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近年来,地方电视媒体舆论监督发展很快,成绩不菲。但也面临舆论监督不够,质量不高的困境,存在某些权力放大的畸形发展趋势,这是由外部环境的局限和内部机制的不健全所致。要想突破发展瓶颈,需要政府转变观念,给媒体营造良好的舆论监督氛围。媒体内部则要完善舆论监督机制;突出特色,树立品牌;加强自身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公信力。只有内外兼修,媒体才能充分发挥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2.
从舆论监督与新闻舆论监督、舆论监督与批评报道、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舆论监督与监督舆论、权利监督与权力监督等多重关系来看,微博、博客等自媒体监督应该纳入舆论监督范畴;强调自下而上对权力的监督,这是舆论监督与一般性批评报道最关键的区别;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的统一,就是在确保正面题材宣传在质量和数量占主导性优势的前提下,凸显负面题材报道正面效应的框架内,给舆论监督更多的政策空间和内容空间;健康的舆论监督离不开正确的监督舆论,这是舆论监督与监督舆论的最佳耦合点;推进舆论监督与权力监督的合作,也是权力监督自身发展的需要,舆论监督应该顺势与权力监督合拍。  相似文献   

3.
通过调查发现,舆论监督的从业人员年轻化、有魄力、知识层次高、有活力,从事舆论监督工作密切了媒体与受众的关系,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社会稳定。舆论监督工作存在“三难”,从业者普遍产生了畏难情绪。搞好舆论监督,从业人员今后应树立大局意识,提高思想修养;角色定位准确,法律意识要强;讲究监督技巧,用事实说话,提高舆论监督水平。  相似文献   

4.
手机媒体便于舆情信息的公开与传播,一方面有利于凸显社会对政府舆论的监督,有利于缓解公众情绪,但另一方面,也对政府舆论的监督造成了挑战,如加速性质恶劣的谣言的传播,容易引发群众运动,增加国内政府危机。因此,在手机媒体日益发达并普及的情况下,需要加强对手机媒体形成的舆论监督与引导工作,规避手机媒体的消极影响,充分发挥手机媒体的积极作用;政府既要做好危机监测和预警,又要利用手机媒体作用收集群众意见,正确地引导、加强主网的媒介建设等。  相似文献   

5.
舆论监督的前提是要充分保障新闻自由;舆论监督的基础是健全新闻法制体系;舆论监督的标尺是要加强媒体自律;舆论监督的目的是要赋予受众话语权。考察中国新闻史,政治清明、新闻自由和舆论监督这三者的发展程度是成正比的。  相似文献   

6.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统借助报纸、电视、电台等媒介的传播方式,这种通过记者采访和报道的新型媒体舆论监督形式,将舆论监督发挥出新的作用。另外这类媒体的监督舆论也表现新的特点,鉴于这些特殊的性质,舆论监督无所不在,人人都可以是记者,从而提高了舆论监督的效力。基于此,主要从研究自媒体舆论监督的含义入手,进一步总结出自媒体监督的特点以及在其使用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后探索了如何更好地促进自媒体发展的措施,以期能够给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为了对企业违规碳排放网络舆论进行有效管理和监督,推动中国“双碳”目标的早日实现,基于前景理论,构建了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针对违规碳排放网络舆论监督三方演化博弈模型,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和Vensim软件进行数值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心理效应会对主体在违规碳排放事件发生后的行为策略选择产生较大影响;增大对企业瞒报造假行为的惩罚力度,有利于企业如实公布违规碳排放信息;增加公众参与舆论监督的感知收益与降低公众选择造谣歪曲事实的概率有利于促进公众参与舆论监督,而公众参与网络舆论监督又有利于促进政府积极回应社会的关注,促使企业如实公布违规碳排放信息。建议提升对公众参与舆论监督的激励,同时需重点关注谣言的管控,增大对企业瞒报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并且关注其心理效应。  相似文献   

8.
自媒体盛行,人人都是一个移动的"喇叭",以至于社会舆论越来越嘈杂和喧闹,自媒体内容来源广泛,其言论严重影响着社会舆论的稳定,因此急需对自媒体时代下的舆论进行监督,自媒体时代舆论监督处于分散、无序和界限模糊的状态;急需在法律法规、保持官方媒体公信力以及保持渠道畅通方面加强舆论监督和引导。  相似文献   

9.
所谓监督报道的"贴身紧逼",也就是敢于和被监督的问题和被监督者面对面"短兵相接",直面问题不回避,抓住问题要害跟踪报道,一追到底,直到水落石出问题解决。"贴身紧逼"式的监督报道有利于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作用的发挥和民生问题的解决,也是市级媒体突破监督难这一瓶颈的好办法。  相似文献   

10.
新闻舆论监督属于一种特殊监督形式,对于完善舆论监督机制和保障舆论监督正常有序进行产生重要影响。文章从如何正确发挥新闻舆论监督作用、把握广电媒体舆论监督特性以及着力提高晕轮监督和引导水平等方面进行论述解析,以期能够对破解舆论监督难题提供一点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