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陈平原先生那里,今天的中国大学不是一个既成的实体,里面还包含着诸多被压抑的可能性,以近百年的中国大学为话题,既是专业研究的延伸,有其学术发展的内在理路,也带有明显的现实关怀.其新著<历史、传说与精神--中国大学百年>(香港:三联书店,2009年)叩问了中国大学的来龙去脉,其实是关心现代中国从哪里来、往何处去这个大问题.在陈平原的大学研究中,文学始终占据着一个相当特殊的位置.这里所说的"文学",不是指一门专业技能,或在分科体系中日益边缘化的文学,而是作为趣味,更确切地说,是作为人的基本教养的"文学".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就是"教育".只有站在作为教养的"文学"的立场上,才可能给出大学一个总体性的前景,才可能打通百年中国大学的气脉.  相似文献   

2.
有人早就讲21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美国人上自学者、下至贩夫走卒,马上就加以否认,21世纪决不是美国人的世纪,那是日本人的世纪。而日本人马上就否认,21世纪不是日本人的世纪,而是你们其他国家的世纪,是法国人的世纪,是欧洲人的世纪,反正不是我们。只有我们中国人乐此不疲,这是我们的世纪。我不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心理状态。为什么中国人想让21世纪成为中国人的世纪呢?这是我们文化中虚妄的一面。我愿意很肯定地说,21世纪甚至于22世纪也不  相似文献   

3.
《师道》2010,(3)
家庭背景越好,越容易找到好工作,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经验。对社会来说,是进步还是倒退?是该警惕还是无赌?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见《羊城晚报》,作者:朱四倍)  相似文献   

4.
为什么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该出国留学?因为预见在未来一百年当中,全球范围内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仍然会是西方思想。我们的孩子接触到了优秀中国文化之后,同时具有一点点西方思想,两种文化互相碰撞,这对孩子的价值观是有巨大好处的。而人生其实就是个价值观的问题。作为一个教育从业者,在从事教育事业10年时间,我深深地体会到,中国大学跟外国大学的差距还是很大  相似文献   

5.
摆在我案头的这部《大学问题》书稿,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我惊讶于作者对今日中国大学所存在问题了解之细、洞察之深,我也惊讶于作者充分占有如此丰富的第一手材料,我更惊讶于作者在如此年轻之年龄、以如此无畏之气概、用如此流畅之文笔向我们全面展示了中国大学所存在的种种病症!相比于笔者过去曾经读过有些亦参与写作的中国大学教育批评论著,如杨东平教授主编的《教育:我们有话要说》与《大学之道》,这部《大学问题》书稿不是论文集,不是众多作者的拼盘,而是一个人的独著。因此,它就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自然,它是作者熊丙奇多年汗水的结…  相似文献   

6.
通识与识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识课程,通识教育,正式出现约两百年了。但是,在中国的大学实际落户还只有20年左右。中国大学已有百年历史,通识教育却只有20年历史。这个落差表明,通识教育在中国真正扎根还不是很简单的事。这里,我想对通识教育是怎么回事来说几句。我觉得,通识教育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为通识,一为识通。现分别予以说明。所谓通识,  相似文献   

7.
谢泳 《教师博览》2011,(11):56-56
教授治校的话题,近年常被人提起,但其中也有一些误解。如果从表面观察,教授治校,好像就是有教授职称的人在管理大学,如果教授治校是指这样的情况,那中国现在的大学早就是教授治校了——现在中国大学里的负责人,哪一个不是教授?哪一个不是博导?还有一种说法是过去  相似文献   

8.
莫莉 《现代语文》2007,1(9):96-97
生命是一个悖论性的存在,但不论生命是有限的、无限的,是理论的还是现实的,都不能否认这样一个事实:生命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超越了抽象的现实存在。这就需要我们从哲学的高度来审视生命,但又不脱离生命存在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9.
试论现代大学的经营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总体上看,大学并非产业,西方国家近代高等教育几百年的发展历史表明了同样的观点。但是,否认大学作为教育机构的产业性并非否认其管理的经营性。也就是说,虽然大学并非产业,但是产业管理中的某些原则和措施,我们在管理大学时还是可以借鉴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说经营大学,而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办大学。缺乏经营理念,是目前我国大学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一、现代大学的经营观既然我们可以经营大学,那么就应该具有一种正确的现代大学的经营观。这种经营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大学是一种非赢利性机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中,几乎所…  相似文献   

10.
作者曾问我,从《作文有原理》的成果看,现行的作文体系是一个非常不完善的体系,这是不是有些太出人意料?我说,这没什么奇怪的,现代汉语的历史还不是百年,过去我们学语文是主谓宾等语法,中国汉语的语法可说是近代从西方引进的,即便是鲁迅先生那个时代,现代文还是半文不白。作为一个不到百年的人文学科,理论很不完善是可以理解的,没什么奇怪的。我觉得奇怪的例是,对于这么一个很不完善的学科,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把它当成金科玉律,不敢越雷池半步!  相似文献   

11.
米琪热线     
《同学》2006,(9)
我该承欢膝下,还是远走他乡?米琪:我马上就要升高三,这个暑假,为将来念大学是要留南京,还是去外地,与爸妈闹得很不愉快。我一心想在2007年远走高飞,倒不是爸妈虐待我,而是怕了他们的无微不至,怕了  相似文献   

12.
对于社会资源匮乏的大学毕业生而言,他们到底应该如何使用宝贵的、稀有的人脉资源,如何应对同学、师兄姐的同业竞争呢?是开放分享,还是谨慎持有呢?这个拿捏的分寸,让不少同学迟疑了。"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而是在于你认识谁。"——这是来自好莱坞的名言,其意思不是叫人不要培养专业知识,而是强调"人脉,是一个人通往财富、成功的门票"。人脉资源虽然需要日积月累,但绝不是一种快速消费品,不是用多了就没了,反而越分享可能收益更大。对于社会资源匮乏的大学毕业生而言,他们到底应该如何使用宝贵的、稀有的人脉资源,如何应对同学、师兄姐的同业竞争呢?是开放分享,还是谨慎持有呢?这个拿捏的分寸,让不少同学迟疑了。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从领导到教师,从学校到社会都在议论,我国大、中学校毕业生英语水平提高太慢,远远不能适应引进技术、搞活经济以及选送出国留学生的需要。做为一个英语教师,我更有一种责无旁贷的焦急感。 原因是什么呢?是我们的教师不努力?是我们的学生不刻苦?不是的。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多年来一直采用教知识的方法来教语言。但事实上语言毕竟不完全是知识,而是  相似文献   

14.
论“王者”     
中国的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历经无数个朝代,拥有过数不清的皇帝。有的皇帝一世英明,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有的皇帝一生碌碌无为,坐吃祖宗的余粮;更有甚者卖国求荣,把祖宗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毁于一旦!但凡是帝王,无论他是所谓的明君还是所谓的昏君,他们要承受的压力都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了的。当然,我并不懂得治国之道,我仅知道,要想做好一个皇帝,首先要做好一个人。那么,刘彻是怎样做人的呢?翻一翻史页,我们会发现中国历史上诞生过很多“儿童”皇帝,刚开始,掌管国家的大权并不在这些小皇帝之手,而是在太后或威望高的大臣手上。从登基到真…  相似文献   

15.
妈妈真笨     
"郑文老师,我有道题不会,请求帮助。""这道题我还是不明白,你能变个方法给我讲清楚吗?"说这话的不是我的同学,也不是我的同龄小朋友,而是我的具有大学学历的妈妈。也不知妈妈不时从哪里弄  相似文献   

16.
对于小学管理,是越细越好,还是越粗越好?作为企业的一种管理形式,精细化管理是否适合于教育领域?我校开展了这方面的实践探索。管理的效果如何?我们不妨聚焦三组镜头:【镜头一】校园因精细化而和谐我们在学校管理方面,制订了大的总体目标和精细的分项目标,使学校具备较好的硬件设施,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从细节入手,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大学自清末以来的百年发展进程中,先后经历了模仿日、德、美、法和苏联大学模式的转换过程。中国大学百年现代化进程虽以西方模式为显性主导,但却是基于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隐性运作的,模式频繁转换的背后恰恰隐含了中国传统文化通过选择怎样一种大学模式来整合西方学术文化的问题。这一结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当代中国大学文化软实力的打造需要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是中国大学发展相对稳定的一个时期,这为中国大学的迅速崛起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民国大学的发展,并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诸多因素发生化学效应所促成。在学习大学模式这一方面,曾有过学德与学美之争,最后中国大学舍德国模式而取美国模式。在当今我们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学习民国大学的成功经验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9.
最近十年,大众化是中国大学发展的最显著特点。中国现代大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注定了其在过去一直游离于社会的边缘。今天,大学向社会中心的迈进为其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但同时也充满了陷阱。我们不希望大学的“中心化”以牺牲有着近千年传统的大学精神为代价,这就要求中国大学拥有更多的“自律”意识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  相似文献   

20.
北大与清华赛艇赛事夭折,根本原因在于赛事被演变成了一种功利,不再是文化体育本身,已经不是教育的一部分了.只有文化,才是长久的;唯有功利便是短暂的.学校里的体育,是文化教育的一部分,是Physical culture,而不是Sports,不应当是被分裂的两种体育.教育本是为着人的,体育应回归体育自身,使体育更像体育,人更像人.国外大学"很多好的东西不容易移植到中国来" ,是有土壤的问题.只是学创不了一流,根本还在于创造.独创的三个必要条件中,中国大学不缺天分和勤奋,唯独缺少自由.而自由,不是靠学的.中国大学自己要像自己,才可能独创,才可能在学别人的时候也还是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