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同源词是指音、义相同或相关,并且由同一语源孽生出来的词.同源词的系联须从音、义着手.传统词源学从汉语书面文献出发,优势在于可以汉字为线索进行系联,但该方法常常局限于汉字形体,出现系联不周或者系联不当的错误.在系联同源词的过程中,辨析同源字、同音字、近义字、异体字、形声字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至关重要.文章拟以"周"的谐声偏旁字的系联情况为例,说明上述字际关系.  相似文献   

2.
"兀秃"在《汉语大词典》中的释义与书证不对应,作为连绵词,在文献中有"乌涂""、温暾""、温吞"等不同的表现形式,通过考证它们的语音及语义关系,发现它们实质是一组同源异形词".温暾"为本源词;"兀秃"应解释为"(未烧开的液体)不冷不热,(人性格上)不爽利,不干脆".  相似文献   

3.
勾漏粤语与壮语的关系十分密切,勾漏粤语和壮语的詈词都极为丰富,该文从勾漏粤语与壮语詈词涉及的内容和特点两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它们的异同,从而使人们更深刻地了解勾漏粤语与壮语的关系,有利于汉壮民族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4.
元江傣拉话呈现一些有别于傣语而与南部壮语一致的关键性音韵特征,同时还有一些与广南、龙州等南部壮语同源,而与景洪、芒市傣语不同源的核心词。这与元江傣族形成与北宋侬智高起义兵败后侬人迁入元江一带之后的族群融合有关。傣拉话在傣语中的地位较为特殊,文章提出"傣拉话是南部壮语与傣语混合的产物"的假设。  相似文献   

5.
系联从同一声符的形声字,找出它们所记录的词之间的同源关系,是汉语同源词研究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本文对《说文解字》中的“卑”声字进行分析,并归纳了五个系统。  相似文献   

6.
同族词过去称为同源字或同源词,我们根据徐通锵先生的观点,称之为同族词.它指称语音相同或相近、语义相关、有亲属关系的一组词.本文讨论的"雪"的同族词就是指称与"雪"在语义上相关并且有亲属关系的一组词.  相似文献   

7.
论同源词的语义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从分析同源词的语义特征入手研究同源词的意义关系。一方面,认为同源词的意义从组成结构上可划分为性状义素和类义素,这两部分都可以成为同源词的构词理据;另一方面,同源词的构词理据又表现为显性义素和隐性义素,由于古人特有的思维认知方式,大部分同源词的构词理据都是隐性义素,因而它们的意义是“相通”。  相似文献   

8.
<诗经>中的"蝃蝀"是壮语的"一条虹";"复关"是壮语的"丈夫";"中心是悼"的"悼"是壮语的"心烦、怄气";"终风且曀"的"曀"是壮语的"暗、阴暗";"静女"是壮语中的"纯洁的女子";"尨"是壮语的"狗";"三岁贯女"的"贯"是壮语的"喂养".  相似文献   

9.
同源词是指一组语音相同或相近,语义相同或相通,且具有相同来源的词。今对从"局"得声,从"匊"得声和从"巨"得声之字的音义关系进行疏证,在疏证的过程中对从"局"得声,从"匊"得声和从"巨"得声的字进行推论系联,发现它们之间存在音义关系,且核义素同为"曲",可系联为一组同源词。  相似文献   

10.
韩兰 《华章》2010,(22)
"身体"和"身份"是两个同源词,它们通过服装这一媒介发生关系.将它们作为两条线索同时做分析和研究是基于其存在的"共时性",也就是说做为实体的"身体"和作为抽象概念的"身份"与某一着装状态其实是一体化的,服装或穿着行为方式在同一时间和身体发生联系并且表达出身份.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