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邵洵美与《论语》半月刊邵洵美1932年在他的时代图书公司出版了幽默杂志《论语》半月刊。1936年,当时的主编陶亢德离开《论语》,转去帮林语堂编辑《宇宙风》,他便亲自接手主编《论语》。因不断有读者来信求答"什么是幽默",他就一再在编辑随笔里解释,如:"讽刺、幽默与滑稽""幽默与低级趣味""幽默与无聊的笑话""幽默与长寿""领袖与幽默""英国幽默、美国幽默与中国幽默"等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最近《林家次女》一书在台上市刚一个月,便一举攻下金石堂畅销书排行榜第12名。这是林语堂次女林太乙写的一本传记,记述了林语堂的教育言论,以及她少年时代的生活点滴。超越了狭隘的民族意识写作方式,读来轻松幽默,颇受读者欢迎。 林语堂强调,“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大学堂,只要养成读书的习惯,根本无须上大学”。因此,林太乙念到高中毕业便辍学,随着父亲到各处旅行,参观欧洲大教堂,火山口探险,增长了不少见识。后来曾任《读者文摘》中文版总编辑23年,用英文写过多篇小说,退休后赴美,特别想写点东西,前些年有机会回到出生地上海,感慨良多,于是便想把她的童年先写出来。  相似文献   

3.
林语堂在《中国人》里曾作如此幽默的妙论:外国人竟提问“中国人有幽默感吗?”这无异于阿拉伯商队问人“撒哈拉沙漠里有沙子吗?”看来,中国人是幽默的人种。兴趣所及,我曾研读了几部关于中国人的著作,如《丑陋的中国人》、《中国人史纲》、《传统与中国人》、《中国民族性》、《中国人的人生曲线》等,每翻完一部,却觉中国人的背上又添加了一座沉沉的山。中国人,你这幽默的民族,竟然活得这般滞重、苦涩、艰难……偶得一本《中国人的软幽默》,乃“中国文化风情丛书”之一种。著者薛宝琨先生以大度宽怀写下的文字所呈出的畅然笑意,则充满对自己的民族的自信和希望。  相似文献   

4.
李冰玉 《大观周刊》2012,(47):43-43
英译本《浮生六记》是林语堂的得意之作,也是其翻译理论贯穿始终的著作。林语堂先生也写过不少涉及翻译理论的文章, 其中以《论翻译》影响最大。他在严复信达雅的基础上总结了三条标准: 忠实、通顺和美。同时,他又从另一角度将这三重标准释义为译者的三种责任: 译者对原著者的责任, 对读者的责任以及对艺术的责任。他反对呆板的、字面上的忠实, 指出“忠实非字字对译之谓”、“忠实须求传神”通顺的译文。  相似文献   

5.
为纪念林语堂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最近,由林太乙编辑,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了《语堂幽默文选》(上下册)和《语堂文选》(上下编)。《语堂幽默文选》收入林语堂先生独具特色的小品文;《语堂文选》  相似文献   

6.
林语堂编辑艺术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大多数社会读者而言,读过《京华烟云》、《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林语堂散文集》、《林语堂书话》等作品后,对于林语堂的印象,大致就是一个散文作家、词典编纂家、小说家、畅销学生英文读本编著者。这些印象,大致不差,林语堂就是这样一个有多方面才具的文化人,一个有着较强社会使命感的中国学者。这里要说的,是林语堂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里的一系列期刊编辑活动所体现出来的独特编辑艺术,以及由此奠定的他的期刊编辑家的地位。充分的社会阅历与人情练达是办刊的基础1932年,林语堂37岁,这是一个学者最有创造力的壮年时代。从这年起,林语堂先后创刊了《论语》(1932)、《人间世》(1934)和《宇宙风》(1935)三种小品文半月刊。他个人这个时期大量有影响的散文创作,也大多发表在这些刊物上,后归集为《大荒集》、《我的话》(《行素集》、《披荆集》)、《进行集》、《有不为斋文集》等。需要说明的是,创办刊物前的林语堂,已经基本完成了从纯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1923年林氏与妻子从德国、美国留学归来,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派的立场应当在他的头脑中有所扎根。在北大、北师大、女师大任教授期间,林语堂先后写了一系列文章发表在《晨报副镌(刊)》上,...  相似文献   

7.
读过孔庆东文章的人都觉得他很幽默,但他在最近出版的新著《空山疯语》的卷首,却一本正经地宣称:“我不幽默。”他说:“我自己写的文章,一向以有立场、有个性自负,所谓的‘幽默’,不过是一种‘修辞’手段,有时是为了说得含蓄,有时是为了说得精练,有时是为了说得形象,总之,是为  相似文献   

8.
1975年,国际笔会第41届大会,林语堂当选为总会副会长。在国际文坛上,林语堂是一位知名度极高的作家,曾被美国文化界列为“二十世纪智慧人物”之一。他旅居美国后用英语创作的《京华烟云》(亦译为《瞬息京华》),被欧美汉学家称之为“中国的第二部《红楼梦》”。日本文学界有人曾向瑞典皇家文学院提名将它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作品。林语堂也被国际笔会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1989年2月10日,美国总统布什对国会两院联席会谈到他访问东亚的准备工作时,说他读了林语堂的作品,内心感受良深。他说:“林语堂讲的是数十年  相似文献   

9.
“幽默愈幽愈默而愈妙”。(林语堂) 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以下简称《编》剧)具有这种特色。它一不靠恶作剧式的闹,二不靠浅薄轻浮的逗。它主要不是运用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或令人发噱的形体动作,而是运用幽默的喜剧语言,用的是北京人嘴边说的话,写的是老百姓身边熟悉的事儿,只是经过艺术提炼,显得更集中、更强烈、也更含蓄,让观众通过会心的领悟而忍俊不禁。  相似文献   

10.
林语堂这个名字,对于我们来说应该并不陌生。他既是一位中国现代文学史L不可或缺的著名作家,又是一位国际知名的学者。他一向以“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为座右铭,是典型的中西文化结合的产儿。《中国人》(MyCountryandMyPeople,旧译《吾国吾民》)是他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和代表作。由于该书将中国人的性格、心灵、理想、生活、政治、社会等方面写得非常幽默、非常美妙,并与西方人的性格、心灵、理想、生活、政治和社会作了相应的广泛深入的比较,所以自1935年出版以来,在海内外引起了轰动,被推崇备至,广为流传。而书…  相似文献   

11.
一、幽默的定义 什么是幽默?幽默大师们各有各的解释。幽默本是一个外来词,《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的。”举个例子来说:三十年代,文学家郁达夫那时还是个穷学生,后来撰文得了稿酬,形势有了转机,一次相约好友在饭店请客。当他付款时,从鞋底抽出一张票子,好友大为不解,问他这是为何,而他则解释说:“过去这东西一直压迫着  相似文献   

12.
编辑的幽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实交代:这个标题是抄著名漫画家方成的。方成称之为“编辑的幽默”的一件事是他亲身经历的。他所说的“编辑的幽默”有其特定的含义,在下不敢改变,依样“拿来”一用。有家报纸的青年编辑约方成写一篇讲幽默的文章。方成按时交稿。编辑按时发表。只是改动太大,引发了一连串的“幽默”故事。方成很细心。他  相似文献   

13.
鹿丽萍 《出版科学》2007,15(2):93-94,84
本文以《幽默大师林语堂》为文本,概要评述了林语堂"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幽默文风和治学宗旨,分析了林氏作为中国学者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开先河者的意义,肯定了林语堂其人及其书在婚姻、金钱、教育等人生重大问题中展现的智慧.  相似文献   

14.
董毓林 《传媒》2000,(1):14-16
1993年2月27日《经济日报》“星期刊”的“现象台”专栏上,刊出了两位作者写的《百姓的幽默》。文章不长,饶有味道,说的是民间顺口溜现象透视。不料几天之后,退下领导岗位安度晚年的薄一波同志托人向编辑部传达了他对这篇短文的读后感。薄老说:这是人民群众对当前少数地区党风和社会不正之风的批评,发泄他们的  相似文献   

15.
幽默是一种形象而含蓄的语言艺术,也是一个人智慧的体现.大师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交中表现出的幽默,或调侃,或自嘲,或揶揄,都充满了智慧和情趣. 林语堂不仅是一位学贯中西的文学家,还是一位博学多识的演讲家,他的睿智机变往往都是用通俗幽默的方式表现出来,有“幽默大师”之称.有一次,他到一所学校去参加毕业典礼,前面几位发言人都发表了长长的演讲,轮到他说话时已经12点半了,与会者饥肠辘辘,再讲只能更加使人生厌.于是,他上台后说道:“绅士的讲演,应当是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迷人!”一句话就结束了发言.还有一次,林语堂在巴西的一次集会上的演讲刚结束,正要退场时,有人站出来大声要求他再谈谈人类理想生活的状态.他略一思索,便留下了最广为传诵的一段话:“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国的乡村,屋子里安装着美国的水电煤气等管子,有个中国厨子,娶个日本太太,再找个法国情人.”  相似文献   

16.
有一次,杂文家郭振亚赴东北兴城开会,与著名传记作家李辉相见。 “你就是郭振亚?是写《阿Q的诉讼状》的郭振亚?” “在下便是!” “哦——” 李辉向旁边团团脸、慈眉善目的郭振亚悄语道:“我还以为你是怎样金刚怒目式的怪样子哩!”大概写惯“风雨人生”的李辉,常用这种透辟的目光审视对方。他想象中的那位文风犀利、敢于仗义执言的郭振亚,与眼前这位确有一些距离。 但他确实就是郭振亚,是十余年来在杂坛纵横捭阖、屡获大奖的郭振亚。 郭振亚曾是一位有志叩响缪斯之门的诗人,诗作曾刊于《中国百家讽刺诗选》。他擅长讽刺与幽默,于80年代中期向杂文转向。毕竟在文坛上历经锻炼,他出手不凡,在1988年发表于《人民日报》上的《阿Q的诉讼状》,不仅荣获全国大奖,而且  相似文献   

17.
首先声明,时尚文章中所称“必读”、“不得不读”之类字眼,朋友们最好别从其本来意义上去看,顶多当作“隆重推荐”、“吐血推荐”(网上常见语)的同义词即可。下面的推荐之语不必太当真,只当春风过耳可矣。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林“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又有“幽默大师”之称。这部书写成于1937年,英文原名《The Importance of Living》,在美国已印行40余版。从这部书中可以看一下有情有趣的男人是如何解读中国文化的。这部书与《吾国吾民》(My Country andMy People)可谓中国文化“入世”的先驱之作。他的随笔作品以至演讲文字都颇值得一读。李敖《坐牢家爸爸给女儿的八十封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30年代,开明书店出版了林语堂先生的《开明英文文法》,润泽几代,至今为人们所称道。有关开明书店当年出版的英文读物,版本甚多,其中优胜者当以林语堂先生执笔的为代表。林语堂的次女林太乙(曾任《读者文摘》中文版总编辑)对此在《林语堂传》中追溯道:“1928年,他(林)所编的《开明英文读本》三册,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  相似文献   

19.
读过不少人物传记,也曾受到很多启迪。但老实讲,不少传记写得干巴、枯燥了些,往往流于“纪年”加“故事”加“评价”,显得生硬而无活力, 新近购得林语堂先生著《苏东坡传》(海南出版社出版),慢慢读来,居然越读越出味。没想到1947年语堂先生写于美国(初为英文版)的这部传记,将近半个世纪之后依然魅力不减。这当然首先是“传主”东坡先生的魅力,但林语堂先生的妙笔(真正意义上的妙笔)有着不可抹杀的作用。 苏东坡是一千多年来历代中国人所喜爱的人物。前不久《光明日报》举办的“袖珍读书系列间卷调查”中表明,“苏东坡最受当代读者青睐”。  相似文献   

20.
历史的哈哈镜——《论语》杂志的“专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语堂在20世纪30年代先后创办了三种幽默小品文刊物,依时间先后顺序为《论语》、《人间世》、《宇宙风》。《论语》创刊最早——1932年9月16日;停刊最晚——194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