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受照片启发的版式设计在"9·11"新闻摄影作品中,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画面不是飞机即将撞击大楼,也不是双塔起火燃烧,而是慌不择路的逃生者纷纷跳楼的场景.荷赛获奖作品中就有两幅作品记录了这惨烈的瞬间.第45届荷赛现场新闻类单幅三等奖获奖作品中,那位跳楼者让人难以忘却.这幅由美联社摄影记者RichardDrew拍摄的照片,当时的报纸头版未见使用,相信不是编辑没有拿到照片,而是这照片本身太过刺激,编辑不忍心使用.作为报纸如果使用这幅照片会对受众尤其是未成年人形成心理冲击、甚至伤害到他们的心理健康.从人文关怀的角度考虑,报纸头版不适合使用这样的照片.但它的确真实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于是,它在专业人士的圈子内获了奖.这也是大众媒体和顶级赛事在照片选择标准上的冲突与尴尬.  相似文献   

2.
请看本期《新闻通讯》封面这幅照片,展现在你面前的是,大海飞溅的浪花,战士撼天的呐喊,力聚千钧的缆绳……这是人与海的搏击,生与死的考验。新华日报摄影记者于惠通这幅《英雄的航天测量军士长张志宏》摄影作品,在“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全国新闻摄影大赛中荣获最高奖——现场人物肖像大奖,今年7月在京发奖并展出。这幅有气势、有力度的新闻摄影照片是怎么拍摄成功的?据作者谈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万众一心,什么叫众志成城,看看这张照片您就知道了。 这是一幅拍自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抗震救灾现场的照片。映秀,这个大山里的小镇,在大地震中遭到几乎是毁灭性的破坏,伤亡惨重。由于道路不通,最初,救援人员只能徒步进入灾区,翻山越岭,疏散灾民,抢救伤员,搜寻幸存者。这一幅感人的照片就从这里传向了世界。我们暂且给这幅照片取个名字叫《众志成城》。  相似文献   

4.
周凤桥 《新闻与写作》2005,(3):F002-F002
乍看这幅照片——《矸石山上拾煤人》,可能一下子被画面上的天、地、人所吸引。细细品味,就会被带到照片的拍摄现场——平顶山境内的矸石山上。  相似文献   

5.
"烤食"文明     
“啊!”——一声尖叫。这是我的一位同事把这幅照片拿给他女儿看时得到的反应。要是把照片也像电影一样分级的话,《非洲某部落猎食野生动物》这幅照片,肯定会被判“少儿不宜”。是啊,这样恐怖、血腥的场面,即使我们成年人看了,也会心里发抖。从事新闻摄影多年,我从没见过这样令人心悸的场景,真的不忍卒读。  相似文献   

6.
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喧嚣一时的照片被人淡忘了,有些却依然清晰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如这幅《山村娶来新媳妇》。 表现结婚,可以有很多的拍摄机会。一般都把拍摄的重点放在婚礼的热闹场面,如夫妻对拜什么的,因为这是整个仪式的高潮,有利于营造画面的喜庆气氛。这幅照片的作者山西忻州  相似文献   

7.
徐斌 《新闻实践》2006,(8):F0003-F0003
这是一张其“貌”不扬的照片:构图算不上精致,用光也谈不上考究;没有楚楚动人的表情,也没有精彩激烈的动作。但当你读着这幅看似平常的照片时,也许会忍不住多看几眼。不能不承认,这是一张耐看的照片。  相似文献   

8.
这幅照片是现场抓拍的,显示了抓拍新闻照片的特有魅力。抓拍的精粹在于能够捕捉到人的真实情感。而表现人的真情实感应该是新闻照片的灵魂。要做到这一点,没有什么窍门,关键在于下工夫,仔细观察,耐心等待,包括对于某种可能出现情况的预测。只有充分的准备,包括精神的、思想的、技术的,一旦情  相似文献   

9.
情真意切颂英雄3月25日,接到本报通讯员曾朗拍摄的反映英雄徐洪刚回宜宾、筠连感谢救护过他的各界人士的新闻照片一组,我们立即被“回筠连探亲”这一幅所感动。这幅照片,除清晰度欠佳外,内容与形式统一,人物有真情实感,从生动、自然的现场气氛中,表现出徐洪刚平...  相似文献   

10.
在欣赏与评价新闻照片和艺术照片时,总会碰到这样一些问题:这幅照片好在哪里?怎样的照片算好照片?好照片的标准是什么?对这些问题,往往众说不一,各执已见。应该如何认识这些问题呢?这首先涉及到——  相似文献   

11.
这幅非常普通的照片(图一)是新中国成立不到半年,在嘉兴县农村拍摄到的,随着社会发生翻开覆地的巨变,这幅照片也变成了"名作".  相似文献   

12.
不是塑像,酷似塑像——这是孙振宇同志拍摄的这幅照片给人们留下的印象。这幅照片今年七月摄于胜利油田。也许很少有人知道,每开采一吨油需要向地下注入两到三吨水。胜利油田靠近渤海湾,有的地方海拔不足一米,但淡水奇缺。要采油,就需在平地上垒起大坝,建造水库。垒  相似文献   

13.
徐斌 《新闻实践》2013,(4):F0003-F0003
新春之始,照例要评析荷赛照片。这一回,浙江日报记者储永志的《热身》获第56届荷赛体育动作类单幅二等奖。这幅照片是那种让人一见钟情、又能产生回味的难得片子。它首先吸引人的是强烈的形式感、简洁的元素、愉悦的色彩、奇险的构图,呈现出的那种气质犹如妙龄女子的“静如处子、动若脱免”。更可喜的是,这幅照片除了拥有美丽干净的外貌以外,它还能让人感受到与众不同的深度与内涵。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幅颇显“大气”的照片,冶金设备“傻、大、黑、粗”的形象在他的镜头里竟然定格成一幅极具审美价值的图画:近乎完美的构图,壮观、宏大的场景,热烈而生机盎然的气氛.4月中旬,北京,这幅以《沸腾的车间》为题的照片以其创作者娴熟的光影技巧吸引了担任评委的京城摄影家们.  相似文献   

15.
第六届(1886年度)全国新闻摄影作品评选中,增设了“新闻人物现场肖像”一类,以倡导拍好新闻人物照片。可是,在这几年参加评选的这类照片中,有的虽是新闻人物照片,但不是新闻人物现场肖像照片,这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什么是新闻人物现场肖像?为什么要强调新闻人物现场肖像?怎样拍摄新闻人物现场肖像?这里,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幅令人触目惊心的照片,照片中暴徒正手持匕首,朝着对方猛力刺去,被刺者已惊慌失措,陷入绝境,画面背景里醒目地书写着:“日本社会党浅沼稻次郎氏”等条幅。——这就是获1961年荷兰国际新闻摄影比赛最佳新闻照片奖的《浅沼被刺》。这幅照片当时曾轰动世界,至今虽然已过20多年,一眼看去,仍能扣人心弦。这幅新闻照片,雄辩地告诉人们,新闻摄影有着强烈的感染力,能够广泛地影响读者。有时一篇新闻报道,写上千言万语,还不如一幅照片令人信服和感人至深。因此,当今社会报纸、杂志刊登的新闻照片日益增多。新闻摄影越来越引起党和国家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吴万里 《今传媒》2010,(4):66-66
其实,这一命题的讨论已持续很久了,最有名的是围绕1999年美国一记者拍摄的反映苏丹打饥荒的照片展开的。照片内容是苏丹机场一片荒芜的草地上,一只秃鹰正虎视眈眈地盯住一个饿得即将倒下的黑孩子。这幅  相似文献   

18.
在今年全国两会的新闻图片中,一张照片令人印象深刻:刘翔在前面飞跑,记者们在后面追,前奥运跨栏冠军将他们轻松甩开,身后的记者仓皇而无奈.这幅照片,成为当天很多报纸的头版图片或者重点图片.  相似文献   

19.
河南日报社摄影记者王根乾拍摄的《喜相逢》,几年过去了,但仍然经常闪入眼底,浮于脑海。这就是一幅好的新闻照片的魅力。这幅作品,曾获河南省1985年新闻照片一等奖,同年获省新闻摄影展览二等奖。新闻照片和其他诸如艺术照片、广告照片一样,可以使用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等手法。《喜相逢》属中景照片。中景照片比较难拍。它是以情节取胜的一种表现手法。王根乾同志在谈体会时曾经写道:“过去拍母女相逢,一般都是落泪,这张照片哭中有笑,笑中有甜,人物之间感情协调,画面真切活泼。”他说得对。拍摄中景照片主要是表现人与人的关  相似文献   

20.
评价一幅好新闻照片的标准有多种,其中常用到一个简单的标准,那就是新闻价值大,现场气氛浓和独特的表现力。阅读袁孝正拍摄的《乡亲泪》,我们也可由此切入。这幅照片摄于1997年2月25日,小平同志的家乡———四川省广安县协兴镇牌坊村的邓家院子。那天,悼念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