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核心价值的探究决定着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走向和具体实践,笔者以儿童视角站位,目的是更贴近真实的课程实践和更符合儿童的学习心理与特征。本文提出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要创造儿童的技术生活”、“要培养儿童的思维”、“要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这三个核心价值,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改造教学内容”、“强调技术性内容”、“凸显思维含量”、“转向想象力实践”以及“挖掘文化蕴涵”、“增加儿童趣味”、“注重生活背景”等策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应是儿童语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学生处于儿童的年龄段,称之为小学生,着眼点在于学业程度。严格地说,当小学生的可以不一定是儿童,而“儿童”则是生命历程的一个特定阶段,是人生之旅十分重要而珍贵的驿站。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考虑到“小学”这么一种学业水平,更要考虑到“儿童”的心灵感受和精神家园。而今天的儿童,正在遭遇可怕的成人化的入侵,过早地告别他们本应具有的童真面目,这不仅有来自社会、网络、影视等现代媒体的影响,也有来自学校的课程教学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不能无视这种现象。小学语文应当是“儿童语文”。“童年”的重要,在于它会对每个人的一生…  相似文献   

3.
一、以人为本,注重人文教育,促进儿童的心灵发展。 语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须认定国文是发展儿童的心灵学科”。作为母语。积淀着千古的民族文化,凝聚着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无穷的民族智慧,是中华民族的根,作为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极其深刻而广泛的。儿童情思形成是蕴藏在人文教育中的,小学的阅读教学应该成为儿童心灵成长的摇篮。“不教之教”首要关注的问题是阅读中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开足开齐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保证学生在校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是“双减”提出的重要要求之一。而体育课作为小学校园的重要课程,在很久以来,每逢临近考试,总是可以看到体育课被文化课占用的现象,体育课无法开齐、开足。“双减”的实施,会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体育课的教育意义和价值。本文简要谈一谈“双减”实施下的小学体育教学新思路、新办法,希望可以对激发学生的体育课学习兴趣,强健儿童身心,提高小学阶段体育课的综合教学质量而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除设置“学科”课程之外,又设置了“活动课”这一课程。并强调了“活动课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中与学科相辅相成”的重要性与独立性。那么“活动课”与《全日制六年制小学教学大纲》中设置的“课外活动”相比较有何联系和区别呢?从总体上讲,它们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是指导  相似文献   

6.
目前学校心理课程建设存在课程内容“零散化”、课程实施“浅层化”、课程评价“忽视化”等问题,由此以校园心理剧为育心载体,积极建设“剧润童心”校园心理剧校本课程群。为此,学校架构了“主题化”课程内容、“进阶化”课程实施与“三全化”课程评价的校园心理剧校本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学习与参与过程中生成积极的心理素养,提升心理自助的能力,促进心理问题的精准追踪,真正转变学生认知、行为与心理上的问题偏差,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幼小衔接:突变·减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前儿童做好进入小学阶段学习的准备,是幼儿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环。研究表明,儿童在未来的学校生活中成功与否取决于其生理、心理和智力等方面的因素。联合国有关资料提出:“儿童要为入学作准备,学校要为儿童作准备。”因此,幼儿园和小学如何“为儿童作准备”,是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应该认真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江阴市云亭中心小学本着“让每个孩子的心灵都充满阳光”、“让每个学生都健康发展”的教育宗旨,近年来,把“小学生心理自我教育”作为校本课程,予以合理地开发和积极地实施,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校本教材,探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操作措施。  相似文献   

9.
吴文添 《学周刊C版》2019,(8):136-136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学生心灵成长的平台。教师要基于儿童心灵成长下实施小学阅读教学策略,在创设教学情景中促进儿童心灵成长,在语言和思想统一中促进儿童心灵成长,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中促进儿童心灵成长,从而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学习习惯等方面得到有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中小学生活素质教育”课程是中国红十字会心灵阳光工程从台湾引进的系统完整、实用可操作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该课程凭借立足儿童生命塑造的出发点、尊重儿童生命需要的课程体系、适应儿童生命特点的教学方未能、挖掘儿童生命资源的理论依托、整合儿童生命教育的社会资源等特点给大陆心理健康课程实施带来很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1.
叶兵 《学子》2013,(11):41-41
小学品德课程要求通过选择贴近儿童的生活内容,组织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体验,产生心灵的共鸣与思想的熏陶,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道德行为。良好的道德行为也包括了学生的审美能力,那么如何在小学品德课程教学中实施审美化教学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衣食的来源”一课来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2.
针对当前小学教育在幼小衔接中存在的儿童立场不突出、课程实施不科学、支持系统不健全等问题,北京市朝阳区提出小学入学适应期学科教学转型思路,从结构重组、教学融入、标准赋能、个性支持、机制保障五个方面全面促进转型,同时充分发挥区域教研的力量,促进“幼小衔接”逐渐向“小幼衔接”深化,积极推进构建“小幼衔接”新生态。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家对职业启蒙教育越来越重视,加强开展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之一。本文对在小学阶段引入“模拟体验式”职业启蒙教育教学的价值和必要性进行一定的讨论和分析,对小学“模拟体验式”职业启蒙课程的特点、设计思路、实施路径和评价方式进行着重探析和阐述,为建构适合儿童发展特点需求的职业启蒙教育课程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4.
“加强学校课程中灾害风险教育,提高学生避灾自救能力”是在国务院重视公共安全应急教育的大背景下,教育部提出的提高学校减灾能力的六大举措之一。本研究旨在心理活动课中设计一个适合小学阶段实施的“避灾自救”训练课程,希望籍此类课程的实施,帮助小学生增强面对灾难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对能力,获得必要的避灾自救技能。  相似文献   

15.
<正>2000年,国家启动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改革目标。20余年前,基于儿童群体、个体心理经验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变化性的有机体特征,针对学科课程中美术学科知识技能专门化、分科化和稳定性的特征,提出的课程改革方向和目标,无疑非常正确。但是,学校美术课的教学依旧在实行美术学科知识技能的单一传递方式,限制了儿童的身心发展。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始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音乐教学是小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陶冶儿童情操,培养儿童的心灵美,促进他们心理、生理的健康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以往传统的小学音乐教育中,老师往往只停留在弹弹琴,教孩子唱唱歌的层面,或者对教材的处理比较简单,只是粗粗一听,简单一讲:“这首歌曲表达的音乐情绪是欢快的”、“这首乐曲是优美、抒情的”便草草了事,以为这就是音乐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17.
当前,新旧课程处于更替阶段,如何紧密联系当地实际,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改革自然课程、实施好科学课程,是摆在小学自然、科学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和迫切任务。我们在紧密联系当地实际、联系学生生活、改革与创新自然教学和进行《科学》(教科版)课程实验的过程中,探索形成了“生活·问题·探究·发展”这一自然、科学课程改革与实施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策略体系。这一体系把联系儿童的实际生活和环境作为课程实施的基础,把引导儿童发现和提出问题作为课程实施的灵魂,把探究式学习作为课程实施的核心,把促进儿童科学素养形成和全面发展作为课程…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7,(18):31-33
基于参与SSHRC中加教师教育和学校教育互惠学习合作项目交换生的视角,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审视中加两国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课程实践之间的差异。对比加拿大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与课程实施,中国基础教育应采取小学阶段授课学时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灵活处理;结合中国教育实际情况,逐步实施"走班制";小学阶段根据教师实际情况,鼓励实施综合学科授课方式等策略。  相似文献   

19.
民族团结教育之愿景及其有效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日,教育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决定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我国小学阶段考查和中、高考及中职毕业考试范畴,而且试题分值不低于政治科目的15%,并强调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要根据国家统一要求列入地方课程实施的重要专项教育,规定小学阶段开设“中华大家庭”、“民族常识”,初中开设“民族政策常识”,高中开设“民族理论常识”,中等职业学校开设“民族理论常识实践教育”等课程。  相似文献   

20.
纵观几十年来日本“幼小衔接”课程演进的历程,可以发现其有四个主要特征:一是逐步明确“幼小衔接”课程建设的作用;二是不断细化“幼小衔接”课程建设的目标;三是不断深化“幼小衔接”课程体系;四是不断丰富“幼小衔接”课程内涵。该课程旨在培养儿童积极融入周围环境和未来世界的情感、意志、态度、素质和能力,进而支持儿童逐步养成生存能力,开启积极乐观的学校生活,创造充盈丰润且灵动美好的童年生命姿态。日本的“幼小衔接”课程在其学校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突出儿童始于幼儿期游戏中的具身学习,强调小学一年级的学习并不是零起点;遵循儿童中心主义理念,构建了丰富多元的“幼小衔接”课程框架,以保障儿童最大利益,支持儿童开创美好的未来。这对于我国治理“超前教”“强迫学”“小学化”式的“幼小衔接”现象,更好地推进“幼小衔接”课程改革,无论是认识论还是方法论层面,均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