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平顶山晚报>把"帮闲新闻"作为一种重要的报道对象,取得了一定效果. "服务今天"的办报理念 <平顶山晚报>创刊之初,编辑部就十分重视晚报新闻的服务性,全力以赴地做好"晚报热线"的建设和运作,以读者热线为纽带,组织专门采访小组,关注与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类新闻,开设"百姓热线"专版,大张旗鼓地打出"有啥只管诉说,晚报帮你奔波"的宣传口号,为读者解决了大量的疑难问题.服务类新闻成为<平顶山晚报>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2.
朱学文 《新闻实践》2007,(12):61-62
人物名片:杨静雅,33岁。1996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在绍兴晚报和宁波晚报工作,现为宁波晚报首席记者。在2003年至2006年做热线新闻记者的3年中,她主笔写作的作品有2篇获浙江新闻奖一等奖、1篇获二等奖;作品所报道的人物连续两年分获"浙江骄傲最具影响力年度人物"称号。2006年被评为宁波市"十佳新闻工作者"。在宁波晚报开有专栏"静雅调查"。  相似文献   

3.
发掘市场《武汉晚报》新闻热线有个响当当的名号"新闻110".1999年,《武汉晚报》在本地媒体中率先设立读者热线电话"82438110"(后改为"82333333").目前,此新闻110热线已列入武汉110联动体系,且多年被评为110联动先进单位,其社会影响与品牌效应日渐彰显.12年来,《武汉晚报》新闻热线接到读者新闻报料逾200万条,很多报料经记者采写,引起社会强烈关注.2000年1月,记者通过热线获得线索赶赴江西解救因经济纠纷被扣当地的武汉出租车,当《武汉晚报》新闻110采访车引领被解救的出租车平安到达武汉城区时,几百台出租车自发组成车队相迎,轰动一时.12年来,《武汉晚报》获省级一等奖以上各类新闻奖项共60多件,70%获奖作品依托的是读者报料线索,其中不乏《看个"咳嗽"要掏1065元》《陶教授破解上网成瘾难题》等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  相似文献   

4.
目前,文化新闻在不少城市晚报呈现削弱状态,主要原因之一是对文化新闻的采写缺乏创新。自2004年至今,《宁波晚报》对文化新闻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推出了大量系列“文化特色新闻”,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有不少策划与稿件还取得了轰动效应,其中几篇系列报道还分别获得市级、省级新闻奖和全国晚报新闻奖。主要创新实践有:策划报道“天下宁波人”,做强“热点文化新闻”、深挖“冷点文化新闻”,举办“宁波的中国之最”征文活动等,使这类文化特色新闻像其他主流新闻类别一样登堂入室,成为《宁波晚报》吸引读者、打开市场的“杀手锏”之一。  相似文献   

5.
陶青 《新闻导刊》2007,(4):20-23
晚报热线新闻部"新闻援助"版"打造和谐人居环境·消灭便民电话空号"特别报道活动自6月25日推出以来,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借力众多热心市民读者的积极举报、热情  相似文献   

6.
进入新的世纪,媒体的竞争日趋激烈,读者随时随地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内读到或看到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新闻。一张好的地方晚报能否赢得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当地百姓关注的新闻奉献给读者,也是当今晚报界同仁所思考的问题。《牡丹晚报》通过办好读者热线,努力寻找晚报新的切入点,使报上的独家新闻频频出现,  相似文献   

7.
"记录昨天,服务今天,影响明天"是《平顶山晚报》秉承的办报理念。其中,"服务今天"更是《平顶山晚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最直观的体现。百姓热线版在新闻报道中关注民生,重视百姓生活中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解决,体现了一张地方都市报应有的务实精神。《平顶山晚报》百姓热线版就是要集中反映市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及其要求与呼声,并以此作为新闻  相似文献   

8.
开拓创新求实─—评郑州晚报《中原传真》新闻版陈金华郑州晚报《中原传真》新闻版问世一年多来,刊发了300多期,深受读者好评。究其原因,大致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栏目较多,文章短小,以大量的信息服务于读者。其中有通过传真接收、新闻时效性很强的《热线传递》和...  相似文献   

9.
1999年5月30日,武汉晚报在鲜明地提出“为百姓谋利益”的办报理念之后,开通了湖北省第一家“新闻110”热线,全天候24小时接收来自读者、来自社会的方方面面信息,拉近了报社同读者的距离。经过两年多努力,武汉晚报“新闻110”在荆楚大地,甚至在鄂、豫、湘、赣四省都赢得了广泛赞誉。“新闻110”专栏获武汉新闻奖一等奖。新闻110部获省委宣传部、省人事厅命名的“湖北省新闻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武汉市副市长涂勇批示,将武汉晚报“新闻110”纳入市政府110联动单位。为何原来设立的热线热不起来?为何许多媒…  相似文献   

10.
陈欣 《新闻实践》2009,(8):63-64
在同城媒体的竞争中,热线新闻短兵相接.要胜出一筹,就要尽量跳出"同质化",做出自己的特色.热线新闻要做出独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独家报料--让记者成为新闻当事人 不少读者认为,在同城媒体中,热线新闻都是"大同小异"的,只要看一张报纸就足够了.在这种情况下,独家报料成了稀缺资源.  相似文献   

11.
作为地方性生活类报纸,做好民生新闻的诀窍在于与读者保持良性互动,让读者参与办报.2006年,<牡丹晚报>一组关于"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讨论就是通过民生热线,让读者参与办报的成功实践.这次讨论活动前后历时半个月,共发消息、评论、读者看法28篇,图片2幅,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12.
评析性新闻应成为地市晚报要闻版的重要品种朱梅华宁波晚报副总编辑新闻界一位颇有声望的前辈曾经提出,晚报要闻版新闻不外乎两类:一是报道:二是评介。依笔者之见,这里所说的评介,不仅是指言论,还应包含评析性新闻。细心的读者也许不难发现,与前几年相比,地市晚报...  相似文献   

13.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现代社会是信息化时代,读者每天要面对着海量的新闻,不可能都阅读,标题是读者筛选新闻的主要办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标题决定着读者对新闻的选择。在新形势下,晚报新闻标题也应与时俱进,使其更具有时代感、贴近性和感染力。晚报如何进一步做准、做好、做活新闻标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相似文献   

14.
笔者负责《沧州晚报·民生热线》以来,与老百姓接触比较多,大家反映的事件涉及到柴米油盐、吃喝拉撒等方方面面,在工作中感触颇深。老百姓更喜欢动起来的新闻,动起来的新闻才最有看头、最受欢迎。与读者互动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加入进来,从而使版面更丰富更充实。  相似文献   

15.
晚报是市民的报纸,除了报道当天国内外重大新闻外,还大量采集、报道发生在市民身边的新闻。随着阅读时代的到来,读者越来越需要可读性强的新闻,这就要求晚报记者在写稿件时不再是简单的带着"镣铐"写新闻,仅仅满足于"对客观事实的报道"了,更多的是要运用多种写作方法,使新闻变得更加形象具体,极大地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关注报道内容。新闻界有云:"新闻常新"。新闻写作最忌守旧。那么如何让新闻可看呢?笔者  相似文献   

16.
在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武汉晚报推选的消息《看个“咳嗽”要掏1065元》荣获一等奖。我们深感荣幸,特将该文写作过程与写作体会记述于此。百余市民投诉“大处方”武汉晚报有一条为江城百姓所熟识的“新闻110”热线,这条热线一头连着读者,一头连着报社,编辑部一些重大选题往往来自于此。2002年上半年,编辑部在集中研究半年来“新闻110”热线线索时发现,有百余市民对医院医生乱开“大处方”反映强烈,意见集中。但由于这些投诉都不够典型,说得过于笼统,指向不一,加之我们的一些采访被有些医院以技术方面的原因予以搪塞敷衍,有一些零星报道…  相似文献   

17.
城市中的日报设立晚报版,是日报走向市场、参与报业竞争的一块"试验田"。那么,其切入市场的最佳点在哪里呢?根据传统的晚报观念,重社会新闻,追求可读性似为正途。然纵观当今社会心态以及报业竞争发展的趋势,由于传媒众多,可读可视之信息令人应接不暇,而现代生活节奏日快,可读性已远不足以吸引读者,故一些先觉媒体已经提出"变可读性为要读性",而使读者"要读",其中信息必须与其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同时,社会新闻受众分散.层次不一,找不准固定的消费群体,商家做广告难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报业界,关注民生,迅速连接新闻信息的“热线报道”成了很多媒体夺取竞争高地的重要手段。几乎各家报纸都开设了“热线新闻”报道或“报料新闻”专栏、专版,以此架起一座与读者联系的重要桥梁。几年前,《汕头特区晚报》也开辟了“读者来电”专栏。这一改革措施,一下子拉近了报社与读者的距离。有力地推动了办报人与广大读者的互动,使报道在社会的影响更迅速、更广泛。  相似文献   

19.
一张晚报,如果形不成自我风格,就很难成为读者喜闻乐见的报纸。我以为,晚报要吸引读者,应着力办好短、平、快的“新闻快餐”。那么,晚报如何创造新鲜味美、营养极富的“新闻快餐”呢?首要一点,就是要时刻保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城市晚报对文化新闻的重视程度不断消减,大量的社会新闻、时政新闻以及其他实用类民生资讯,在数量、篇幅、版面等压缩了文化新闻的空间。文化新闻在不少城市晚报逐渐遭到冷落,主要还是文化新闻自身缺乏创新的缘故。且看一些城市晚报的文化新闻,有的将“娱乐”、“星闻”资讯作为主要卖点,缺乏地方特色与品位;有的文化活动的报道,读起来像“温吞水”。读者对文化新闻需求的口味与层次在不断提高,如何提升文化新闻档次、重创晚报“文化品牌”,让这些文化新闻像其他许多主流新闻类别和资讯一样,广受读者的欢迎呢?从2004年至今,《宁波晚报》在这方面作了诸多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