缚了中国文化的传播。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国家鼓励“对外”翻译,向世界介绍中国。越来越多的中国译者开始投入到“对外”翻译活动中。是“译入”还是“译出”?这已经不再是个问题。只要译者具备基本的道德及语言素质,就可以从事“译入”以及“译出”活动。  相似文献   

5.
杨密芬  武广庆  武洁 《海外英语》2013,(16):139-140
译入还是译出?这曾经是一个问题。按照国际惯例,译者应当只译入,不译出。之前,中国译者秉持一个约定俗称的观念:译者应当译入,而不是译出。这样的观念便于接收外部文化,却制约自我文化的推介,束缚了中国文化的传播。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国家鼓励"对外"翻译,向世界介绍中国。越来越多的中国译者开始投入到"对外"翻译活动中。是"译入"还是"译出"?这已经不再是个问题。只要译者具备基本的道德及语言素质,就可以从事"译入"以及"译出"活动。  相似文献   

6.
翻译是为沟通的需要而进行的.译者是联系译出语作者和译入语读者的纽带.译入语文化及其读者以及译出语文化是影响译者翻译取向的一些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7.
论文以闵福德对金庸的收山之作《鹿鼎记》的翻译活动为研究个案,以勒菲弗尔的操控论为理论基础,探讨译者在意识形态的操控下对译本进行的改写。在研究中发现,译者在武侠小说英译的过程中会综合考量译入语社会的意识形态,并在此基础上对小说进行改写,表现为小说的结构、人名翻译等方面,并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技巧,使译入语社会读者能够更好地接受译本。  相似文献   

8.
框架语义学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这一理论认为,"把握概念系统中任一概念的意义,必须首先理解它所适应的框架"。翻译既是译者理解原语文本的一个心理过程,又是译者在译入语中再现原语文本框架或重塑原语文本框架的过程。原语和译入语的语义框架有时是重合的,有时是交叉或对立的。因此,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要随时根据需要调整框架和视角,以适应译入语的语言规范和读者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金露 《海外英语》2012,(5):132-134
通过对林纾与庞德翻译个案文本的具体分析,以译者主体性为理论支持,从翻译过程、译者的译入语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译作和原作与译入语文学的互文关系、翻译主体间性(即译者与作者之间的关系)四个方面分析林纾与庞德的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从而对林、庞二人的翻译采取正确的认识态度。  相似文献   

10.
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积极传播西学、宣传变法。此时西方小说的译入主要以传播思想和输入文明为目的,其中最为译者所关注的乃是科学精神、法制意识和民主自由精神三个方面的内容。翻译小说中的近代精神给中国传统小说带来变革的原动力,进而引发小说界革命。  相似文献   

11.
翻译要忠实于原文,忠实于作者,忠实于读者。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更容易被译入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研究霍译《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语言和性格,旨在说明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及人物性格在译入语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意识流小说《喧哗与骚动》是美国作家福克纳的扛鼎之作,小说的语言呈现出非理性的、不受制于任何逻辑思维秩序的、支离破碎的片段式特点。这些不规范的语言给读者阅读带来了不同于传统小说的困难。但是,小说的译者李文俊在翻译该小说却尽力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保留和体现原作的特色,做到了"译照原文",但又不是简单的把原作模糊混乱的语言死译过来,做到了"乱中有序"。文章拟从多元系统理论解释李文俊采取该翻译策略的原因,以及该翻译特点在译文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在唐诗英译过程中,不少海内外汉学家和翻译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相对应格局中,海外汉学家和译者的译入语和译入语文化居于上位,他们在熟悉的空间里从事翻译,唐诗译文的数量远远地超过了国内译文,但有的译文受到了国内译者的批评.国内译者的译入语和译入语文化尽管处于下位,但却立足于翻译的三美标准,在翻译数量上没有突破.  相似文献   

14.
早期中文小说英译时,译者群体尚未职业化,工作方式呈“个人主义”色彩.随着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从事中文小说英译的群体逐渐扩大,不仅合译的案例增加,还出现了集体翻译、作者译者合作等情况.译介活动中各行动者之间协同互动,译者的工作模式总体呈多样化和网络化发展.本文讨论译者与译者、译者与作者、译者与机构等几组关系,梳理译者工作模式的发展过程,探索它对翻译策略和译文效果的影响,这有助于对翻译过程和译者类型等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传统等值翻译观和等效翻译观中的"忠实"观点如今受到了许多学者的质疑。该文结合关联理论对"忠实"作出了新的解释,认为"忠实"的对象是原文对原文读者(译者)产生的语境效果,而译者的目标就是要以该语境效果作为自己的信息意图,通过最佳关联假设选择适当的译入语语言形式将其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16.
晚清小说期刊译作分为文言和白话两大类并运行着两种不同的译介方式,而这些绝非现今通用的“直译”、“意译”等概念所能概括。本丈首先以《义勇军》等译作为例分析晚清小说期刊文言译作的译者参与方式和译入语的使用情况;接下来从理论上将其译介方式概括为“译述”并详细阐述了“译述”概念的内涵;最后分析了晚清小说期刊译介的“译述”方式在缓和原作同文言译入语之间的矛盾、促进文言译入语的衍变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刘震云小说《我不是潘金莲》的成功外译,与译者葛浩文密不可分。而大量带有河南地域特色的乡土语言,为译者的翻译构成了极大的挑战。本文尝试通过探究译者如何处理谚语、成语和动物词语等难译现象,为中国文学更好地走出去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18.
意象是创造汉语古诗词诗意的重要手段,以"哀怨""愁思"为主题的闺怨词常常使用意象静态并置和意象动态跳跃组合两种形式的搭配。从认知视角看,意象是语言符号激活的认知结构的空位,意象意义的获得是读者调用框架或脚本等认知结构的默认信息填补空位的过程。译者的任务是在译入语中选取恰当的语言符号,使得源语和译入语达到认知结构激活对等的效果,使译入语读者获得和源语读者同样的感受。  相似文献   

19.
主持人语:在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上,周瘦鹃的分量举足轻重。1922年8月,世界书局创刊红极一时的《红杂志》周刊,其上曾连载过《小说点将录》,作者用《水浒传》中的人物对通俗文学作家予以评点,称周瘦鹃为"双枪将董平",赞其可以"一手作一手译,双管齐下"。在小说创作方面,  相似文献   

20.
当代西文小说中译的数量在近几年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从学院派译者,一面执教于大专院校,一面翻译,到现在的全职译者的出现,皆是西语小说在中文市场竞争力日益提升的原因之一。以西语为母语的国家除欧洲的西班牙外,尚有中南美洲除巴西之外的各国,经过统计迄今繁体中文译本不下数十部。然而,探讨此类文本中译的发展及翻译技巧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将首先从译者及译本的面向,简介近来西语小说中译本的发展,并列出其中的阶段性成果。接着从文化元素的中译技巧,归纳出当代西语小说中译最普遍使用的翻译技巧,亦将指出译者的偏好,以及这些翻译技巧对中文读者的影响,并藉由译者是否隐形的观点,指出西语小说在中文书市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