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晚明文学思潮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当时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主要表现在:沉暮开新的动荡时局是晚明文学思潮的催化剂;丰盈灿烂的传统文化是晚明文学思潮的沃土;庙堂文化一统及复古流弊是晚明文学思潮的动因.  相似文献   

2.
文学思潮价值研究与文学思潮功能研究、文学思潮发展研究和文学思潮方法研究等平行课题之间潜性牵连,而价值论的起点亦难以绕过文学思潮观念的奠基。文学思潮价值只有在互动互应的整体理论探寻中才能得到完整意义上的开掘,文学思潮价值的存在、运动及阐释这三个紧密相关的部分是考察文学思潮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当代西方文学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的理论梳理来探究其在时空维度上的界定,认为1968年不仅是一个界定当代西方的重要时间节点,同时也是当代西方文学思潮起始之点,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存在主义文学思潮、新左派与反文化文学思潮、后殖民主义文学思潮、女性主义文学思潮、流行文化文学思潮、生态主义文学思潮以及实验主义文学思潮便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代表。这些文学思潮归根结底是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又是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形式用审美特殊性探寻社会出路、寻找人的生存的新的可能性的文化心声。  相似文献   

4.
以创造社为代表的左翼文学思潮对浪漫主义思潮的阻击,实际上出于两个理由。从意识形态上说,主张阶级斗争的左翼文学思潮隶属于无产阶级阵营,而浪漫主义思潮则隶属于所谓资产阶级思想阵营。这两大阵营在左翼看来,是殊死搏斗的两大集团,只能有一方从历史上消失,而且这只会是资产阶级。从哲学基础上说,左翼文学思潮遵循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其世界观当然是唯物主义;而浪漫主义文学思潮高扬人的精神自由,其世界观是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5.
在文学理论研究中,对“文学思潮”的研究非常薄弱。“文学思潮”是文学的社会批评的产物,在社会批评不太流行的现代西方理论界,对“文学流派”研究多,“文学思潮”很少涉及。苏联和我国理论界对“文学思潮”有所阐释,但一些根本性问题却研究不够。理论研究的贫乏,导致批评实践中对文学史上一些文学现象的纷乱理解。对十八世纪欧洲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批评就是一例。本文力图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运  相似文献   

6.
在新时期文学探索的道路上,王蒙可谓是风口浪尖上的人物,当然他势必存在被文学思潮淹没的危险。如果说在80年代初的伤痕文学思潮中,王蒙起先锋引导作用,80年代中期的寻根文学思潮中仍气势不可挡,那么90年代他却淹没在大众文学思潮这一更大的洪流中,其影响相对微弱,但他仍抱着乐观向上,激情充沛的心态。  相似文献   

7.
文学思潮的"特性",即是指只有在"文学思潮"状态下才能得以充分显现的东西.只有当各种因素的"共同倾向性"呈现出容易被人们感知的"群体"样态时,"思潮"的生命过程才算开始."共同倾向性",既表现为"共时性"的各个完整系统之中的各环节或部分,又表现为"历时性"衍化而成的"家族相似"式的纵向现象异变中."文学思潮"的"群体性",既可以是某一特定时期以平行方式排列的集束"现象",也可以是一种现象以跨时空(指不同文化时段)排列呈现为纵向性的"现象"群体.文学思潮的"扩张性"特点,意味着它总体上不是内敛,而是外扩并具有强大的辐射性.由"点"到"面"的变化过程亦就是由单个的"思"之于群体"潮"的生成过程."点"的重要性在于,它可能最先呈现了某种趋向,潜含了外扩的潜能及被多角度接受的可能性.它首先体现为对存有"小异"的"同质"因素的"吸附",其次表现为对在对抗中日益弱化的因素的"招降"或"改编",同时也相应产生对"传统"因素的"改造"."整合性"是文学思潮"扩张性"特征的重要内涵,也是"扩张性"功能外化的主要策略."整合"中的"呼应性"和"矛盾性"(对抗性),可谓文学思潮扩展历程中最有活力的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8.
西方“表现自我”文学思潮的历史考察(续)郭正元五历史延伸到19世纪70年代,“表现自我”的文学思潮成了象征主义的思想理论支柱。象征主义诗歌的前驱者波德莱尔就宣称:“艺术家必须具有一种真率的品质,并能够忠实表现自己的性情,再加上自己技巧所具备的一切方法...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两种既对立又互补的文学思潮:无产阶级文学思潮与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沈从文作为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代表作家,一直坚持以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立场来涉及社会、政治.他的这种立场和思想遭到强烈的批判,以至于初期的文学史编撰也没有给予其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台湾《现代文学》杂志文学风格的形成与台湾光复后文学思潮紧密相关,是在与以“战斗文艺”为代表的右翼文学思潮、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以“乡土文学”为代表的左翼文学思潮、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和通俗文学思潮互相对话中形成的。它以现代主义为主,兼收并取了其他文学思潮的滋养,具有民族化特色。  相似文献   

11.
两三百年前欧洲文学史上曾出现的古典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也以中国特有的形式出现过。而京派作家群则是中国现代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的主要载体。因此不能同意目前流行的将京派作家划归浪漫主义的做法。京派古典主义的形成,既受了西方古典主义的启发与影响,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演进的必然产物。中国现代古典主义文学在理论和创作上表现为推崇理性、崇尚古典、追求自然人性。这些都与欧洲古典主义既有着时代与民族的差异性,又有着深层的相通与相似性。  相似文献   

12.
“分享艰难”和“面向大众”,表现了新现实主义关注现实、关注老百姓,贴近时代、贴近人民的创作精神,也构成为新现实主义的新元素、新内核。作为一种文学思潮,新现实主义始终保持旺盛的创作势头,这是新时期以来的其它文学思潮无可比并的。  相似文献   

13.
文学思潮的“特性”,即是指只有在“文学思潮”状态下才能得以充分显现的东西。只有当各种因素的“共同倾向性”呈现出容易被人们感知的“群体”样态时,“思潮”的生命过程才算开始。“共同倾向性”,既表现为“共时性”的各个完整系统之中的各环节或部分,又表现为“历时性”衍化而成的“家族相似”式的纵向现象异变中。“文学思潮”的“群体性”,既可以是某一特定时期以平行方式排列的集束“现象”,也可以是一种现象以跨时空(指不同文化时段)排列呈现为纵向性的“现象”群体。文学思潮的“扩张性”特点,意味着它总体上不是内敛,而是外扩并具有强大的辐射性。由“点”到“面”的变化过程亦就是由单个的“思”之于群体“潮”的生成过程。“点”的重要性在于,它可能最先呈现了某种趋向,潜含了外扩的潜能及被多角度接受的可能性。它首先体现为对存有“小异”的“同质”因素的“吸附”,其次表现为对在对抗中日益弱化的因素的“招降”或“改编”,同时也相应产生对“传统”因素的“改造”。“整合性”是文学思潮“扩张性”特征的重要内涵,也是“扩张性”功能外化的主要策略。“整合”中的“呼应性”和“矛盾性”(对抗性).可谓文学思潮扩展历程中最有活力的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14.
波斯彼洛夫超越了类型论思潮观,准确地把握了文学思潮的历史性、群体性特征,但他以"共同纲领流派创作论"对文学思潮进行了偏颇的性质定位,仅把文学思潮视为流派的集团创作,既混淆了观念与实践的区别,又抹煞了文学思潮在理论、批评、接受等层面的存在,还以17世纪古典主义为绝对化的文学思潮理想模式,扼杀了文学思潮在不同历史时空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形态丰富性。这种流派思潮等同论的文学思潮观有违文学史事实,乃文学研究"泛思潮化"现象主要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30年代,丁玲在左翼文学思潮的影响下,思想上经历了左翼文艺思想的孕育期、形成期和激进期,并沿着左翼文学思潮开创的道路一直走下去;创作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创作题材从熟悉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题材转向陌生的工农题材,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有很大的差别,形成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的文学作品。左翼文学思潮对丁玲创作转变的影响,奠定了丁玲以后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成就,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和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三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受到政治语境的影响,形成以"左翼"文学思潮为主流的文学创作氛围,作为带有强烈革命色彩的激进文学思潮,具有特殊的进步意义,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损伤了文学应有的本色,给中国现代文学创作带来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西方“表现自我”文学思潮的历史考察郭正元一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伴随着对人道主义的彰杨,文学上强烈地表现了一股追求“表现自我”的思潮。这作为对林彪、“四人帮”极“左”文艺思想的反拨,也许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可是,存在的东西,未必都是应该赞美的东西...  相似文献   

18.
"事件"、"现象"和"作家群"作为文学思潮中重要的结构因素,既对文学思潮的发生、发展有结构功能,本身也承载了具体文学思潮特性.本文结合理论概括和本文解析,逐一阐释了它们在"文学思潮"中的存在、作用方式.  相似文献   

19.
文学思潮作为一种研究视角,受到普遍关注。对八十年代以往各历史分期文学思潮命名形成了相对稳定而统一的概说,而对八十年代文学思潮命名却难以达成共识。出现有:"新启蒙主义思潮"说、"现实主义文学思潮"说、"现代主义文学思潮"说、"人道主义思潮"说等。这些命名有其合理性但也有商榷余地。这足见八十年代文学思潮命名的复杂性。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加深对八十年代文学思潮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文学思潮的基础理论研究十分薄弱,有必要建构文学思潮学,以规范、支持和驱动文学思潮研究。文学思潮本体论是文学思潮理论建构的逻辑起点,与生成论、形态论、功能论、方法论一起构成文学思潮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