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长期以来,晚清图书馆学术史研究一直是中国图书馆学研究的薄弱环节。其中,西方近代图书馆文明在我国传播研究更是明显不足。笔者提出拓展研究视野,以晚清早期使臣群体输入西方图书馆文明为研究视角,加强、深化西方近代图书馆文明在我国传播研究。  相似文献   

2.
清末新政与近代藏书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近代藏书楼是清末新政的重要措施之一。近代藏书楼是在中国古代藏书楼基础上吸收西方近代图书馆文明而建立起来的,联结了中国古代藏书文化与西方近代文明,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推动了清末新政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作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和近代中国维新运动的重要先驱,林则徐是晚清时期中国翻译介绍西方图书馆的第一人。本文全面分析了林则徐在1840年左右组织编译的《四洲志》,以及魏源于1842年重编的《海国图志》翻译介绍西方图书馆,尤其是美国公共图书馆的历史史实,从而说明了西方图书馆观念最初流入中国的情形。  相似文献   

4.
近20年来,晚清出洋大臣的史料不断刊出,为研究清末外交史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其中,郭嵩焘、薛福成、张德彝等出洋大臣,系近代中国最早出国的知识分子,他们在外国尤其是在欧美的记载(如奏章、日记、札记、随笔等),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考察、认识西方的重要文献,向来为学界所重视(如郭嵩焘的《伦敦与巴黎日记》、薛福成的《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等)。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大门的洞开及西学东渐,报刊作为传播西方文明与西方先进科学知识的利器.为先进的中国人所了解,并把其作为实现政治理想的犀利武器。此时期,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成为开办报刊的中坚力量,他们在国内的20多个省市、港澳台地区及国外创办各种类型的报刊达120种,  相似文献   

6.
19世纪末,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社会各方面摆脱传统的束缚,开始走向现代化。在图书的收藏、阅读、使用、传播方面,延续千年的传统私人藏书楼已不能发挥传播文明,教育民众的作用。在一批官员、学者的积极推动下,中国近代的图书馆事业由此诞生。陶风楼作为中国近代最早的公共图书馆之一,是在清两江总督端方的支持下,由号称“中国近代图书馆之父”的著名历史学家、版本学家、藏书家缪荃孙创建,由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柳诒征振兴发展起来。无论是规模、还是影响,陶风楼堪称中国近代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7.
容闳是近代美国图书馆第一位华人图书管理员,亲身经历过美国近代图书馆工作,并积极利用图书馆向美国传播中国文化;他与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启蒙者交往密切;他的留美幼童学生中有人涉及图书馆事业;他所开创的留学之风波及中国近代图书馆界.  相似文献   

8.
现代的特殊教育是西方近代文明发展的产物。中国古代虽有一定的特殊教育实践和相关的特殊教育思想,但并没有直接演变出现代的特殊教育。现代模式的中国特殊教育始于近代,是伴随着殖民者的后尘进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传入的。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特殊教育事业是出于其传播宗教的考量,也受到殖民特权的庇佑,但对于西方传教士在特殊教育观念的传播、兴办特殊教育的实践以及特殊教育师资的储备等方面所做的贡献应给予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李玉宝 《图书馆》2012,(3):46-48
万国公报是西方近代来华传教士在中国创建的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维新变法前后它刊登了很多近代西方图书馆的文章,将西方先进的图书馆办馆模式、管理经验、服务理念介绍到中国,对我国近代图书馆的制度体系的构建很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走向平民——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平民化历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平民化是近代图书馆的基本特征.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民智"思潮背景下的中国近代图书馆,随着社会各界对其社会教育功能的深刻认识,最终被民国教育部定位为社会教育机构,从而为图书馆的平民化提供了制度保障.20世纪20、30年代"新图书馆运动"兴起,它所传播的西方图书馆理念和美国式图书馆管理方式,促使中国近代图书馆在服务形式、借阅对象、收费方式等管理方式上逐渐走向了平民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