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小学数学同课异构是教师教研活动的常见形式之一。以往的同课异构教学研究偏向基于经验的课堂观察,缺乏基于数据的循证教研。从经验比较到数据循证,能让小学数学同课异构所蕴含的专业发展力量走向深刻。基于数据的小学数学同课异构教学循证教研流程包括问题导向、循证设计、收集数据、对话共议、证据迭代五个部分。以《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1)》一课为例,探究了小学数学同课异构教学循证教研的具体步骤。小学数学同课异构教学循证教研要注意数据服务教研、人机协同教研、理论联系实践。  相似文献   

2.
“整理与复习”课是以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种课型。在小学数学的“整理与复习”课中主要指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有序的分类、综合,加以疏理,并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3.
王霞 《辽宁教育》2009,(12):58-59,64
现在很多学校将“同课异构”作为校本研修的课题。教师们充分参与这个课题的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使得教学设计得以提升、课堂教学经验得以积累。教学设计可谓“百花齐放”.教学结构“形态各异”。但是,哪些“结构”更符合课标的要求、更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效率更高呢?笔者以两则小学数学“同课异构”的设计为例,进行结构分析,以期找到共同的优势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以“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的同课异构教学为例,对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反思,探讨如何通过“知识在自然生成中适度孕育核心素养并落地”,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设置深度探究活动,把握数学本质,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育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侧重于知识的传授。数学课程只求上好单纯的学科必修课,但这已远不适应时代的需要。开设数学实践活动课就可以使学生在上好必修课的基础上拓宽知识视野.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新课程标准对数学实践能力这一内容的要求是:“实验与综合应用”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学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如何上好数学实践课呢?  相似文献   

6.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特点例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兆祚 《云南教育》2003,(34):21-22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是课程标准增设的一种课型。实践活动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内容和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实践活动”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中,再现知识,巩固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知识,延伸和拓宽学习内容,不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应切实把握实践活动课的特点,精心地选择好活动的内容和安排好活动的程序,引导学生顺利开展实践活动。现以凤庆县近两年来开展实践活动课的情况为例,谈谈实践活动课的八个特点。一、内容的综合性内容的综合性就是活动…  相似文献   

7.
数学课外实践活动是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实践能力、自我探究的精神和创新意识而设计的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结合“儿童对儿童”方法的使用使小学综合实践课顺利实施,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相似文献   

8.
“同课异构”的说法产生于2000年以后。如今在网络上搜索“同课异构”,显示出的词条居然有129万条,搜索“小学语文同课异构”,显示的词条也达40多万条。说明“同课异构”已经成为中小学各科教师研究课堂教学或开展教研活动的常用方法了。中小学各门学科“同课异构”教学设计在教学杂志上比比皆是,正式出版的“同课异构”教师备课参考书也屡见不鲜。其实中小学教师对“同课异构”的研究由来已久,只是以前不叫同课异构,  相似文献   

9.
马晶 《林区教学》2011,(7):105-106
数学实践活动课是一个全新的课程,对教师是一个挑战。要求教师不断地去探索、创造,让数学实践活动课成为学生思维起飞的乐园、学生运用知识的舞台。通过数学活动实践课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  相似文献   

10.
王立敏 《考试周刊》2009,(29):222-22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教育与当代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重视学生的体验、感受.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如今综合实践活动课正处于探索阶段,如何使农村学生全方位动起来,使农村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真正“活”起来,成为学生喜爱的活动呢?我们抓住本地实际。挖掘农村教育资源,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创新性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实践活动.把“学生生活”引入综合实践课,开展具有农村特色的实践活动,使孩子们在活动中有玩、有乐、有所学。  相似文献   

11.
<正>数学课是以数学体系的理论知识为主,而《数学实践活动课》则好比是在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搭起的桥梁。小学数学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安排,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好数学,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发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重新创造知识,感受数学的趣味,增强数学意识和运用意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大作用。本文将以五年级上册的《综合实践课》的内容是"数字编码"为例,来谈谈如何在实践活动中活学活  相似文献   

12.
余雁飞 《教育》2014,(30):55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以培养兴趣为先导,以发展技能为目的。”这是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则更是强调“教学做合一”。因此,在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实践中,让学生乐学、善学、爱学,各种感官都参与学习活动,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拓宽,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中,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相似文献   

13.
邵贤虎 《中学数学研究》2010,(11):F0002-F0002,1-3
《双曲线标准方程》这节课的难点是由双曲线的定义推导双曲线的标准方程.面对生源状况不同的班级采用怎样的方法来突破这个难点,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很值得研究.最近,在南京市教研室的策划和组织下,进行了教研活动的新尝试.这就是先确定一个教学课题,通知来自不同区县的两名老师准备,在两个生源状况不同的班级开设“同课异构”研究课.笔者有幸开设了其中的一节研究课,参与了“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4.
《嘉应学院学报》2017,(1):82-86
"同课异构"是不同的教师因不同班级、学生而对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构思和教法。以实习为契机、以同课异构为手段、以教学监控能力的培养为目标,进行研究型教育实习"同课异构"的实践探索。设计了教育实习中"同课异构"实施的六个步骤,并选取本校小学教育专业的部分大四的师范生在小学教育实习中开展了"同课异构"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李瑞红 《课外阅读》2011,(2):181-182
本文以湘教版“必修Ⅱ”第三章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为例,同绕“如何更好地提高高三地理复习课课堂教学有效性”展开实践和探索,力争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构建知识网络,实现从建“模”到悟“模”,最后学会用“模”的学习能力飞跃,以此引导学生重组学习思维,提升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6.
“同课异构”是最近几年在我国中小学校本教研中比较流行的一种新形式。是提升学校教研水平,提高教师业务素养的一项新举措。思考“同课异构”的理论基础、客观依据、实践价值以及开展“同课异构”活动要处理好的关系,是保证“同课并构”活动质量,真正实现教师间教学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前提。  相似文献   

17.
小学数学毕业复习课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系统地整理小学所学过的知识和技能,使遗忘的内容得以重视,薄弱环节得以巩固,将知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形成知识网络和“板块”。如何使小学数学复习课能够有效地发挥高度概括、形成知识网络、加深学生记忆、发展学生思维的作用,克服时间短、内容多等因素,提高学生综合数学素质呢?笔者以为,上好小学数学复习课至少要做到如下“六要”。  相似文献   

18.
:以“同课异构”和“异课同构”为主题教研的开展,是现在很多学校都很重视的一个活动。为有效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效果,笔者结合自己实际教学情况,对“同课异构”以及“异课同构”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开展综合与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0.
何彩艳 《考试周刊》2014,(80):90-90
练习,不仅是数学教学,而且是其他各学科教学经常开展的一项实践活动,它是巩固知识、运用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手段,更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小学数学练习课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课型之一,约占总课时数的三分之一。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指导的训练活动,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基于此,练习课不容忽视。本文就小学数学练习课的设计策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