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锺书先生在英国牛津大学期间完成的学位论文《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学界一直很少有人论及。该论文重点探讨了17至18世纪英国的各式文献中对于“中国”的特定解读与想像性塑造,以此清晰地描画出了“中国形象”在17、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演进”历程。此项研究不仅深刻地揭示出了这个时期英国的“中国热”背后所隐含的意识形态意味,而且也开创了中国学者在“异国形象”研究范畴的先河,其在钱锺书先生的学术历程中有着极为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皮埃尔·布迪厄的文化生产场理论视角,通过知识现象还原法,聚焦钱锺书牛津英文笔记呈现的现代风中的伦敦文学景观——英国现代主义文学景观;英国现代诙谐讽刺文学景观;现代英国文学研究和评论景观。论证钱锺书牛津英文笔记隐含的深层英国文学认知图示化结构。揭示钱锺书独特的文学观——扎根文学实践主体生命境遇、文学实践群体交往网络、文学生产和消费流程、文学风格和审美品味、文学评论和阐释的动态、多维文学观。  相似文献   

3.
“中国题材”在17世纪进入英国文学,自此成为英国作家言说不尽的文学资源,毛姆即是其中一例。毛姆于1919—1920年来到中国,随后写了游记《在中国屏风上》,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意象画。本文试图解读毛姆的这幅中国屏风画,透过他勾勒的形象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意蕴以及毛姆复杂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4.
自14世纪以降英国文学作品中就交替出现意识形态模式和乌托邦模式的中国形象,聚焦意识形态模式的中国形象,力图解读其形成的原因及对现实的意义,在英国文学中出现的意识形态式的中国的异域形象,不是对真实“他者”的客观反映,而是带上了强烈主观色彩的凝视者的“幻想”。  相似文献   

5.
在英国文学发展史中,出现了许多中国题材的游记;这些游记作品对英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为当代形象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本资源。巴罗对中国的新的印象反映了19世纪初英国的崛起,并为基督新教传入中国铺平了道路;另一方面,它表明了英国人的精神和心理构成状况,以及他们集体的偏见,并加速了中国神话在英国甚至整个欧洲的消失。  相似文献   

6.
由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各自文学作品中均会出现异国情调的因素,笔者列举了17~18世纪、19世纪以及20世纪三个阶段的英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因素,并分析其形成原因以及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英国文学中,从笛福到罗默,由于中英两国关系的不断变化和一系列文本参照的结果,"黄祸"形象愈演愈烈。本文结合萨义德东方主义理论来探讨18—20世纪初英国文学中的"黄祸"形象,指出这种"黄祸"形象是英帝国主义对中国东方主义观照的产物,英帝国主义除了在军事上对殖民地进行独裁统治以外,还通过这种文化上的渗透和传播控制着像中国这样的殖民地。  相似文献   

8.
张圆 《考试周刊》2009,(2):39-41
英美文学中存在着一个影响广泛、持续发展的哥特传统。英国哥特小说最早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作为一个流派真正产生影响并形成高潮是在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初。哥特小说对英国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简要阐释了哥特小说形成于英国的原因和背景,论述了其历经19世纪和20世纪的发展在现当代的再度繁荣。  相似文献   

9.
夏洛蒂·勃朗特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女作家,其长篇小说《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本文通过对《简·爱》中女主人公在“Thornfield”(中译文:桑菲尔德)这段经历的分析,试图解读出夏洛蒂为罗彻斯特先生的庄园取名为"Thornfield"的真正意图,挖掘出此地名的深刻内涵,以使读者更好理解作品。  相似文献   

10.
英国文学是整个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英诗又是英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英国文学》(“English Literature”)一书的作者约翰·柏泽斯·威尔逊(John Burgess Wilson)认为诗是英国文学中“最富于文学性”(the“most literary”)的。詹姆士·里甫斯(James Reeves,《诗教学》[“Teaching Poetry”]一书的作者)甚至把英诗提高到“英国一切艺术中最明显的至高地位” (“the most unequivocal supremacy Of all arts in England”)。既然英诗在英国文学中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因此我们在研究英国文学时,加强对英诗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借助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统计分析了1956年至2011年这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英国文学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总结了我国有关英国文学研究的现状,对国内英国文学研究论文的年代分布、作者分布、主题分布等进行了定量分析,以期为我国英国文学研究者们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12.
17世纪早期,英国文学艺术风格明显地表现出背离伊丽莎白时期的重文采、重语言的美学风格,转而重描述简洁、语言朴实、言筒意赅的作品。促成英国文风转向的文化动因主要有五个因素。一是质朴而通俗的英国民众语言的影响;二是清教文化的影响;三是机智短诗的影响;四是塞内加文风的影响;五是莎士比亚、培根等一批时代巨人的影响。在这种种不同文化因素的影响下,17世纪早期的英国文风呈现出与伊丽莎白时期文风截然不同的风格,对英国文学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宗教改革对15-17世纪的英国文学创作具有重要影响。文章选取兰格伦的《耕者皮尔斯》、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莫尔的《乌托邦》和斯宾塞的《仙后》等四位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为研究对象,分析宗教改革与英国文学发展两者之间的关联,揭示英国当时的作家通过宣扬人文主义,有力打击了罗马教廷在英国乃至欧洲各国的影响力,同时展现出不列颠民族的觉醒意识和斗争勇气。  相似文献   

14.
图①《神圣中国》反映的是17世纪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图中的中国人圣洁、聪慧,和当时欧洲人心目中基督教教士可恶、愚蠢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当时的西方人对东方文明充满崇拜.如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说,“东方是一切学术的摇篮,西方的一切都是由此而来的”,所以应尊称中国为“先生”。  相似文献   

15.
1840年,鸦片战争的枪炮声使清政府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中国这个曾经创造无数文明与辉煌的国度在世界上落伍了。回顾中国160多年的历程,她的国际地位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被动到主动、从落后到提高、从次要到主要”的过程。18世纪60年代,以英国为首的主要  相似文献   

16.
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晚期,英国农业伴随着工业革命也经历了一场吐故纳新的变革历程,此即英国历史上的“农业革命”。关于“农业革命”在英国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以及经过“革命”的英国农业在为本国居民提供生活必需品的能力方面,西方学术界存在某些夸大其辞的观点。通过对英国人口增长与农业发展速度的比较以及对英国农业的生产总量、部门生产总量和进口量的比较,可以发现,英国的“农业革命”虽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农业总产量并未取得实质性进步,农业自给程度并未呈现上升趋势,英国的消费品供给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进口来解决的。  相似文献   

17.
杰弗里·乔叟是中世纪末期、文艺复兴之前英国最重要的诗人,被誉为"英国诗歌之父".乔叟晚年集大成的作品<坎特伯雷故事集>堪称奏响了英国文艺复兴的"序曲",奠定了他在英国文学史上不朽的地位.作品中的"巴斯妇"形象既栩栩如生地体现了英国当时新兴的富裕手工艺人形象,更折射出乔叟独特的时代观.现当代女权主义批评使得"巴斯妇"成为热议的话题,但"秩序"和"基督教义"仍然是对其形象进行解读最关键的两个概念.  相似文献   

18.
茶文化历史悠久,延续至今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也是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休闲饮品之一。现如今茶已经成为英国人的主要饮品,而且已经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英国茶文化,带有鲜明的英国人生活特点,而这种独特的茶文化也逐渐融入到英国的经济、文学等各个领域,散发着浓郁的英国茶文化内涵,而研究英国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也成为越来越多研究学者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文针对英国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分析,明确了英国茶文化的内容,分析了英国文学作品中茶文化的体现,进而阐述了英语文学作品对英国茶文化的影响。其论述不仅能够清楚了解英国茶文化,而且对于研究茶文化与英国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也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一系列欧洲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的分析,笔者提出“中国公主”是17、18世界欧洲“中国热”时期西方文学作品里特别是戏剧作品里一个重要的具有异国情调的中国形象,并进一步探讨了致使这一形象产生和终结的社会、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20.
《艾凡赫》生动地再现了12世纪末英格兰波诡云谲的政治与社会情状,堪称历史小说中的佳作。但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来看,司各特笔下的犹太人的东方异族身份明显,犹太少女丽贝卡的“他者”形象更是进一步地将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的殖民思想、种族观念和西方文化霸权理念有力地揭露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