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由于时代的变迁和语言的发展,诗词用典往往给学生的阅读带来困难。了解诗词用典的一般方式以及用典的好处,对促进学生理解诗词、激发欣赏兴趣和提高欣赏水平都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2.
由于时代的变迁和语言的发展,诗词用典往往给学生的阅读带来困难.了解诗词用典的一般方式以及用典的好处,对促进学生理解诗词、激发欣赏兴趣和提高欣赏水平都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3.
王勃的《滕王阁序》是骈文发展史上成就最高的作品之一,其语言优美,句式多变,善于用典。其典故来源广,用法灵活多变,用典贴切。通过赏析《滕王阁序》用典艺术,理解文章的主旨,提高文本鉴赏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今日中学生》2014,(7):18-20
正用典即引用典故,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用典一方面可以提供一些事实依据,增加文章的说服力,一方面也可以使文字简约,往往能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当然,用典本身也可以使文章用语显得典雅、生动,语言更加书面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中,常常遇到语言方面的障碍,障碍之一,就是诗词中的“用典”;“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六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也就是说,借助以往的典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  相似文献   

6.
鉴赏古典诗词首先必须进行语言分析 ,准确解释词义、深切体悟含蕴、恰当分析修辞、综合考察用典 ,是进行语言分析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用典这一种语言表达的手法,不仅中国的诗文中有,外国的诗文中也有。不过,由于中国语言的特点,由于长期在文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我们用典的技巧和艺术功能,远比“洋典”的运用复杂丰富得多。尤其在我们的诗歌创作中,它是一种被大量运用的特殊的艺术手段。一、诗歌中的大量运用发展了用典的技巧和功能用典或叫用事。早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已有《事类》做过专篇论述。诗文用典.始于何时呢?一般以为汉魏以后。用典才渐渐多起来:在诗歌中有意用典,还需更迟一些。刘勰说:“自渊卿以前,多俊才而不课学;雄向以后,颇引书以助文。”(《文心雕龙·才略》)雄向即杨雄、刘向,所谓  相似文献   

8.
白葵阳 《常州师专学报》2002,20(3):16-18,37
谢灵运的山水诗是他不遇于世的象征,其山水形象多客观性,缺乏完美的意境,语言精工妍丽,用典广博晦涩,以求悟玄理为审美指归;谢Tiao的山水诗是他向往隐逸又不能忘情于利禄的人生追求的外化,其山水形象主观情意较深,重视意境的创造,语言清新自然,用典旨意较显豁,玄理色彩冲淡,以审美创造为指归。  相似文献   

9.
用典是古代诗人常用的技巧。因为用典有助于语言的精练,达到以少总多,以简驭繁的效果,有助于诗风含蓄委婉,让读者在欣赏过程中感受美、享受美,有助于丰富内涵,增强历史的厚重感,激发读者想像。因此,解读典故成为古诗词鉴赏中重要一环。然而,在欣  相似文献   

10.
蒲松龄具有高超的运用语言的功力,通过多种艺术手段来使语言生趣,创造趣语,主要的艺术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戏用典故出趣《聊斋》中用了大量的典故,大约两千有余,大都用得巧妙.有些典故成语,本来很一般,但一经蒲松龄的点化运用,用典之语就成为引人赏叹的妙语趣语.平添了语言的光彩.蒲松龄在《聊斋》中用典最富有创造性的是戏用.只是借用其语言词汇,而不用其意,或对其略加改动;使其产生一种新意.  相似文献   

11.
用典、对仗、声律、藻饰,是以四六言为主的骈文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其中,典故的大量运用最能反映文人高雅典奥的审美趣味。王勃《滕王阁序》为骈文翘楚,时风所及,差不多句句用典。其隶事用典的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以人事。”(刘勰《文心雕龙》)典故的运用,包括造语、用事两个方面。造语即摘取典籍的词句,用事即依据故  相似文献   

12.
历史对李后主词评价颇高,清代纳兰性德的词在语言上颇近后主,往往"以最平淡的语言达到感人至深的艺术",且用典恰如其分,风格鲜明,边塞词兼具豪情与柔情,悼亡词则清丽凄婉。  相似文献   

13.
晁补之的诗转益多师、自成一体,其用典范围广博,喜镕铸古书,化"经史子集"语为诗歌用语;在用典形式上,或"对句用典",或"连句用典",或"句句用典",形成了凌厉扬进的诗风,以其独特的用典方式体现出宋人诗歌用典的特质。  相似文献   

14.
我国近代民间析产分关契约文书已具有比较固定的契文格式。相对于近代民间交易类契约文书来说,此类文书的语言较为繁复生动,常用对偶、用典等修辞格,而且,其语言具有较为浓厚的抒情色彩。  相似文献   

15.
丁耀亢是明清之际的重要诗人,其诗作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一是强烈鲜明的"诗史"精神,实录现实,揭露明末兵祸对民众的残害,对农民命运及汉文化变化的关注;二是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强化诗歌的哲理意蕴;三是善于用典,增强了诗歌的内涵,但部分作品由于用典过度,造成语言艰深,表意晦涩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用典是一种修辞手法,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用典"为"事类",用典既具有"寄意"的作用,还可以增加文章的形式美,使之更富艺术性和感染力,而且符合当时社会审美趋势。《文心雕龙》中几乎每篇都涉及到用典,用典定篇名、用典阐述定义、用典阐发观点、构成论据以及用典总结全篇,可见用典也体现了《文心雕龙》"体大虑周"之特征。据典之法多样统一,主要表现为"言典"和"事典"。  相似文献   

17.
用典是一种修辞手法,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用典"为"事类",用典既具有"寄意"的作用,还可以增加文章的形式美,使之更富艺术性和感染力,而且符合当时社会审美趋势。《文心雕龙》中几乎每篇都涉及到用典,用典定篇名、用典阐述定义、用典阐发观点、构成论据以及用典总结全篇,可见用典也体现了《文心雕龙》"体大虑周"之特征。据典之法多样统一,主要表现为"言典"和"事典"。  相似文献   

18.
《围城》常用漫画式的笔法勾勒“众生”,同时,讽刺手法灵活多样,比喻、用典、比较、夸张、拟人、重复等处处见锋芒,语言的运用更是风趣幽默,令人赞叹。  相似文献   

19.
用典是南朝骈文的主要特征之一,它受到诸多文论家的肯定。南朝骈文中的用典之多可谓蔚为大观;用典可起到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练,增强形式美等艺术效果;用典分为事典和言典两类;用典之习与南朝重形式美的审美标准及重才学的社会风尚有关。  相似文献   

20.
南朝文人好使事用典,掀起了文学史上"用事为博"的第一个高潮。本文从南朝诗作用典、南朝骈文用典和藏书抄书与南朝文人用典等三个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