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田野调查,整理博爱方言的语音系统,可以看出博爱方言保留了入声韵和入声调;调查古入声字在博爱方言中的读音,可以看出近百分之七十的古入声字在博爱方音中还保留入声,保留入声的字中,古清声母、古次浊声母字占绝大多数。  相似文献   

2.
中古咸摄阳声韵—m韵尾演变到今方言,韵尾消变程度不一。本文从《汉语方音字汇》中选取由南至北的十个方言点来探讨咸摄阳声韵—m韵尾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3.
通过在凤台李冲乡魏郢村与新集镇郭郢村两地对古入声字今读音的实地考察,发现凤台方言不像一般的官话方言那样完全没有入声与入声韵,也不像一般的南方方言那样完整地保留了古代的入声与入声韵体系。凤台方言还存在入声与入声韵,但出现了分化,其中有一半转化为阴声韵,主要读舒声213调,少量的读24调或52调,一半仍为入声韵,读促声55调,有喉塞音韵尾。入声与入声韵的存在,也使得凤台方言的归属成了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济源方言是豫北晋语的代表性方言,语音特征是有入声。本文通过方言田野调查,归纳济源方言的语音系统,记录古入声字在济源方言中的读音,可以看出济源方言有入声韵和入声调,入声韵排列整齐;560个现在还在使用的中古入声字中,近60%在济源方音中还读入声,还读入声的字中,古清声母、古次浊声母字占多数;还读入声的字中,约有三分之一可以两读,两读现象说明济源方言入声处于发展演变之中。  相似文献   

5.
<正>黄河以北的豫北方言,属北方方言区的华北次方言,它的语音结构与普通话语音大体一致,但又有一定的差异.我们在方音辨正的教学过程中,根据豫北方音中突出的语音现象,归纳出豫北人学习普通话常遇的几个语音难点及纠正方法,力争在语音教学中有的放矢,也期望对热心学习普通话的同志有所帮助.一、平舌音与翘舌音普通话里有相应的平舌音z、c、s与翘舌音zh、ch、sh之分,而在豫北西部方音中,有下列两种读音情况:1、没有翘舌音zh、ch、sh.主要分布地区在安阳、鹤壁、汤阴、汲县、辉县、博爱、新乡、沁阳、延津等地,这些方言区语音中没有zh、ch、sh声母,把普通话中发zh、ch、sh声母的字全部归入了平舌音字中.例如:  相似文献   

6.
文章采用历史比较法和实地调查法,对晋城方言百年来入声韵的演变作了分析,可以看出晋城方言入声韵顺应着入声舒化这一汉语语音历史演变的总趋势.经过百年的演变,有一些入声字读为舒声或舒入两读.但是最终的舒化,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7.
辉县方言共有8个入声韵且都收喉塞音尾[?],调值短促,不分阴阳。辉县方言入声韵以[它]和[a]为主元音分为两组工整对应,古代入声韵尾弱化为喉塞音韵尾。辉县方言与晋语区的大部分方言一样,正处于晋语入声韵合并的中间阶段。辉县方言入声舒化比例较高,且舒化后多读为阴平,这是强势方言和调类归并规律综合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高本汉所记兰州声韵系统检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归纳了90年前高本汉所记兰州方言例字读音的声韵系统,指出了与今兰州方音的共同特征和明显差异,分析了造成这些差异的主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鄂州方言划为分属江淮官话区与赣语区两个方音系统,对各自的声韵调差别进行比较,进而又对两个次方言区的内次小区部语音差异进行简析。  相似文献   

10.
要览     
凤台方言古入声字今读探析 通过在凤台李冲乡魏郢村与新集镇郭郢村两地对古入声字今读音的实地考察,发现凤台方言不像一般的官话方言那样完全没有入声与入声韵,也不像一般的南方方言那样完整地保留了古代的入声与入声韵体系。  相似文献   

11.
《笔生花》韵脚字按照押韵情况分作14部:阳声韵包括东钟、庚青、真文、山咸、江阳5部;阴声韵衣齐、灰堆、支思、皆来、鱼模、歌戈、萧豪、家麻、尤侯9部.将此分部与北京话“十三辙”相比,发现邱心如所标榜的“国音”,仍掩盖不了其江淮方音特点.通过与《中原音韵》及今北京音比较,认为清末的淮安方言与今天有差异.  相似文献   

12.
湖南洪江古商城自古以来就是七省通衢之城,语言情况比较复杂。洪江古商城方言的声母不仅存在新老异读的现象,在清化等方面也有自身的特点;其韵母不论阴声韵、阳声韵还是入声韵既有部分湘语的特性,也有西南官话的特征。从洪江古商城方言的声韵调来看,洪江古商城汉语方言应归属为西南官话,但是同时也带有湘语的部分特征。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鄂州方言划分为分属江淮官话区与赣语区两个方音系统,对各自的声韵调差别进行比较,进而又对两个次方言区的内次小区部语音差异进行简析。  相似文献   

14.
陕西大荔方言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没有入声。古入声字今基本读阴平和阳平,只有少数读上声和去声,大荔方言没有入声韵,古入声字今全读音声韵,并且其发展有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今陕北延川话具有与唐五代西北方音共同的一些音韵特征。如鼻音声母读[mb、nd、Ng],全浊声母读作送气清音,梗摄、宕摄阳声韵字读作阴声韵,咯、秦、灰三韵读[ai、uai],麻韵开口三等字韵母为[a、ia],支微入鱼等。这些特点在陕北的吴堡、清涧、延长以及关中渭北的韩城、合阳、大荔等地也均有所反映。因此,这些地方的读音比西安等地的方言更加接近唐五代西北方音。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50个方言点的调查,发现在晋东南晋语中,绝大多数方言以两组入声韵为常,主要元音分别为高元音和低元音。在详细描写其读音类型的基础上,考察了入声韵今读韵母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7.
修武方言属于晋语获济小片,修武方言保留了入声韵和入声调;调查古入声字在修武方言中的读音,可以看出近三分之二的古入声字在修武方音中还保留入声,保留入声的字中,古清声母字占多数.  相似文献   

18.
太原盆地方言入声韵今读分三种类型:阳曲型有三组入声韵,包括一组低元音,一组中元音,一组高元音;太原型有两组入声韵,包括一组低元音,一组高元音;平遥型只有一组入声韵。三种类型中只有阳曲型还保留着中元音韵母,并且太原型古入声韵今读低元音的韵母一起正在经历着向高元音韵母的演变,平遥型入声韵已经完成了这项归并,今天都读为半低元音。  相似文献   

19.
《唐书释音》产生于北宋年间,其音注必然对宋代的实际语音现象有所体现,是研究历史语音的重要资料。通过文献考证和现代方言的比较,对《唐书释音》韵母系统的特殊音注进行详尽研究,得出其表现的语音接触大多反映宋代江西方音特征,并由此获得许多宋代江西方音的语音表现,如:蟹摄灰、哈混注;一、三等之间的混注;-n、-η、-m尾混注;部分跨摄入声韵混注;阴声韵与入声韵混注等。  相似文献   

20.
0引言古入声字是一种发音短促,以不除阻的塞音作韵尾的字。入声调、入声韵早在公元14世纪就已经消失了。但古入声字还存在,相当一部分还经常用到,只是在河南省大部分地区不再读入声了。研究古入声字的古今音对应规律和方言间的分合异同,既是汉语语音史、古汉语音韵和诗词格律的内容,也是学习普通话,纠正方音的需要。所以在语音学界,一向是重视这种研究的。河南属北方方言区,在语音的声调方面具有该区的一般特征:除少数地区(如豫北西部)外,大部分地区有阴、阳、上、去四个调类,没有人声类。但是,古入声字的现代读音尤其在声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