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新闻传播过程中媒体对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侵害是一个司法实践中经常遇到而又较难解决的问题.本从分析新闻传播自由和知情权出发,探讨了公众人物隐私权的限制与保护的内容和应遵循的几个原则,并建议正在草拟的《民法典》写进有关公众人物隐私权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新闻报道与隐私权的矛盾是理论界长期以来关注的一个焦点。在我国的立法实践中,对新闻侵害隐私权的保护只是参照《民法通则》中对名誉权的保护的条款,这种对隐私权的间接保护实际上不利于隐私权保护。新的《民法草案》在这一点上也仍然存在不足。对待新闻侵害隐私权,应该实施从业者自律到法律规范的双重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3.
隐私权被视为人格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国学术界以及实际立法工作中都给予了关注。特别是2010年7月1日开始施行的《侵权责任法》第二条①中,将隐私权明确规定其中,不得不说这是我国人格权发展历程上的重要一步。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媒体的力量正在日益凸显,人们更多地接触到以前很难接触到的一些新闻、消息等。但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媒体在传播新闻、信息的同时,往往会对相关人员的隐私权带来侵害。文章试从媒体侵权的角度,分析对隐私权的保护,并提出作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隐私权作为民事法律关系中的一项基本权利,已经得到各国法律的广泛承认与保护,但我国民事立法领域却没有对其进行系统、详细的规定.当前新闻传播越来越自由,隐私权与新闻自由的冲突不可避免.本文分析了隐私权和新闻自由的相互关系以及二者产生冲突的原因,借鉴国际上保护和协调隐私权与新闻自由的立法和实践,对如何完善我国相关立法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隐私权是公民的一项重要的人格权。世界各国对隐私权的保护非常重视,大多数国家在其法律中直接或间接地规定了隐私权.我国也从多方面、间接地保护了隐私权,初步形成了低层次的隐私权保护体系。笔者通过对我国隐私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认为我国隐私权的保护体系建立的时间短,立法上存在诸多缺陷与漏洞,只有采用最有效的直接保护方式,从多方面着手,建立完善的隐私权保护体系,才能保障人权,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6.
新闻传播过程中对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侵害是一个经常遇到又难以解决的问题。文章从公众人物的含义和类别入手,说明了公众人物隐私权所具有的公共性质及其与公众知情权间的冲突关系;探讨了将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同一般公民的隐私权区分开来加以合理限制的几个原则和范围。  相似文献   

7.
网络作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虚拟空间,其作用越来越重要.在网络中个人信息保护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担忧,网络隐私权因此诞生.在我国,隐私权保护立法本来就不十分完善,又如何保护网络隐私权?基于此,我国有必要全方位的完善网络隐私权保护立法.  相似文献   

8.
网络空间隐私权侵权的民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空间经常发生的侵害隐私权行为,使个人隐私权面临严重威胁。我国现行民法采取的隐私权间接保护模式对于控制侵权发生有明显的缺陷。因此,应采取直接保护模式:一是在即将制定的民法典中规定隐私权,实行隐私权的普通保护;二是颁布《电脑个人资料保护法》,对隐私权实行特别保护。  相似文献   

9.
隐私权是一项重要的人权。由于医疗活动的特殊性,医务人员很容易知晓患者的隐私。因此,如何对待患者的隐私权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从伦理角度探讨保护患者隐私权的重要性;保护患者隐私权的对策和隐私权保护的限制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隐私权是现代社会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权利,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是隐私权在网络环境下的延伸,网络隐私权具有对网络技术的依赖性,客体的教据化、侵权行为的隐蔽性和侵权后果的扩散性的特征,因此法律保护对加强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论医疗行为中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情权和隐私权在公民接受医疗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医疗行为中要保障患的知情权,同时也要兼顾医生的知情权。在医疗行为中,要充分保护患的隐私权,包括基因隐私权,要正确处理知情权和隐私权的冲突,最大限度地保护患。  相似文献   

12.
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对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不为他人知悉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并排除他人侵扰干涉的一种独立人格权。在计算机和互联网时代,个人隐私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国际人权运动蓬勃发展,加强隐私权立法及司法保护,已成为大多数国家的共识。而我国隐私权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对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采取的是间接、分散的立法方式,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隐私权保护理论体系。因此,建立健全我国的隐私权法律保护制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隐私是反映个人自由不受侵犯的个人权力。我国的隐私权研究起步较晚,《民法》中至今没有明确的隐私权概念,对隐私权的保护涵盖在名誉权中,这种间接的保护已经不能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侵犯学生隐私权的事件和以侵犯学生隐私权为由的诉讼却时常发生。学生的大量个人隐私信息较集中地记录在教育档案上,因此,在学生法律意识和自我维权意识逐渐增强的社会背景下,学校要正确使用教育档案,避免侵犯学生隐私。目前,我国对学生隐私权的研究还十分不成熟,对学生教育档案隐私的研究也十分欠缺,借鉴国外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对于制定适合我国实际的隐私法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韩亚航空旧金山空难的新闻传播具有传播速度的即时性、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传播内容的差异性以及传播效能的实用性等特征。但在新闻事件报道中也存在媒体记者媒介素养缺失、新闻信息把关功能弱化、大量信息潮影响事故原因调查进程等缺点。由此凸显新闻传播知情权与隐私权的矛盾,引发对国际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新模式的探索,即将传统媒体与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有效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建立一种立体、多方位、分层次的新闻报道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试论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隐私权保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网络隐私权保护和数字图书馆建设有着重要的关系,在数字图书馆运作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存在着个人的隐私权问题,为了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隐私权保护,首先要开展对隐私权保护的立法活动,除此之外图书馆要提高保护隐私权的自律意识,加强对个人信息的管理,开展对图书馆网站的隐权保护的认证,对个人信息采取技术保护措施等等。  相似文献   

16.
隐私在人类社会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其概念不尽相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们对隐私的认识也是不相同的。隐私和隐私权应当有一个明确的定义,隐私包括比较广泛的内容,隐私权的主体只能是公民个人。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保护公民隐私权是多个法律部门的共同任务。本人试图从公民的隐私和隐私权概念和内容着手,来谈一谈保护公民隐私权的意义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隐私权属于民事权利,是人格权中的一项重要权利.由于我国现阶段采用的间接保护隐私权的方法不完备、不周密,人们的隐私权常常遭到侵害.手机短信隐私权亦不例外,当手机短信隐私权遭到侵害时难以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救济.因此,我国民事立法应明确对手机短信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8.
公开审判制度与隐私权保护存在冲突,尤其在离婚案件的审判中,更多涉及到当事人的隐私权。以公开审判制度为前提,在立法和法律适用中对离婚案件当事人的隐私权予以特别保护是必要和可行的,不妨碍知情权保护和审判监督。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网络隐私权就是人们的隐私权在网络上或者是网络环境中的扩展,目前,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正在快速地发展,网络隐私权的侵犯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严重。因此,为了保护好人们的网络隐私权,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明确人们网络隐私权的法律地位。文章分析了改进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制度的重要性,提出了完善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制度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隐私权作为隐私权在网络空间中的延伸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危险。因此应构筑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全面性法律框架。采取立法、技术与行业自律的综合模式作为中国对个人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