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朱瑛 《辽宁教育》2010,(10):36-39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理解、落实不到位。主要体现在淡化了语言的学习,背离了“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这个根本,离开语言这个本体去架空感悟课文蕴含的人文信息。我们说任何一篇文章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掌握了语言,也就掌握了凝固在语言之中、被语言所承载的种种信息。  相似文献   

2.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理解、落实不到位。主要体现在淡化了语言的学习,背离了“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这个根本,离开语言这个本体去架空感悟课文蕴含的人文信息。我们说任何一篇文章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掌握了语文,也就掌握了凝固在语言之中、被语言所承载的种种信息。  相似文献   

3.
毛萍 《现代语文》2007,(2):51-51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宣示着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同等苇要,它们犹如语文教学的两翼,谁也不可缺。“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基于这一精神,作为一个与新课程改革同步的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有机地融为一体,就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理解、落实不到位。主要体现在淡化了语言的学习,背离了“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这个根本,离开语言这个本体去架空感悟课文蕴含的人文信息。我们说任何一篇文章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理解不全面,主要体现在淡化了语言的学习,背离了“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这个根本,离开语言这个本体去架空感悟课文蕴含的人文信息。任何一篇文章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只有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二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才能培养学生在语言方面的基本功,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情感态度的熏陶感染作用,发挥其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作用。《散步》这一课例以语言训练来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以体会“尊老爱幼”来体现其人文性,二者相辅相成,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阐述课程性质时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段话告诉我们,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以及教学评价等环节都应该凸显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阅读科技作品,《课标》要求“能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面”。这里又提出了科学性。所以,科普说明文的教学,应做到工具性、人文性和科学性的“三性”统一,但“三性”之间的关系如何,将是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语文就是语文。学习语文就是为了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只是“语文课本”是由一篇篇文章组成的,而语言文字一旦按一定顺序排列组合成“文章”,就有了意思,所以“语文”就有了“人文性”。这个不说大家也明白。如果学习字典、词典能掌握母语,那就没有“文道”之争,也就没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回事了。  相似文献   

9.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英语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课程。“学生通过学习外语,一方面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掌握一门国际通用语种可以为学习国外先进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国际交往创造条件。”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英语新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之一。作为一门工具性的人文学科,英语教学必须突出“人本”,体现深切地“人文关怀”。英语教学如果舍弃了“人文素养”,也就舍弃了语言教学的精髓本质。作为英语课程的实施者,我们应当体现“人文性”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能得到整体素质的提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胡晓 《小学语文》2008,(3):64-64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人民教育》2007年第9期发表《我的坚持与忧虑》一文。文章指出,学习语文就是为了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首先得多读多背,尤其要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课标规定的一项重要教学目标,又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手段。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字词句的训练就有了,语感训练就有了,语言的内化也就有了,“人文性”也就在其中。阅读课不能上成理解课,要关注课文内容,更要关注它的形式和语言。语文味儿在文本的字里行间。老师能品出味来,才能教出味来。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培养人文素养和弘扬人文精神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现就如何实施新课标,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谈几点体会:一、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新课标》中对人文性的理解曾有这么一段话:“语文教学就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是这样为语文课程定性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学习和理解“课标”过程中,笔者对语文课程性质产生一些疑问。一、“基本特点”是课程性质吗?性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本质属性。语文课程性质就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属性。“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令人迷惑不解:“基本特点”显然不是“本质属性”,而“课标”为什么要在“课程性质”的标题下做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的论断呢?…  相似文献   

13.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于漪老师也说:“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文言文作为一种语言工具,本身也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因此,文言文教学不仅要重视文字教学,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也要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怎样才能找到“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有效的人文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从而立足“工具性”,弘扬“人文性”呢?我想,落实这一理念必须要在实践和训练的过程中体现和把握,正如崔峦老师所说,  相似文献   

15.
种下思考的种子 《课标》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我个人认为,课改后语文教学最大的变化就是人文性得到了加强。历数听过的阅读课,教师们无一不凭借课文这个载体,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但是,多数课往往只停留在感受、情感和简单的道理这个层面上,  相似文献   

16.
谢开和 《广西教育》2011,(22):51-5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笔者认为:所谓“统一”,是指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于语文这一本体中,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语言实践与人文熏陶两者相结合呢?笔者以教学课文《生命生命》为例,略谈如何使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做到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就是教师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怎样将这多重目标落实在语文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效统一呢?  相似文献   

18.
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如果不从教会学生使用语言“工具”这个最初也是最终的目的入手,那么落实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就无异于缘木求鱼,舍本逐末。语言的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是语文教学的根!我们要紧紧凭借教材这个“例子”,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升华他们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是外在语言训练和内在人文精神的统一。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做到"语言训练"和"丰富人文"交融呢?笔者试以《山中访友》一课为例来谈一谈具体的操作策略。一、抓住重点词句,披文入情在阅读过程中,为发掘文中内含的"情",必须剖析外显的语言。教学时,  相似文献   

20.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课标》同时还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在新《课标》指导下,应该怎样进行“双基”训练呢?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应该明确要让学生掌握哪些“双基”,再找到切入点,运用符合《课标》精神的教法去落实对学生扎实的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