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明代宦官专权的形成及其原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代宦官之祸超过汉唐,明代宦官专权的形成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从明初太祖朱元璋禁止太监干预朝政,到成祖朱棣重用宦官,至宣宗朝秉笔太监当权,形成了宦官专权局面。明代宦官专权形成的原因,首先,是明代君主集权专制制度发展的结果;其次,是宦官机构完备的结果;再次,是宦官对厂卫操纵的结果。总之,明代宦官专权是封建专制制度发展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2.
河南府,是明代河南西部的一个府。河南府行政区划的变动主要出现在洪武、弘治两朝。洪武朝,因河南府经济残破,政府对其所属的一些县进行省并和改属。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其下属各州县经济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弘治朝,又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将下属陕州卢氏县改为府属。河南府所属州县的省并、新设、改属、升格、降级等情况和不同时期政治、经济各方面状况紧密联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3.
藩王移国是明代宗藩制度实践过程中的特殊现象,是宗藩制度的局部调适。自洪武至弘治朝,藩王移国屡有发生,但在不同时期藩王移国的原因却不相同。通过考察明代藩王移国历史过程,揭示藩王移国的社会政治背景及其伦理因素,可以为宗藩制度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明孝宗朱佑樘的"弘治中兴"自明清以来就是一个为学者所争论不休的话题,褒扬者有之,怀疑者亦有之。文章分析了弘治朝的功过是非,认为所谓的"弘治中兴"名不副实,它只是一个短暂、勉强的"治世"。尽管存在诸多弊政,但是明孝宗宽厚仁和的政治品行、弘治朝君子众多、君臣关系融洽等政治特色却为这一朝带来了美誉。  相似文献   

5.
明代成化、弘治时期,郎署文学逐渐兴起。早在成化年间,郎署文学就开始出现兴起的迹象。成化末至弘治前中期,即,“前七子”兴起前,储嵯、邵宝等人对郎署文学的振兴有引导发起之功。弘治朝宽松的政治环境及孝宗本人对文学的重视,促进了以“前七子”为代表的郎署文学的崛起。康海以状元、翰林院编修身份主动与李梦阳结盟,倡言复古,标志着文学重心由翰苑馆阁向台省郎署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明弘治时期对藩王赏赐数量之大,是前几朝所罕见的.赏赐的内容大体上有土地、盐引、课钞、之国费用及王府修建费用等.这些活动导致了国家财政收入被大量侵夺.针对藩王赏赐产生的财政问题,明廷想出一些办法和措施给予补救,但从整体上看,这些措施收效不大,藩王赏赐的后果已是积重难返.因此,弘治时期是明代国家财政状况恶化的重要转折点.藩王赏赐活动带来的一系列严重问题尤其是财政问题,是国家隐患和社会危机的重要标志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弘治中兴"的说法实际上很难成立.  相似文献   

7.
明代“九边”设于何时 ?史书记载不一。在纷杂的史料中 ,作为明朝官修史书的《明实录》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比较可靠的线索。以此为基础 ,再结合其它史料 ,基本可以确定“九边”设置的准确时间 :初设于明成祖时期 ,经洪熙、宣德、景泰、天顺、成化各朝 ,到明孝宗弘治年间设置完成  相似文献   

8.
正吕纪(1477-?),浙江宁波人,历经明代成化、弘治、正德三代,官至锦衣卫指挥使,为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最早的宫廷画家,也是与边景昭、林良齐名的院体花鸟画代表人物。吕纪的花鸟画,初学边景昭工笔法,亦受林良水墨法影响,后临仿唐宋诸家名迹,遂自成一体,在当时宫廷内外影响甚大,继承者不乏其人。其花鸟画风呈两种而貌:一作工笔重彩,  相似文献   

9.
明代“九边”设置时间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代“九边”设于何时?史书记载不一。在纷杂的史料中,作为明朝官修史书的《明实录》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比较可靠的线索。以此为基础,再结合其它史料,基本可以确定“九边”设置的准确时间:初设于明成祖时期,经洪熙、宣德、景泰、天顺、成化各朝,到明孝宗弘治年间设置完成。  相似文献   

10.
明代舆论活动十分活跃,除了言官对朝政的批评与建议之外,明代还专门设立通政司,以沟通下情.本文主要论述了明代通政司建立的沿革及其在舆论活动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明代都匀府建于明孝宗弘治七年(1494)至明朝灭亡(1644)共存在了150年时间。对其进行研究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了解明代贵州南部社会政治、经济状况,而且可以深入把握明代中央王朝治理地方的基本方略。  相似文献   

12.
明孝宗在位的弘治时期,君臣恪守制度,朝政相对清宁,被后世誉为"弘治中兴"。这种彰显秩序、维护稳定而少创新之"守成之象"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与弘治君臣以理学为宗的理政意识及其为政风尚有关。特别是辅政大臣刘健,以其深厚的理学底蕴、果敢的为政风格、刚正的人格魅力,以及与明孝宗的特殊关系,在辅成"中兴之治"中产生了独特而突出的作用。但秉持理学精神的刘健最终也只能在辅成"守成"的范围内发挥其政治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13.
明代弘治己未科场案,根据此案当事人徐经的供述,主考官程敏政与举人徐经、唐寅的关节是实,而明政府对其各自所定的罪名和处分,实际都是从轻。对华昶的判决存在自相矛盾之处,主要与弘治皇帝对程敏政的曲意回护有关。  相似文献   

14.
龚克昌 《丹东师专学报》2011,(5):147-150,F0003
东汉中后期,刘汉王朝彻底衰落。其时皇帝大都幼小,朝政大权或为外戚所攫取,或为宦官所把持。汉末辞赋家赵壹在《刺世疾邪赋》里说:"女谒掩其视听兮,近习秉其威权。"当指外戚与宦官轮流把持朝政。赋中又说:"所好则钻皮出其毛羽,所恶则洗垢求其瘢痕。"朝政自无是非可言,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宦官制度源远流长,明代宦官人数之众多、机构之庞大、职能之全面在中国历史上堪称一绝.明代宦官专擅朝政局面的出现,严重激化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宦官如何能够得到如此特殊的地位,值得研究.本文试图从宦官的职守来看宦官在明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从文献记载来看,明代之前,辽东没有设置过书院。明朝建立以后,特别到明代中期,全国各地纷纷建立书院,作为边疆地区的辽东也不例外。弘治年间,辽东设有3所书院,嘉靖年间又增建4所,总计7所,辽东的文化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明中叶大学士、内阁首辅李东阳历经景泰、天顺、弘治、正德五朝,在明中叶,尤其是弘治、正德两朝的政治生活中起了重要作用。明代宦官之祸甚于汉唐。武宗正德时的宦官刘瑾更是权倾朝野,而此时正是大学士李东阳任内阁首辅。李东阳因循委蛇,和刘瑾周旋,虽遭一些人的误解,但对匡救正德腐败政治大有裨益。本文拟就李东阳与明中叶政治略论之。一李东阳生于明英宗正统十二年(1447)六月九日,卒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字宾之,茶陵人(今湖南茶陵)。幼聪颖,四岁、六岁、八岁时被景帝三次召见,抱置膝上,赐果钞,命入京学。“天顺八年,年十八,成进士,选庶…  相似文献   

18.
清初孙之騄的《二中野录》是一部明朝灾异编年史,记载自然灾害、社会治安以及朝政得失等,对研究明史,尤其明代社会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严嵩,原籍江西分宜,明弘治十八年进士,嘉靖十五年升任礼部尚书,二十一年入阁,二十七年谋害夏言之后位跻首辅,浊乱朝政二十年。其子严世蕃,官至工部侍郎,代父裁决机务,酷贪肆虐,有“小丞相”之称。嘉靖四十一年,严氏父子败落。四十四年,严嵩削官为民,世蕃正法伏诛,家资抄没归官。四十五年,严嵩寄食墓舍,贫病而卒。 明代籍没权贵,“其富无过于振(宦官主振)、瑾(宦官刘瑾)、彬(平虏伯江彬)、宁(都督钱宁)、嵩(首辅严嵩)、保(宦官冯保)六家。”本文拟就严嵩家资的构成、来源及其造成的社会后果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明代皇帝对于朝政制度态度的变化和由此引发的内阁制度的改变的阐述,分析了明代中后期以内侍为代表的监权和以文官为代表的阁权之间明争暗斗、此消彼长、反复循环的过程,以及产生这一现象的深刻原因,揭示了其背后蕴含的明代社会发展的政治历史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