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每日译报>的前身是<译报>. <译报>于1937年12月9日创刊,由夏衍主持.当时上海已经沦陷,所有的中文报纸,除汉奸的<新申报>外都被停刊.为突破日伪的新闻封锁,方便报道有关抗战的消息,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便创办了这份专门刊载译文的小报.  相似文献   

2.
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的主流宣传媒体如<红色中华>报、<青年实话>报和<红星报>等非常注重新闻宣传策略,而毛泽东在其中起着极其重要的领导示范作用,从而使中央红军的新闻宣传事业成为党和人民群众的喉舌,成为根据地和苏区人民用以巩固工农民主政权、争取中华民族解放与人民胜利的锐利武器.  相似文献   

3.
走进"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我的心时时刻刻被震撼着、鼓舞着、激励着. 在瑞金叶坪村"红色中华通讯社"旧址,几间黄墙黛瓦的房间里,我久久凝视着里面所陈列的一切:战地记者的黑白老照片、<红色中华>报的创刊号、记者的手稿……  相似文献   

4.
2008年7月3日,南京<东方卫报>与<北京娱乐信报>、上海<Ⅰ时代报>,广州<羊城地铁报>共同发起并成立了全国地铁报联盟,拉开了地铁报进入主流的序幕.  相似文献   

5.
《红色中华》报是我国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苏维埃中央政府的机关报。中间曾一度成为中共苏区中央局、少共苏区中央局、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全国总工会苏区执行局共同的机关报。  相似文献   

6.
任玲 《编辑学刊》2001,(6):17-19
<上海译报>是海外文摘报.它把国外报刊上刊登的精彩文章编译后介绍给我国读者,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自从1984年7月正式创刊后,它曾创下过每期45万份的发行量,以至当时流行有"北有<参考消息>,南有<上海译报>"的说法.  相似文献   

7.
1931年12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在江西瑞金创刊.它与之前在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成立的红色中华通讯社(新华社的前身)是一个组织机构,一套人马,一般称红色中华社,简称红中社.  相似文献   

8.
陈凯 《传媒》2010,(9):42-44
2004年我国第一家社区报<巷报>在长春市成立,此后全国各地又有几份零星的社区报诞生,但都以失败告终.新闻出版总署2008年授权上海<新民晚报>集团<风尚>进行社区报试点,上海的社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报业集团的资源优势加上社会大环境的支撑,<风尚>的成功与否对未来中国社区报的发展起到关键的指向性作用.3年来<风尚>进行的有益尝试和探索会成为未来中国社区报发展的宝贵经验,但受制于各方面条件,依然困难重重.  相似文献   

9.
初试锋芒 副刊,是中国报纸的一个传统,一大特点.尽管是"报屁股"、"龙尾巴",但不可小觑.从上海的<申报>、<新闻报>,到北京的<京报>、<晨报>,再到<民国日报>,<时事新报>,以及后来的<大公报>,<文汇报>,无一家报纸没有副刊.这些副刊,有综合性的,有文艺性的,有综合性与文艺性相结合的--即综合性文艺副刊.言论是副刊的眼睛.鲁迅的杂文,大部分就是发表在报纸副刊上的,成为副刊的火眼金睛,引起社会的震动.  相似文献   

10.
<新闻报>于公元1893年2月17日正式创刊,比<申报>晚创刊21年.经过英国人丹福士和美国人福开森两任所有者近30年的发展,从最初的<新闻报>、<申报>,<字林沪报>三足鼎立,到<申报>、<新闻报>并驾齐驱,使<新闻报>成为当时上海乃至中国数一数二的大报,其经营策略和活动很值得探究.综观<新闻报>创立和发展过程中的经营活动,可以发现<新闻报>的经营者在经营报纸的过程中,已经呈现出现代营销学的一些理念,这些现代营销策略和技巧的运用极大地促进了<新闻报>的发展,使其影响和销售量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1.
1897年上海英商中文报纸<字林沪报>随报赠送的"附张"<消闲报>问世,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报纸副刊诞生了.  相似文献   

12.
1943年11月12日,中共苏中区党委通过<关于出版〈苏中报〉的决定>,规定<苏中报>为区党委和第二地委共同指导的报纸,成立以粟裕为书记、俞铭璜为副书记的党报委员会.报社由粟裕任社长,林淡秋任总编辑,设编辑委员会.创刊号以整版篇幅刊登了粟裕同志的<发刊词>."苏中报"三字为新四军一师政治部主任钟期光同志题写,<苏中报>忏刊时在东台三仓河地区.  相似文献   

13.
张建星,<传媒>(原<报刊管理>)创刊号的封面人物.中共天津市河东区委书记,原天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天津日报报业集团社长、总编辑.作为一位优秀报人和资深媒体管理者,他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14.
<小消息>报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原地区我党领导机关最早创办的重要报纸之一,是中共豫鄂边区党委创办的机关报,也是中共河南省委创办的机关报.  相似文献   

15.
<新民晚报>与<东方早报>同属1998年7月25日联合组建成立于上海的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然而二者又有很大的差异.前者的前身是1929年9月9日创刊的<新民报>晚刊,于1982年1月1日复刊.  相似文献   

16.
上海<立报>的发刊词<我们的宣言>中,清晰地显现着创办者、我国著名报人成舍我先生恪守的"报纸大众化"理念,表达着成舍我先生办报生涯中最为重要的报纸--上海<立报>与众不同的内在含义与社会背景.成舍我先生刻意追求的"报纸大众化"目标与其"二元化"的价值取向无疑有着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17.
最近看到上海法治报一篇短文<记住90%玄机的奥秘>,作者张能是上海的一位法官.文章大概如下:  相似文献   

18.
发生于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是改变中国革命时局的大事.本文试图以南京<中央日报>、西安<解放日报>、津沪<大公报>与陕北<红色中华>对"西安事变"报道的比较,来分析不同党派、不同立场的报纸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评析它们在事件中的态度倾向及其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19.
地铁报的内容和形式特点免费报纸专指那些定期向社会大众免费发放的,以刊载新闻信息和广告为主的印刷出版物.①地铁报是免费报纸的一种,现在免费报纸发展尚不完备,免费报纸通常被等同于地铁报.目前普遍公认1995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推出的<地铁报>是世界上第一份免费报纸,中国的第一份免费报纸是2004年3月16日上海的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发行的<Ⅰ时代报>,这些免费报纸实际上都是地铁报.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社会活动家茅盾先生,曾为<泸溪报>题写过报头. 本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我国不少县级创办了地方党报.处于湘西贫困山区的泸溪县,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那时,中共泸溪县委为适应形势发展,加强宣传的需要,于1956年9月15日创办了<泸溪报>.<泸溪报>由邮局在县内公开发行.创办初期为石印四开版,周二刊,发行2000多份;1958年改为铅印四开版,三日刊,最多每期发行8000多份.该报于1961年5月15日停刊,前后经历四年零八个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