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我书桌上有张厚生先生的三本书:一本是1987年1月由他和路小闽同志主编的<情报检索>;一本是由张厚生先生一人主编<信息检索>(修订版);第三本则是由他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于2002年5月新近出版的<信息检索>(第3版).这三本书一脉相承,前两本在文献检索课教学界,可以说是得到了很好的评价,而<信息检索>(第3版),则可以说是在前两本的基础上"再展新姿",更加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2.
范列 《传媒》2004,(1):54-56
梁衡是中国新闻界和文学界颇具影响的人物.作为一名地市报记者,我曾与梁先生有多次工作上的接触,聆听过他的教诲.2003年11月上旬,当梁衡先生到浙江衢州主持生态与经济"双赢"论坛时,记者采访了梁衡先生.于是,有了以下关于新闻的对话.  相似文献   

3.
"五一"长假期间,闲来无事,摊开2002年5月2日出版的<中国档案报>,很快读到第三版一则题为某地"发现明代王恕诰命"的报道.该文所配发的照片立刻吸引了我的视线:楼顶上,阳光下(或许是阴天),两位先生正手拎珍贵档案在向人展示.年代久远的珍贵档案横空出世本是可喜可贺的事情,但笔者却因这一幅照片要发出一些与之不合谐的"杂音".  相似文献   

4.
董岩 《传媒》2004,(3):47-47
思虑深沉的梁衡,多年来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从<人杰鬼雄>、<新闻三部曲>到<走近政治>,梁衡从容地穿行于新闻、文学、科普与政治之间,时时变换着自己的角色,但又建树甚丰,自成一家.梁衡,这样一位从记者行当里走出来的亦文亦理、且研且习的大家,对于他的研究与解读,能给我们诸多启迪.  相似文献   

5.
由白润生教授主编的<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调查报告>(以下简称<调查报告>)终于出版了.这本书是由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著名史学家白润生先生策划和组织出版的论著,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复旦大学教授丁淦林两位先生为之作序.本书与此前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同为国家"十五"社科基金项目<少数民族语文的新闻事业研究>最终成果,两者相辅相成,为读者勾勒出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从古至今发展的完整全貌.  相似文献   

6.
大众日报社的退休老报人李遵立先生,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连续出了三本有关新闻学科理论与实践的著述:<新闻选择学散论>、<读报三品>和<大风短唱>,堪称有思想、有高度、更有学科建设的宏伟志向,着实令人感佩.  相似文献   

7.
抓会议新闻中的"新闻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议是一座新闻富矿.如何跳出会议本身,学会从会议全程(会前、会中、会后)拎出最能抓住人心的"新闻眼",是个值得深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前一段时间,我写了两篇文字:一篇是<评商品广告的"新闻化"现象>,另一篇是<评新闻作品的"广告化"现象>,先后刊于<中国记者>今年第二、三期上.文章一出,赞同的不少,可也颇有不同的声音,那就是"我们要吃饭".做广告的商家这么说,刊登广告的媒体也这么说.  相似文献   

9.
<西行漫记>或许算是我进入大学后读的第一本新闻写实的书.大一时只是简单地把这本书当做一本故事书或者历史书来读.正如苏东坡诗说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理自知",这是我第二次读<西行漫记>,主要是从新闻的角度重读此书,真的收获了很多,尤其是在新闻事实方面的思考颇多.  相似文献   

10.
"农家书屋"聚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的老家在松花江畔,一个比较典型的东北乡村.30多年前,"文革"后期,村里有间图书室,父亲是管理员,我常溜去看书,<水浒传>就是在那儿看的;20多年前,改革开放初期,图书室没了.那时我上初中,仅有的两本课外读物是<今古奇观>和<金光大道>;10多年前,我回村里过年,闲来无事,想找本书看,左邻右舍找了几家,除了课本,还是课本,竟无书可读;近几年,村里生活改善了,电视普及了,网吧也有了,但想找本书读,仍然是一件很难的事.用科技知识指导种田和养殖的情况很少,业余文化生活十分单调,这种情形,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全国60多万个村屯的现实.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成为农村挥之不去的文化痼疾.  相似文献   

11.
最近,读了蓝鸿文先生的<新闻采访学>,我感到这是新闻采访学的最新成果,也是一本新闻工作者的必读书.  相似文献   

12.
我到南京以后买的第一本书,大概就是黄裳先生的<金陵五记>,在他那别具风味的笔下,南京愈显出其与众不同之处.书中有两篇关于南京书文化的文章,即<关于"泽存书库">和<访"盋山精舍">,引起了我访游南京书文化遗迹的兴趣.  相似文献   

13.
“新闻眼”是一则新闻的主题、红线、灵魂,是整个报道思路和整篇新闻文脉交织的枢纽,是新闻作品中的精气神和最为光彩照人的闪光点。有没有“新闻眼”,“新闻眼”抢不抢眼,将直接关系到一篇新闻作品的深浅高低和成败得失。有经验的记者写稿子,特别重视寻找“新闻眼”。什么时候拎出了“新闻眼”,什么时候就写得出好稿子。正确确定报道选题,反复提炼新闻主题,是拎出“新闻眼”的重要步骤和环节。  相似文献   

14.
闲来无事跑去期刊阅览室看杂志,沿着一排排的杂志架扫描过去,忽然看到一本杂志,标题大大的写着<80后>,我一阵激动,居然有如此贴近我们的杂志,赶紧拿起一本看了起来.可惜没看几眼便大失所望,原来打着"80后"大旗的<80后>只不过是一本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浅显杂志.  相似文献   

15.
最近,我的一本新书<程序的监督与监督的程序>出版了(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一版).这本书是我2005年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政治文明进程中程序化建设研究>的结项成果,属于政治学专业的课题.一个新闻学人,为何做起了其他学科的课题?其实,该书的出版,是我十多年来从事程序研究的一个小结.  相似文献   

16.
著名的现代文学史研究专家倪墨炎先生最近在<中华读书报>上撰文,说:"在现代出版家中,成就显著而近半个世纪以来格外受到冷落的,我以为有两人:一个是李小峰,一个是吴朗西."(<发人深思的出版家:吴朗西>,见<中华读书报>2001.4.4)李小峰是北新书局的老板,曾出版过包括鲁迅先生著述在内的新文学作品.因拖欠过鲁迅先生的版税,被鲁迅先生告上过法庭.吴朗西先生是文化生活出版社的创办人之一,与晚年的鲁迅、巴金等交往甚密.  相似文献   

17.
"16年的老汤就炖出这么一小块瘦肉."他指了指办公桌上的一大摞书稿,平日的风趣里只加了一丁点儿凝重.3分钟便结束第一次采访,记者带走的"家庭作业"是即将付梓的<新闻眼看美国--刘亚东作品集>. "刘亚东先生从事新闻工作16年,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令人刮目.欣闻目前他荣获第九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这是实至名归的."新闻大家范敬宜为本书所作的<序>这样结尾.  相似文献   

18.
读了<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这本书,我对新闻的认识更深了.特别是书中的第七大原则--新闻工作者必须让重大事件变得有趣并且与受众息息相关,让我深以为然.依这个原则说来,新闻,就是有目的地讲故事.这个目的就是向人们提供理解世界所需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21年前,我刚学做新闻报道工作时,总想读到新闻行家谈他的一篇篇新闻佳作是怎样采写出来的书。但那个年头,报纸办得不象报纸,新闻写得不象新闻,哪里得到这样的好书。如今这类书不难找了,而梁衡同志写的《没有新闻的角落》(书海出版社,1990年7月),是其中出色的一本。杜导正同志为该书作序时说:“这本书值得一读,特别值得青年记者和通讯员阅读。”我相信,如果我当年能读到这本书,会是入门更易,深造更快。这本书收集了作者1980年至1987年作为《光明  相似文献   

20.
偶然在一个旧纸袋里发现两本《蜜蜂》杂志,纸已发黄发脆,一碰就会掉下细细碎碎的纸片.在两本杂志的夹缝中又发现三页纸,原来是父亲丁景唐当时想写回忆《蜜蜂》的两个开头,题目为《采撷百花酿蜜忙——记1938年编辑<蜜蜂>文艺刊物》. 一个开头是:"鲁迅先生说过,一个人大可不必为自己孩提时的幼稚,穿开裆裤而脸红的.我也服膺先生此语.初生之犊不怕虎,没有当初的幼稚,何能茁壮长大成人.年青人充满活力和精力.有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1938年,是难忘的一年.这一年,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