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也谈“动宾式动词+宾语”句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宾式动词 +宾语”句式日趋流行 ,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这种句式的产生 ,是历史地继承和发展古代汉语“动宾式动词 +宾语”句式 ,吸收英语“动宾式动词 +宾语”句式 ,即“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结果。这种句式具有独特的语用价值 ,是其得以流行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2.
"动宾式动词+宾语"曾被邢公畹认为是"说汉语的人应尽量避开的句式",然而近几年来,这种句式却在新闻报刊中频繁出现,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关注。其实这一句式在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上都是有理据可寻的。本文就以上三个层面展开了相关论述,试对"动宾式动词+宾语"的流行给予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动宾式动词 宾语"的句式最近几年流行起来,尤其是在传媒语言中更是常见.传媒的巨大作用还会使它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进入口语,乃至书面语.本文对"动宾式动词 宾语"这种日益流行的句式进行考察,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同时,旨在进一步弄清其历史源流、在新时期"复兴"的原因及其搭配规律.  相似文献   

4.
试用拉波夫变异理论分析“动宾式动词 宾语”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两年语言学界展开了对流行句式“动宾式动词+宾语”的讨论,见仁见智。木文试图从共时中变异的角度,用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拉波夫的变异规则来勾画“动宾式动词+宾语”的发展过程,分析其形成原因,并预测它的未来。以期通过对与这一句法变异相关的语言、社会诸因素的考察,为总结汉语变异的普遍规律作些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5.
“动宾动词 宾语”已在报刊上广为流行,但语法界仍然有对这种句式持否定态度的观点。本文从修辞的需要决定语法结构这一角度出发,从信息表达、句式变换两方面探讨“动宾词 宾语”流行的成因。  相似文献   

6.
“动宾式动词+宾语”句型在汉语中是存在的,但自古以来使用的频率并不高,时下这种句型却流行开来,引起了语言工作者的关注与研究。周建成、冯汝汉两位先生在《中学语文教学》1998年第3期发表文章,对动宾式动词带宾语的条件作了考察,施茂枝先生在《中学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7.
文言文中有一种相连的两个动词合用一个宾语的句式,我们不妨称之为共用宾语句。这种句式,中学语文教材中不乏其例,如:“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伶官传序》)句中“受”、“藏”两个动词谓语分别支配宾语“之”,即“受之”、“藏之”。这种句式使语言简练,文句紧凑,然而,由于这两个动词共用一个宾语,从而使这种动宾之间有着复杂的  相似文献   

8.
配价语法理论中的二价动词研究重点包括动词能满足的句式和动词与宾语的关系.网络新词“晒”虽然语义方面的义素增加,但仍为二价动作动词,有“S+V+O、S+把+O+V、O+被+S+V、0+由+s+V或由+S+V+O”几种句式表现形式,它组成的动宾结构特点也符合二价动作动词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北疆方言特色虚词"给"书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疆北疆方言虚词“给”虽已有学者研究,但一向缺少书证。书面材料证明:特色用法“给给”不是动词的重叠,后一个“给”是助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单音节动词+给”这种组合格式中单音节动词几乎没有限制。不能把“单音节动词+给+数量短语”这种格式中的数量短语都看作是补语,这里面实际有补语和宾语两种情况。对“‘把’字句末用‘给’,起第二人称祈使式作用”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句子的语气类型与“把”字句中用“给”这种语法结构无关。以语序来进行“给”的词性认定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10.
在汉语的词江中,动宾式动词数量较少,普遍的看法是:动宾式动词在句法上一般不带宾语。但是作为动词,与宾语的关系始终是密切的,而且,现实语言生活也表明,动宾式动词带宾语日渐趋多。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动宾式动词与宾语的相互选择、相互制约所构成句法形式,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