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1 毫秒
1.
一、感知草原景,初识爱美情在第一段的教学中,我首先提问:草原的景色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自学课文,顺利地找出了草原“一碧千里”这个特点。接着,我又提出一问:课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呢?有的同学从“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看到了草原的“一碧千里”;有的从草原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的句中体会到了草原的“碧”。有的从“翠色欲流”和“流入云际”这富有动感的两个“流”字中,也感觉到了草原“一碧千里”的独特  相似文献   

2.
《草原》这篇课文用很多笔墨描写了作者初次见到大草原的情况,以及作者的感受。文笔清丽,感情真挚,使我们领略到了内蒙古草原的美丽风光。课文第一段,作者在描写草原美丽风光时,安排了几处矛盾: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里翠色欲流”与“流入云际”、“惊叹”与“舒服”,“既愿久立四望”与“又想坐  相似文献   

3.
用词造句,是语言的训练。语言来自生活。没有生活,就难以用词造句。有些词语在指导造句时因为学生缺乏有关的生活,会出现困难。学生用《草原》一课中“一碧千里”这个词造句时,只知道课文中描绘的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除了仿造,写不出什么好句子来。于是,我作了这样的引导:“谁去过草原?”学生们都笑着摇摇头。我紧接着说:“老师同大家一样,也没有去过那一碧千里的  相似文献   

4.
一、感受自然美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使爱美天性从自在状态向自觉状态提升的教育 ,就是美育。人们说 ,美育像春风 ,无处不在 ,令万物充满生机。美育又像春雨 ,润物细无声 ,深刻影响着人的精神世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众多佳篇 ,以浅显的优美语言 ,多视角、多层次、全方位地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从南海《富饶的西沙群岛》到北国《美丽的小兴安岭》 ,从东南丘陵的《记金华双龙洞》到西北吐鲁番盘地的《葡萄沟》 ,从“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的《桂林山水》到“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蒙古《草原》 ,从天空绚丽多姿的《火烧云》到大海琳琅满目的…  相似文献   

5.
备课摘记     
“线条”与“中国画”小学语文第九册《草原》中,有“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象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一句。“线条”怎么象“中国画”呢?怎么与“翠色欲流”搭配呢?宜改成“那些小丘的线  相似文献   

6.
绿化绿荫碧绿草绿葱绿翠绿黛绿豆绿墨绿嫩绿青绿深绿浅绿绿茸茸绿莹莹绿油油一碧千里万古长青翠色欲流柳绿花红愁红惨绿橙黄橘绿砌红堆绿青山绿水绿肥红瘦1.蒲叶清浅水,杏花和暖风。地偏绿底绿,人老为谁红。(王安石《蒲叶》)2.绿叶迎春绿,寒枝历岁寒。愿持好词好句好句  相似文献   

7.
周阳  王建国 《辅导员》2014,(17):59-59
该玩的都玩了,该看的都看了,不知不觉,半天过去了,转眼间,就要到分别的时候了。 太阳缓缓落下,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依然生机勃勃。原本热闹的草原又恢复了早晨那样的寂静,天空依然和原来的一样清澈透明,只是颜色由湛蓝变为深蓝,仿佛一双深邃的大眼睛注视着我们。  相似文献   

8.
一、抓景物描写的矛盾——激喜爱之情文章的第一段中,比较集中地描写了“我”初入草原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其中有这样一段景物描写:“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外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读到这里,我首先引导学生思考:“翠色欲流”和“流入云际”各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9.
当我翻开《读者》时,《哭泣的草原》这几个大字吸引了我。于是,我好奇地一页一页仔细读了起来。《哭泣的草原》讲述了1981年之前,草原本没有山羊, 草原上到处是一片碧绿景象, 1981年,我国和某国合资建了一个羊绒集团,为了获得羊绒, 1985年,山羊开始成倍繁殖,山羊不但吃草,而且还要吃草根, 这给内蒙古大草原带来了噩梦:翠色欲流、一碧千里的大草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读写“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等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茫茫”、  相似文献   

11.
问:《草原》一课中有这么一句:“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其中后两个分句是否矛盾?“翠色”是静态事物,“流”是动词,“欲流”  相似文献   

12.
片断实录 生:老师,请问“翠色欲流”是什么意思? 师:“翠色欲流”就是碧绿的草色像在轻轻流动。 生:可是,颜色怎么会流动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请同学们  相似文献   

13.
一 “景”与“言”——美感的联通 1.走进文本。弄清“事实”。师:课文哪个部分写草原景色美呢?生:第1自然段。师:谁来用朗读把我们带人草原?(指名读第l自然段)师: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草原。生:我看到了空气清新、天空明朗的草原。生:我眼中的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相似文献   

14.
一、导语、录像引人第二课时教学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老舍爷爷访问了内蒙古大草原,那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风光是那样令人神往。(学生看录像:草原风光图) 点评:用录像的画面展示草原美丽的风光,引人入胜,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的同时,让学生感知草原的美景,营造审美化的课堂教学情景,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作好铺垫和衔接。 2.天涯碧草,美如画卷,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们心中。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围绕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去着重体会动态描写,感受蒙汉情深。 点评:用诗句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明…  相似文献   

15.
著名作家老舍的散文《草原》,文情并茂,美妙动人。但是有几处描写蕴藉含蓄,需要反复体味才能真正悟解。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老舍初到草原,心情非常激动,感受分外深刻,因为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碧千里”的草原,不禁油然生爱。然而既写它“一碧千里”,也就是十分(?)阔,又为什么说它“并不茫茫”,这岂不是自相矛盾的吗?我们以前接触过“茫茫”一词,比如《草地夜行》“茫茫的草海”,通常是以无边无际来解释的。我们说,释词也要兼顾特定的语言环境,这儿的“并不茫茫”是针对“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的草原特点而说的:草原一片碧绿,无边无际,放眼望  相似文献   

16.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草原(》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册)是情景交融的佳作,读来很有蕴藉含蓄、寻绎难尽之感。尤其是一些难句需要我们涵泳其中,反复体味,才能悟解真谛。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碧绿的草原,无边无际啊!然而,既写“一碧千里”,为什么又要转接“并不茫茫”?一般说来“,茫茫”有无边无际的意思,这里却不是取此解释,否则将与上面“一碧千里”的描写产生矛盾。原来作者初入草原,感受新鲜,心情激动,用上“并不茫茫”则与“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的草原特点紧相关联:草原一派碧绿,漫无边际,放眼…  相似文献   

17.
《草原》第一自然段有一个长句子:“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理解这个长句子的关键是理解“渲染”和“勾勒”这两个词。一般老师在教学时,都用文字来注释:“渲染和勾勒是中国画中的两种绘画枝法,渲染是用水墨或淡彩涂抹画面,画面的各部分之间界线不太分明;勾勒是用线条画出轮廓,各部分之间界线分明。”由于小学生缺乏国画的基表知识,对这样的解释似懂非懂,借助这样抽象的语言,学生头脑中无法浮现课文  相似文献   

18.
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这是小学语文教学走出高投入、低效益的困境,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科学之路。哈尔滨市继红小学王京老师上了一节示范课,现把这节课介绍给大家。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草原》一课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生:介绍了作者初次到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和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板书:景美人亲)师:这节课我们重点来学习“景美”这一部分。(出示草原挂图,看图想象草原是什么样的。)师:我们来读课文第1自然段,看看这段中哪句话向我们概括地介绍了草原景色的特点。(生读课文)生:“一碧千里,而并不…  相似文献   

19.
《草原》是人教版小学六年制五年级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叙述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草原》不仅描写了大草原“一碧千里”的美丽景色,还表现了浓郁的草原风情,表达了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歌  相似文献   

20.
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原则,除体现在篇的教学中,我认为还可以体现在词和句的教学中。现以《草原》(五年制第九册、六年制第十一册)中的一个长句为例谈句子整体教学的做法。例句:“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分析:作者抓住草原上小丘的特点,运用比喻,对比的方法,写得十分生动形象。但由于文字较长,句子结构复杂,学生理解句意较难。如果按“整体——部分——整体”教学,就可以化难为易。教法:先整体感知。师:请同学们齐读这个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