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黔之驴 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愁愁然,莫相知。  相似文献   

2.
名迹·名篇     
黔之驴 唐·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愁愁然,莫相知。  相似文献   

3.
代词“之”在文言文中常充当动词的宾语,指代某一具体的人或事物,表示某种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如. ①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②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相似文献   

4.
《黔之驴》第二节的第二个层次,课本标点为:“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按这样的标点方法,似乎表示转折意义的“然”字一直贯到“终不敢搏”。实际上“然”字只贯到“觉无异能者”,其后的分号应改为句号,表明到此句意已经完整。为什么要这样改呢?我们可以研究一下整个第二节作者叙事的层次:先写虎闻驴鸣而“甚恐”,到“习其声”但“不敢搏”,以至“益狎”试探挑衅,最后看出驴技已穷因而大胆噬食的过程。上述层次正  相似文献   

5.
九年义务教育以前的初中教材中,有一篇文章是唐代柳宗元写的寓言《黔之驴》。就这篇文章的寓意而言,教材的编者和教学参考书的观点,是让学生通过这篇寓言了解两个成语含义:一是“黔驴之技”,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二是“黔驴技穷”,比喻仅有的一点伎俩也用完了。作者柳宗元的意图,由于政治斗争的原因,大概是讽刺这两种人的吧!从文学作品欣赏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不尽然。它的内涵是很丰富的,主题是多方面的,《黔之驴》这篇寓言,我以为还有一个“黔之虎”的问题,应该给它一个评价,“黔之虎”的行为有值得我们学习之处,传达给…  相似文献   

6.
古代寓言     
(一)狐假虎威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 “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①,今子食我,是逆②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走也,以为畏狐也。  相似文献   

7.
狐假虎威     
<正>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释义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来吃,抓到了一只狐狸。  相似文献   

8.
《黔之驴》是柳宗元《三戒》中的第二篇,柳在这组文章前面写了个小序: “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其非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殆于祸。有客谈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很明显,上述引文中“依势以干其非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这三句话是分别指麋、驴、鼠这“三物”的,而“出技以怒强”指的正是“黔之驴”。《黔之驴》原文末尾有“卒章显志”的几句话:“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可以看出,柳宗元写这篇文章的原意,是要告诫人们:①要有真本领,真才实学;②如果没有真本领,千万不能轻易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中被异化的多元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曾经听过《黔之驴》这样一节语 文课的教学。学生通过自学理解了课文的字面意思之后,随后教师提出了两个问题:1.驴为什么会被虎吃掉?2.你替驴想一个办法:怎样才能不被虎吃掉?这时课堂上叽叽喳喳热闹非凡,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问题的回答五花八门,学生们好似经历了一场思维风暴。在回答你替驴想一个办法,怎样才能不被虎吃掉时,一个学生竟这样说:“驴可以告诉虎,它得了‘非典’,虎如果靠近它就会被传染,这样虎就不会吃它了。”他的回答令听课的教师捧腹大笑。这两个问题学生尽情发散之后,教师做简单小结就下课了。  相似文献   

10.
笔者对知网上有关《黔之驴》的文章进行了整理、分类、总结,并分析了黄厚江老师的《黔之驴》教学流程,最后从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和学习评价三个方面阐述了心得。  相似文献   

11.
古代寓言《黔之驴》是柳宗元《三戒》中的第二篇,写的是一头驴被一只虎吃掉的故事,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大胆创新,引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发问,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2.
笔者最近有幸参加了一次观摩教学。五位讲课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崭新的教学理念令人拍手叫好,但美中不足的是个别教师忽视了整体阅读。请看其中一位老师上的《黔之驴》一课:教师在导入新课之后范读课文,提问:有什么不懂的句子、词语提出来。学生花了18分钟时间东敲一锤.西敲一锤,提出了“蔽林间窥之、稍近益狎、怂怂然”等十余个句子、词语,师生共同研讨解决。然后又花了近10分钟时间请同学找一下文中哪些句子把虎、驴写得传神、逼真。最后组织学生朗读、探究:从这篇课文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  相似文献   

13.
《初中生》2008,(6):52-53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参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一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相似文献   

14.
狐假虎威     
原文虎求(1)百兽而食(2)之(3),得(4)狐。狐曰:“子(5)无敢食我也。天帝使(6)我长(7)百兽,今子(8)食我,是逆(9)天帝命也。子以(10)我为不信(11),吾为子先行,子随(12)我后,观百兽之(13)见而(14)敢不走乎?”虎以为然(15),故(16)遂(17)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18)畏狐也。  相似文献   

15.
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道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简介本文节选自《战国策·楚策》。《战国策》,战国时期各国史料的汇编。一般认为是由西汉末年刘向整理编定并定名的。注释假:借助。求:寻找。子: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长百兽:为百兽之长。长,zhǎn,为首领,做动词用。逆:违背。信:实在,可靠。然:这样,对。遂:于是,就。故:所以。皆走:都跑了。以为:以,动词,和为连用,意思是…  相似文献   

16.
荆宣王①问群臣曰:"吾闻北方②之畏昭奚恤③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一④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⑤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⑥,  相似文献   

17.
备课摘记     
同“因”异释初中语文第一册《黔之驴》“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口阚)”一句,其中两个“因”字,教材无注。前一个“因”,应作“因而”讲;后一个“因”,则应作“于是”解。  相似文献   

18.
大家都知道黔之驴的故事,读完以后,都会讥笑那头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蠢驴,和老虎为伴却没有丝毫危机感,黔之驴也就成了外强中干者的代名词。可你是否注意过故事中的老虎呢?  相似文献   

19.
柳宗元《三戒》中的"黔之驴",最终被老虎吃掉.作者在《三戒》的前言中说:"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有客谈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从前言中可以看出,作者要人们引以为戒的是,不能像驴子那样,明明自己是弱者,却不知道"推己之本","出技以怒强".那么,《黔之驴》的寓意是什么?多年来见仁见智.北师大康震教授在《〈黔之驴〉断想》中,从老虎、驴子、作者三个角度对作品的寓意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0.
朱美兰 《教学随笔》2013,(18):72-73
《黔之驴》苏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寓言中的名篇。文章通过描写老虎惧驴,识驴,吃驴,淋漓尽致地刻画出老虎和驴子的性格特点,给予人们深刻的启示。笔者以教学设计的形式,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再次进行呈现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