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洁是新时期文坛女性文学的首创者之一,她的小说给人最强烈的感受,是作家以急切而激愤的声音,为女性人格的独立发出呼喊。在她的小说中,既有对今日女性爱情观的表述,又有对未来婚姻的畅想;既有对至今仍阻碍妇女解放的社会因素的犀利批判,又有对妇女本身品格气质的厚望。而张洁笔下的女性形象,或是主动追求自我价值的女性,或是通过对男性的依附屈从而达到虚假自我的女性。这些形象都鲜明地体现了张洁要求人格独立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2.
论张洁早期小说中的女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洁是一个女性意识很强的女作家,从新时期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开始,到《方舟》、《祖母绿》,她写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爱情、婚姻、事业,写出了女性的觉醒、挣扎、反抗,她在为女性寻求一条自我解放的道路。本文从女性与爱情,女性与婚姻,女性与事业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女性观。  相似文献   

3.
张洁是中国女性文学的开创者和执着耕耘者.她的作品透漏着一种女人的情调:优雅、高调之中弥漫着淡淡的感伤情绪.当然,张洁小说中的女性意识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少女的羞涩纯情到少妇的成熟辛辣,再到步入中年后的稳重与深刻见解.在作品中,张洁使女性在某种意义上达到了真正的回归.同时她的作品中反映了中国女性的生存和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4.
论张洁早期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洁在她早期的小说创作中,高举“女性意识”的大旗,在《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祖母绿)、《七巧板》等一系列小说中,执著于对女性问题的思考和探索。通过对真正爱情的深情呼唤,对独立女性的礼赞和同情,对庸俗女性和低俗男人的嘲讽,向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发起了冲击,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5.
丁玲在1920年代到1930年代小说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具有延续性,但同时亦有变化.在丁玲的早期作品中,梦珂、莎菲等新式女性形象的塑造明显带有作者丁玲的个人影子.而随着岁月的流逝,丁玲对新式女性的看法也出现了变化,在小说《母亲》中,曼贞的出现,为读者重新认识与理解新时代知识女性的独特个性与精神面貌提供了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6.
恩格斯曾经说过:“在任何社会中,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因而在历代文学作品中,妇女形象的塑造也就成了考察该时代社会生活状况的一个窗口。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妇女问题也是作家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题材.女作家丁玲(1904—1986)尤其如此。她毕其一生心血关怀着中国妇女的解放,并把女性形象的刻画作为自己创作的重要内容.她笔下的女性形象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时代风貌,使读者在特定的审美领域,看到了几代中国妇女为求解放而奋斗的人生征途和心灵历程,这是丁玲对中国现代新文学独特而伟大的贡献之一.  相似文献   

7.
论丁玲笔下女性形象的独立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玲对女性命运的思考,重点放在其对自由意志的执着追求上。她通过小说中的众多女性形象,维护和张扬了女性的独立人格。这既是丁玲自身独立人格的体现,也是丁玲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形象解读。对于中国女性独立人格、自由精神的获得与高扬,以及人性的解放、提升与完善,都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奥地利的茨威格与中国的丁玲在文坛上有幸同生却无缘神交,最终成为擦肩而过的知己,实为文学史上一桩憾事。而得以欣慰的是,把名篇佳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莎菲女士的日记》(以下简称为《陌生女人》、《莎菲女士》)进行比较,却仍可感受到他俩情感交流、声气互通的默契与热烈。无论是从创作的社会意识来考察,从对女性意识的剖析来鉴赏,还是从精神内海这一视角来探照,我们都可看到,他们塑造的两位女性形象有着惊人相似的文学价值,并各自散发出东西方女性所特具的芳香。  相似文献   

9.
丁玲是一位擅长描写和塑造女性形象的作家,丁玲以她独到的女性视角和女性笔触,在其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塑造了众多活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女性形象,如塑造的梦珂、莎菲、陆萍、贞贞、陈老太婆、杜晚香等众多女性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对于女性意识的全力发掘,形成了丁玲小说最有价值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我在霞村的时候》是丁玲一九四○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她在这篇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曾经被侮辱、被损害却始终对生活怀有信心的女性——贞贞的形象。五十年代,在对丁玲所谓的“再批判”中,这篇小说被加上了仇恨解放区,宣传向日本帝国主义投降的思想等罪名。在批判具体作品时,批判者们又无一例外地把矛头首先指向了贞贞这个形象,指责贞贞是一个丧失了民族气节,背叛了祖国和人民的“寡廉鲜耻”的女人,是一个恋爱至上主义者和极端个人主义者。认为贞贞的思想和精神状态,是一个恋爱至上主义者和极端个人主义者的变态心理的表现;她的感情不是一个普通中国妇女的感情,而是完全丧失了任何羞耻心  相似文献   

11.
陈娟 《柳州师专学报》2011,26(2):37-40,67
丁玲小说中所塑造的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是其小说创作历程发展的反映。从"莎菲女士"时期、"左联"时期、延安时期、"土改"时期四个不同时期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阐述,可以深刻了解丁玲小说塑造的一批具有真正女性内涵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2.
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其作品尤以女性小说最具特色。在丁玲的早期创作中,她对女性群体在特殊时代中的悲剧意识有着深刻的认识,以悲剧视角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的女性形象,展现了特定时代中女性主人公悲剧性的命运。  相似文献   

13.
在张洁的小说中,塑造了许许多多的知识女性,她们大都缺少美丽的外表,婀娜的身姿,但又执着于自己的理想,希望爱情婚姻幸福美满,在工作上能有所作为。然而她们的命运大都是不幸的,在人生的道路上遭遇坎坷,饱尝人生的酸甜苦辣。她们渴望自尊、自由与自强,但面对着强大的恶势力,又是那么不堪一击,在痛苦与不幸之中挣扎。主要以张洁小说中的知识女性为研究对象,以《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祖母绿》和《无字》等作品为例,力求把握她笔下的知识女性的不幸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4.
在张洁的小说创作中,妇女形象占有重要位置,尤其是中年知识妇女形象的地位更为突出。如钟羽、梁倩、曾令儿等等,她们身上无不闪烁着理想的光采,给人以奋发进取的力量。她的中篇小说《七巧板》却塑造了两个与此截然不同的中年知识女性形象。一个是自轻自贱,逆来顺受,连血液骨髓都渗透着奴性的“精神病患者”金乃文,一个  相似文献   

15.
丁玲女性小说表达了现代女性在精神退场、欲望泛化的都市男性中心社会里对理想爱情福州追求的幻灭。其小说充满精神和肉体的双重觉醒,双重痛苦-希望的同时在失望,进攻的同时在退守,建构的同时在解构。对于40年代海派女性小说影响深远:施济美、张爱玲、苏青等无不从她那里吸取过艺术的营养-思想资源和艺术资源。  相似文献   

16.
<正> 到了三十年代,丁玲的创作有了明显转变。开初,她的小说也曾“陷入恋爱与革命冲突的光赤式的阱里去了”。但不久则超越了这一台阶,呈现出崭新面貌。作为转变的起步,即是她从一九三○年起连续发表的《韦护》、《一九三○年春上海》(一) (二)。如果说,最早的《梦珂》、《莎菲女士日记》、《在暑假中》等是丁玲在一条坎坷小道上,为“五四”高潮后一群知识女性的内心苦闷奔走呼号,那么,一九三○年先后发表的《韦护》,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研究华顿的三部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长篇小说《欢乐之家》、《夏》和《纯真年代》,从女性人格的角度对这三部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华顿小说中的女性尽管受到来自各种生存环境的影响和压迫,但是她们在不断地突破社会习俗的束缚,最终得以自由她实现自我。华顿笔下的女主人公是不断发展的,这其中也寄托了华顿对理想的社会秩序和理想新女性的探求。  相似文献   

18.
劳伦斯一生以描写女性人物见长,他笔下的女性形象一直是国内外评论界关注的焦点.《恋爱中的女人》被公认为劳伦斯最有成就的小说.对于其中几位典型女性,传统的文学批评都是站在二元对立的立场上以女权主义视角抨击父权社会对女性的压制.但笔者认为作品的内涵已经远远超越了这一主题,小说已经触及到人类社会权力网的运作以及女性在网中的存在状态.本文旨在运用福柯的权力理论重新解读《恋爱中的女人》,更好地理解父权社会的规训权力对小说女性的压制,同时还可以看到在权力网中被压抑的女性如何作出回应和行使反抗权力.正如《恋爱中的女人》的赫麦妮,她就是典型的反抗规训权力的新女性,她不再是服从规训,委身于男权社会权力的女性;相反,她竭尽所能去冲破以往的权力网对女性知识、性别、行为的压抑.尽管她的生活孤独寂寞,但这样一位不屈不挠为女性权力奋斗的先驱女性形象是值得赞颂的.  相似文献   

19.
邓媛媛 《考试周刊》2009,(13):17-18
张爱玲对女性的书写是独特的,通过对她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女性作为一种“第二性”的存在的真实生存状态。在一个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中,女性的存在固然有值得同情与怜悯之处,而张爱玲却用一双犀利的眼看到她们身上所存在的源自女性自身的内在悲剧。张爱玲清醒地看到女人在这个社会中的地位,写出了女人的焦灼与无奈,扭曲与沉沦。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女性的贞操和贞洁,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女性一旦失去贞操便被视为品行不端的异类。当代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和现代毕淑敏《女人之约》这两篇小说共同关注了女性在社会现实与历史传统语境中的尴尬困境,对女性身体与精神尊严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然而,关于女性尊严的追寻之路仍然"道阻且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