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细节在人物通讯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人物通讯有了细节,可以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特征,使之成为一个独特的典型,使作者笔下的人物丰满、细腻、生动。如穆青同志写的人物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有这样一段:“那是个冬天的黄昏。北风越刮越紧,雪越下越大焦裕禄听见风雪声,倚在门边望着风雪发呆。”记者抓住了这瞬间即逝的“发呆”的情态,深刻地反映出焦裕禄这位县委书记心中时刻装着人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襟怀。  相似文献   

2.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一切原本是由细节组成的。细节,存在于生活之中,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也展现着人们的精神风貌。细节,也是增强新闻报道可读性的一个重要内涵。细节,是最能感动人的,而要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就要努力展现新闻事实中的细节。如果把一篇优秀的新闻通讯比作一件绚丽多彩的衣裳,那么,细节就是镶嵌在这件衣裳上熠熠发光的宝珠。往往有这样的情况:一篇通讯记述的故事,年深日久,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但是,它精彩的细节,却依然清晰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在一个大雪铺天盖地的清晨,焦裕禄走进梁孙庄一对无儿无女的老两口的柴门。"焦裕禄一进门,就坐在老人家的床头问饥问寒。老大爷问他是谁?他说:‘我是你的儿子。’老大爷问他下雪天来干啥?他说:‘毛主席叫我来看你老人家。’"共产党是人民的儿子,  相似文献   

3.
读过穆青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人,不会忘记“焦裕禄顶住肝部带病坚持工作”的细节,也不会忘记那把“被顶出一个洞的藤椅”。细读新闻名篇,我们就会发现新闻作品之所以具有永久性的魅力,除了记者的使命感和作品的思想性外,写作上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细节描写手法的恰当使用。可以说,细节使新闻具有了活跃的生命,也铸就了新闻的永久性。一、细节聚焦突显主题细节聚焦,是以细节作为焦点写作新闻的方法。细节可以是新闻人物的某个细微动作,也可以是新闻环境中的某一特有的景色。2004年11月7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召开庆功会,庆祝袁隆平院士…  相似文献   

4.
细节描写被新闻界公认为是使报纸新闻形象化、生动化的一种较好的方法,一篇成功的通讯,必须具有震撼人心的细节描写,并通过细节播种感动,以细节描写来传事实之神韵,特别是人物通讯,细节描写是必不可少的。细节虽小,能量很大。《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那把焦裕禄为抑制肝区疼痛,而顶出一个窟窿的破藤椅;《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中孔繁森殉职后,身边只找到8元6角钱。细节是构成情节的最基本、最细小的单位。优秀的通讯,几乎每篇都有细节描写,通过细节描写能把发生新闻事实当时的场面、情景展现出来,刻画出人物和事物的特点,使整篇通讯散发出神韵。  相似文献   

5.
1966年2月7日,早春的寒气料峭凝重。一个悲壮精彩的人生故事在神州大地传颂着:《人民日报》头版显著位置刊登出新华社记者穆青、冯健、周原合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以下简称《焦裕禄》)。随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激越悲壮、充满感染力的播音,焦裕禄的事迹在千山万水间回响,在亿万人心中激荡。一个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共产党员的崇高形象矗立在天地之间,浩然之气回荡在莽莽乾坤。人们的心灵被深深震撼了。从人民日报社最先看到《焦裕禄》电稿清样的值班编辑,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这篇文稿的播音员;从工厂、…  相似文献   

6.
刘通 《青年记者》2017,(2):125-126
在20世纪的中国新闻史中,有不少新闻名篇佳作都与穆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焦裕禄、吴吉昌、潘从正……一个个党员群众的光辉形象,通过穆青的新闻作品,深入几代中国人的内心,成为时代精神的代表. 通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我们认识了为人民服务的好书记焦裕禄,被他身上所体现出的共产党员的优良品格所感动.这篇饱含深情的作品,也深深折射出穆青和焦裕禄之间对于人民的那份深厚感情的共鸣.焦裕禄始终把“服务人民”放在第一位,穆青把“勿忘人民”作为一生的信条,有人因此称他为“新闻界的焦裕禄”.  相似文献   

7.
刚当播音员那阵子,听老播音员说,著名播音员齐越为了播好《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那篇长篇通讯,曾随同记者深入焦裕禄同志工作、生活过的河南省兰考县观察、体验了一个多月,后来他之所以能将那篇通讯播得那样富有激情,那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文作初步的内容分析,同时对1966-2012年期间《人民日报》上关于焦裕禄的新闻报道进行框架分析,总结关于焦裕禄这一典型人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转变,并解答发表于1966年2月7日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何以成为中文新闻名篇。  相似文献   

9.
王正明 《新闻前哨》2003,(12):24-25
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的一个细节,至今在我脑中萦绕:焦裕禄顶着风雪走进一个低矮的柴门,向一双膝下没有儿女的老人问寒问饥,老人问他是谁?他说:“我是你的儿子。” “我是人民的儿子”这也是本文作者穆青从事新闻工作半个多世纪从心灵深处发出的声音,是我党新闻战线上这位德高望重的老领导与人民群众血肉关系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0.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文的发表,给河南日报编辑部带来了一个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新高潮。这篇通讯在编辑部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报纸发行量直线上升。读者来稿来信过去的最高纪录是每天七八百件,现在达到了一千六七百件。在编辑部内部,学习焦裕禄,比思想、找差距,改造思想,改进工作,形成了高潮。为了适应这一新的情况,编委会重新调配了力量,集中全力抓学习焦裕禄的报道。组版工作也作了相应的改进,一、二、三版全部由总编室统一安排。  相似文献   

11.
焦裕禄在这个世界上只生活了短短42年,却感动了几代中国人.时至今日,他仍然还是一面镜子. 对于焦裕禄,大家知道的是他任兰考县委书记最后病倒在岗位上的事迹,而他在兰考之前的经历,人们知晓甚少.梳理一下他在兰考之前的人生轨迹,或许更能让人认识到一个血肉丰满、可亲可敬的焦裕禄.  相似文献   

12.
要为人民多“吐丝”──访著名记者、原新华社社长穆青张遂旺著名记者穆青,从事新闻事业半个世纪,写下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人民呼唤焦裕禄》等篇篇杰作,震憾了神州大地。1993年元月,他从新华社社...  相似文献   

13.
要为人民多“吐丝”──访著名记者、原新华社社长穆青张遂旺本栏责任编辑万木著名记者穆青,从事新闻事业半个世纪,写下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人民呼唤焦裕禄》等篇篇杰作,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1993...  相似文献   

14.
1999年5月14日是焦裕禄逝世35周年。河南省兰考县为了弘扬焦裕禄精神,决定编辑、出版一本书画集。征集稿件的消息一经传出,各界人士反响极为热烈,短短几年内,全国就有2000多件书法、美术作品被送往兰考。作者既有专业书画名家,又有省、地、市的党政领导干部;既有八九十岁的老者,又有十几岁的少年。已故著名书画家董寿平当时住在医院里,他拔掉输液的吊针,在病榻上欣然书写了“嘉行水传”四个遒劲的大字。人们把对焦裕禄的缅怀崇敬之情寄托于翰墨丹青,这再一次说明,焦裕禄这位在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仅一年零几个月的共产党员,一直…  相似文献   

15.
当焦裕禄的名字又一次为亿万人民所深情地呼唤时,面对影幕上的焦裕禄,人们“泪飞顿作倾盆雨”。而《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所引起的新闻轰动效应,仿佛就在昨天.自然.人们也记得,“文革”期间,焦裕禄成了“刘少奇的孝子贤孙”,因为,《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明明白白地写着:在焦裕禄临终时的病床枕头下,放着两本书,一本是《毛泽东选集》,一本是《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雷锋叔叔不见了”。公共汽车上抱小孩妇女的这声感叹,在1976年的“反右倾翻案风”中,竟成为“邓小平攻击大好形势”,“反攻倒算”的一大“罪状”。80年代中,有新闻披露:雷锋有存款,有“英格”表,有毛料衣服。于是,“毫不利己,专门利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的老前辈穆青同志,曾因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和《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这两篇著名的长篇通讯里成功地塑造了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和原山西省的全国著名植棉模范吴吉昌朴实感人的形象而影响乃至感动了亿万读者与听众。如今,当又读到穆老和陈大斌同志共同采写的长篇通讯《老书记与北干渠的故事》(新华社1999年6月28日电)时,我也只能用“朴实”和“感人”这两个词来表述它。 正如《人民日报》的评论员文章所说,今年已 78岁高龄的郑永和虽然是又一位焦裕禄式的好干部,是新时期老干部的楷模,但穆老与“老书记”郑永…  相似文献   

17.
<正>兰考,曾是焦裕禄同志带领全县人民同内涝、风沙、盐碱等自然灾害作艰苦斗争的地方,也是穆青等同志的新闻名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诞生地。随着焦裕禄的感人事迹传遍大江南北、震撼亿万心灵,这篇通讯也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的不朽之作。“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如今,大半个世纪过去了,而焦裕禄精神却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教育、感染、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8.
焦裕禄——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光辉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扎下根来。已经近30年了,在漫长的岁月里,焦裕禄精神像一面镜子,时时激励人们艰苦奋斗,不断向上,鼓舞人们无私奉献,全心全意的为人民,为事业工作拼搏,在人生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成绩,夺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近30年来,宣传、学习焦裕禄精神,在全国共出现过三次高潮。第一次,1964年11月20日新华社、人民日报(新华社通稿19日)公开报道焦裕禄事迹后;第二次,从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开始;第三次高潮是指平息了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之后。在这三次宣传、学习高潮中,我亲自参加,直接经历的就有两次。通过报道实践从中得到不少体会,我觉得有必要把它写出来。1964年5月份,河南省在豫东民权召开沙区造林会议,我当时在新华社河南分社工作,参加了会议采访,当时,兰考县委副书记张钦礼,在郑州刚刚处理完焦裕  相似文献   

19.
龙宣萍 《新闻窗》2005,(5):13-13
读罢《拜托,留住细节》一文,很受启发。当过记者编辑的入都知道“细节”的重要性,只是把这个问题加以总结并上升到理论高度的文章还不多见。从善炬同志的这篇文章中,我们清晰地知道“细节”在新闻报道中不可或缺的功能:“细节,除了形象概括的超级功能外,一定还具有长久的群体记忆功能和广泛的宽众传播功能。”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了这一点。比如上个世纪60年代穆青等同志采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尽管那时我才上小学,但父亲在读这篇文章给我们姐妹听时,其中焦裕禄用椅子顶住疼痛的肝区坚持工作的“细节”至今未忘,仍深深地感动着我。  相似文献   

20.
在焦裕禄同志的高大形象面前,我感到自己太差劲了。焦裕禄同志的精神象一面镜子,使我看清了自己身上的种种污点。焦裕禄,一个县委书记,能在一个老贫农面前说:“我是您的儿子。”我问自己,在那种情况下会不会说“我是您的儿子”呢?我估计不会,至多叫一声“老大爷”。为什么?因为我对贫下中农还没有焦裕禄同志那样深的阶级感情,因为我还没有完全放下知识分子的臭架子。过去我曾对自己有迷信,认为自己在下放劳动时和农民关系很好,这几年又不断到农村去,交了一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