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初中毕业前两个月,一次团队活动由我来主持。活动中我突发奇想让同学们每个人写两位自己喜欢的同学,不论男生还是女生,还要写出喜欢的原因。没别的意思,只是让同学们知道自己的优点,开开心。  相似文献   

2.
上初中了,走进学校大门,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我变了,我能感受到自己的变化:手里捧着的书不再是从前最爱读的《世界五千年》和《简·爱》,取而代之的是杰克·伦敦的《人性的呼唤》;眼泪不再是自己的专利.让它流淌在心间,再不轻易顺着脸颊滑落;考试不再是自己的惟一,我改变了看待分数的态度……一个个变化让自己惊奇,一个个问题在脑中累积,我疑惑了,这究竟是好还是坏?难道是我迷失了自己?我否定了它们。不去考虑客观的因素,我知道自己正在一步步地寻找自己,寻找那个真实的自我。 “测验试卷发下来啦!”我双手接过…  相似文献   

3.
最近,我上了“圆的认识”一课,课前一商在思考怎样把“针尖确定圆的位置”这一知识点让学生自己感悟出来,但一直没有想到好的操作方法。最后,我只好设计了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画的两个圆进行比较,然后得出结论。可是,我心里一直为没有设计出理想的情境而遗憾。上完课,当我再回顾这个环节时,我忽然意识到自己与精彩失之交臂的原因了。  相似文献   

4.
音乐的抚慰     
九梅 《教育文汇》2004,(2):50-51
早晨,我喜欢听有强烈动感的音乐,因为想让自己从懒散的睡意中清醒过来,想让自己的每个细胞都盈满一种活力。下雨的时候,我喜欢听一些古典的轻柔的音乐,喜欢在雨的淅沥中放飞自己的心情,一去穿越远古的宁静。  相似文献   

5.
何群 《贵州教育》2010,(17):42-43
在我的从教生涯中,每每想起那一句“老师,我没有优点”,我都会忍不住哽咽,有种想哭的感觉。在上三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第一课时,有一个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学会自信,帮助学生找到自信的资本。”为了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我特定设计了一个分为两步的教学环节:1.让学生自己找一至两个优点;2.让孩子们围成一个大圈,让一个孩子坐在中间,其余学生一起来找她的优点。按照我的预想,还没等到第二步,  相似文献   

6.
秦音 《文学教育(上)》2009,(23):154-154
回想过去的一年,在和同事、和学生的相处中,发生了许多让人难忘的事情,让我增长了不少的见识,也从中吸取了很多的经验,在院领导和支持下,比较圆满地完成了自己所承担的各项工作任务,不论是政治思想觉悟还是业务工作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为自己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把自己去年一年的工作主要从政治思想、业务工作和能力两个方面来总结。  相似文献   

7.
岳小伟 《教师》2008,(4):101-101
古诗文教学中存在两种常见的倾向:一是老师讲得过多过细,从作者简介到文章背景,从中心思想到段落大意,从词类活用到句子翻译,无一不讲,而学生听则听矣,甚至还自我感觉良好,但未必认真读过一遍课文。二是老师上课既不讲析又不点拨,让学生自己读,深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结果,有的学生无所适从无所事事,有的学生死记硬背生吞活剥。我认为这两种倾向均走了极端路线。在十几年的古诗文教学中,我始终坚信:古诗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自己动起来,其次才是老师的帮助和点拨。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总结了“古诗文四步阅读教学法”。其步骤如下:  相似文献   

8.
从事教学工作多年来,一直都喜欢阅读教育期刊。一本期刊,一杯清茶,让烦躁的心慢慢沉淀,让自己在烦琐的教学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和启迪。然而,在我阅读的大量教育教学类的报刊中,我最钟爱的却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自己的期刊——《小学数学教育》。  相似文献   

9.
你不爱我,我一向以为,你是不爱我的。 我一岁,刚学走,跌倒了,你不曾扶过我。你说,让她自己爬起来。 两岁,我去拿桌子上的东西,够不到,让你帮我,你只递给我一个脸盆,然后我踩到上面。够到了。  相似文献   

10.
我工作的学校是京城比较有名的寄宿制学校。新学期开始要在四年级开设一门新的学科——社会。如何让学生了解社会这门学科呢?如何让孩子从自己的角度去观察了解社会呢?如何让他们喜爱上我的课呢?我真是绞尽脑汁。每个孩子都有家,都有父母,何不先从了解自己的父母、家庭入手呢!对,第一节课就从介绍我的家庭开始。我改变了学生原有的座位方式,全班围成一个大圆圈围坐在一起,先让学生相互介绍自己的家庭,再在全班击鼓传花。花传到谁手中谁就有发言权。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我又把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让他们相互介绍自己的…  相似文献   

11.
数星星     
总喜欢坐在窗前,看那迷人的星星。“一颗、两颗、三颗……”如不想睡的眼睛,眨在没有边际的夜空。曾经,无数个夜里,坐在窗前,望着自己的天空;心里,一颗一颗地数着满天星斗,想已慢慢褪掉颜色的往事。“天上星,亮晶晶,那是一双双,一双双眼睛。眨呀眨,看呀看,那是童年小伙伴呀。”一颗颗笑着的星星,在向我诉说着流走多年的故事,让我静静地回味着自己的童年,想起儿时可爱的伙伴。也许,也许只有这明亮的星斗,才能让我忆起那口藏在沙漠中的水井,让我感到自己也很透明。喜欢星星,只因为它的洒脱和灵性,还有,星光后面的那片不…  相似文献   

12.
王萍 《山东教育》2008,(7):21-22
很久以来,潜意识中一直认为名师距离我们很遥远,他们具有我们所不具备的从教天分,所以那种根植于心灵深处的一种叫惰性的东西使我们每天忙碌于琐碎中,很多的时候任由自己的思想空间满足于现状,如一潭死水,了无生气。今年春天,我参加了全国春季新课程远程研修,五湖四海共谱感动春天的乐章,天南地北一起享受着我们求知的快乐。于是在这场润物无声的春雨中,我让自己忙碌的脚步得以停歇,我让自己茫然的思索寻找到力量的牵引,更让自己的浮躁的心境在书香中慢慢消融。  相似文献   

13.
上初中了,走进学校大门,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我变了,我能感受到自己的变化:手里捧的书不再是从前最爱读的《上下五千年》和《简·爱》,取而代之的是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眼泪不再是自己的专利,让它流淌在心间,再不轻易顺着脸平面滑落;考试不再是自己的惟一,我改变了看待分数的态度……一个个变化让自己惊奇,一个个问题在脑中累积,我疑惑了,这究竟是好还是坏?难道是我迷失了自己?我否定了它们。不去考虑客观的因素,我知道自己在一步步地寻找自己,寻找那个真实的我。“测验试卷发下来啦!”我双手接过试卷,平静得连自己都有点儿吃…  相似文献   

14.
李帆 《山东教育》2008,(11):57-57
眼工作已有数年,这些日子太过喧嚣,骨子里那种生命的忧患意识常常让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一种无可奈何的沉重。生活,渐渐成为了一种来来回回匆忙的奔走,一座座大厦构成的水泥森林分明不能让心灵的小鸟有栖息的地方,日子在单调的重复中发霉了。很多时候,我几乎会忘记自己的存在,我试图在寂静中找回自己,曾经的激情都淡化了,一切的爱好都放弃了。  相似文献   

15.
一我在很多场合听到过掌声,通常都是很多人为某一个人鼓掌,很少有人自己为自己鼓掌。我是一名教师,我听得最多的是来自课堂上的掌声。每逢上到精彩处,老师总会让全班同学为某一个同学的出色表现鼓掌。我从来没有看到过哪一个老师让学生自己为自己鼓掌。我亦没有。一天,我们全班同学开展了一次野炊活动,活动非常成功。在结束活动之前,我让同学们为自己的成功鼓掌,他们先是一愣,继而掌声响起来,怯怯的,全然没有为别人鼓掌时那样掌声雷动。刹那间,我有一种心痛的感觉,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学生只习惯于为别人鼓掌或期待着别人的…  相似文献   

16.
教育书刊中许多关于教育改变学生命运的动人故事,使人深感教师的神奇和伟大。我仰慕他们,在自己工作实践中效学仿照。但近来发生在我身边的两个校园故事,却让我思考颇多,甚至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相似文献   

17.
不忍歌唱     
不忍歌唱●马兴国我喜欢写歌词,喜欢让自己的情感如瀑布倾泻,为大自然增添一番气势;喜欢让自己的思绪如小溪淙淙,为月夜送去一份温馨。也许因为我曾畅饮过多摩川的净水,亲吻过富士山白雪的缘故,我写的歌词都是讴歌中日两国人民友好的。比如,在儿童歌曲《中日友好传...  相似文献   

18.
<正>在一次与一位毕业多年的学生聊天时,他谈到了当时的语文课。因为我在那个时候跨年级任教两个班,教学任务重,有时来不及备课,我就让他们自己备课,自己上课,由学习小组做好分工,备课内容自己安排,有时是一周的课都交给他们,有时是一天的课。恰巧,有一次校长推门听课,这让我有点措手不及。因为我没有备课,全是学生自己准备的。我非常紧张,学生却镇定自若,他们做起了“老师”该干的事情。一节课下来,我只说了个开场白,最后总结了一下。  相似文献   

19.
一位青年教师问我,如何让自己尽快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我几乎不加思考地告诉他:让思考和实践同行,在教科研中提升教育智慧。这也是我听了魏书生、李镇西等名家报告后的感想。  相似文献   

20.
我在不同的两个班上了《观察鱼》(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这一课,教材中要求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来观察鱼,然后在观察的基础上自己画一条鱼。在教学中,是让学生先观察鱼的特征再来画鱼,还是先让学生画一条鱼再来观察鱼的特征,我在两个班采用了不同的教学尝试。教学一先观察鱼,再画一条鱼。根据教材的编排,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分小组观察饲养在水槽中的鲫鱼,学生很感兴趣,观察的也非常认真仔细,有直接用肉眼看的,有借助放大镜看的,有用手抓起来边摸边看的,甚至有几个同学还不厌其烦地数着鱼身上的鳞片,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将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