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对哈密木卡姆在维吾尔族木卡姆中的地位及地方特色;哈密木卡姆在民间的保存状况和传承方式;如何运用木卡姆音乐进行国民音乐教育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古筝曲《西部主题畅想曲》是一首西域曲风极其浓厚的作品,其主要融入了极具新疆地区风格特点的木卡姆音乐形式。木卡姆艺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新疆地区乃至世界的艺术瑰宝,其中木卡姆散序是木卡姆结构中重要的一环。散序又称散板序唱,与中国传统器乐曲中的散板有异曲同工之妙。散板是我国传统的音乐板式体,节奏大多数是自由的,用来表现固定节奏无法展现的心理活动及情境,在乐曲的演绎过程中起到了引入和代入的作用,木卡姆散序其主要的表现形式也以散板为主,这首作品中散板在引子和乐曲中段的应用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维吾尔族民间,流传着四种木卡姆,各种木卡姆的表演场合首推形形色色的麦西来甫。其中哈密木卡姆是其中之一,哈密木卡姆的各首乐曲篇幅较为短小,歌词大多为民间歌谣,具有较强的群众性和普及性。哈密流行的麦西来甫的活动形式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有阔克、瑞雪、婚礼、迎春、手绢等麦西来甫,是传统的民间娱乐集会。其中最典型的是"阔克麦西来甫"。维吾尔族中的"阔克"在汉语当中译为"青苗"。哈密"阔克麦西来甫"作为哈密地区农村的一种习俗,散发着浓郁的东疆维吾尔族的乡土气息。这种麦西来甫活动反映着维吾尔族先民的原始宗教信仰和自然崇拜现象。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笔者对哈密木卡姆传承中心为期六天的实地调查为基础,通过参与自治区级达斯坦传承人—依不拉音对新疆艺术学院木卡姆传习班的学生,教唱哈密木卡姆第十套《撒哈尔力克木卡姆》的过程以及对传承人进行了相关采访;另外笔者还把传承人教唱的《撒哈尔力克木卡姆》的达普节奏进行记谱整理,并与1994年出版的由马成翔记谱的同一套哈密木卡姆作了详细的比较分析;从而找出哈密木卡姆传承的历史变迁的相关因素,完善维吾尔音乐理论体系的建设性,对木卡姆艺术这一民族文化瑰宝的传承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哈密木卡姆作为维吾尔音乐文化的一员,与喀什木卡姆一样,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漫长的发展过程。它们是以维吾尔文化为母体生成和发展的,都具有能够代表整个民族共同的文化内涵。然而由于“血缘”“地缘”等方面的差别,二者在风格和形态上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差异,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笔者以对哈密木卡姆的实地调查及学术界对木卡姆的一些研究成果为资料,对两地木卡姆名称、唱词、音乐结构方面作一比较,分析哈密木卡姆的地方特色及形成原因。文章以两地木卡姆差异为侧重,对共同点论述较少,予以说明.一、名称的比较:从名称上较直观地…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此次调查为依据,通过新疆艺术学院木卡姆传习班与哈密木卡姆传承中心的民间艺人依布拉音·牙合甫(自治区级传承人)的交流与学习为例,探讨了哈密木卡姆的传承方式,分析其传唱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变异性因素。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从语音的两个方面入手,对哈密维吾尔语在使用中出现的各种语音现象进行归纳与分析,论述维吾尔语哈密方言的语音特点。  相似文献   

8.
明永乐年间,朝廷册立哈密国,目的在于藩篱西北,巩固边防。土鲁番兴起后,哈密屡遭侵扰,三立而三绝。弘治六年(1493),张海奉命经略哈密,认真访察,周密计划,初步稳定了当地局势,为日后收复哈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明代哈密蒙古的封贡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密乃西北边防要地.洪武后期明朝征服了哈密.永乐二年(1404),明成祖封哈密统治者安克帖木儿为忠顺王;永乐四年(1406),设哈密卫.哈密王共传9代,王位嗣袭情况复杂,但有严格遵循的原则.哈密不仅自己遣使朝贡明朝,还要护送西域和瓦刺的贡使,有一定制度.  相似文献   

10.
清代是民族文化交融的时代,尤其是服装文化。哈密地理位置独特更体现了文化交融的特点。汉族服饰文化对哈密维吾尔族清代服饰的影响也是众多和主要的方面,本文从哈密地区维吾尔族服饰的款式形制、面料质地、装饰图案、装饰规律等几个方面作以对比,从而分析出哈密维吾尔族清代服饰当中吸收借鉴了很多汉族服饰文化的因子,进而明确哈密维吾尔传统文化中融入了大量汉文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在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活动中,钢琴作为一种键盘类多声乐器,为即兴支撑音乐歌唱、表演和欣赏等音乐教育活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鉴于钢琴即兴伴奏(演奏)具有从综合性高校直至幼儿教育、特殊教育等多层面、多数量的受众,高等师范院校怎样在普通学校音乐教师教育活动中更有效地提高钢琴即兴伴奏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值得去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民歌《龙舟竞渡》是施光南作曲、任志萍作词的一首音乐作品.通过对该歌曲及其钢琴伴奏音乐元素的分析,可以全面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主题思想、题材、内容、歌词大意、体裁形式、曲式结构、旋律、主题材料的布局、伴奏和声、伴奏织体音型手法的特点与运用、演唱效果速写、声乐教学演唱提示、钢琴伴奏弹奏提示、演唱与伴奏合作的提示等方面的内容,加深了解民歌的艺术特点,深刻理解该民歌所达到的塑造音乐形象和表现音乐内涵的完美契合.  相似文献   

13.
翟鑫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3):55+75-55,75
钢琴作为乐器之王,其可以为人声,或是对任何一种乐器进行伴奏,尤其钢琴伴奏在声乐表现中承担了渲染及补充音乐情绪的重要作用。本文首先简述了钢琴伴奏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地位,进而对钢琴伴奏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最后总结了在钢琴伴奏与声乐的完美配合上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诗经>在周代是入乐演唱的乐歌,从<风>、<雅>、<颂>的分类到<诗经>的存在形式都说明了这一点."诗"和"乐"相结合,成为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儒家用诗传统的影响,以及周代雅乐的消亡,<诗经>的音乐特色逐渐消失,歌词内容的政治道德伦理意义日渐突出,<诗经>成为了一部政治道德的寓言.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非仪式性音乐生活中最常见的情形本来是单纯的器乐演奏、徒歌(清唱)、但歌(清唱加帮腔)和带有局部伴奏的演唱,音乐和诗一向未能全程相配;这种情形到建安时代发生一个大的变化,曹操将自己的诗作全程配以器乐演奏,成为所谓“乐章”,此事对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汉王朝的衰微和崩溃,原先音乐机关保存的雅乐和俗乐都严重亡佚,在建安时代因诗-乐配合新方式而得到促进的音乐创新中,新的“清商三调”渐渐形成;到曹丕、曹睿的时代,新的“清商三调”全面确立,并在后来长期流传。建安诗歌创作的不少问题都可以由当时诗-乐关系的新变动得到某种解释和说明。  相似文献   

16.
歌唱艺术是以人体的歌唱发声作为"乐器"而发出优美歌声的艺术。歌唱者既是"乐器",又是"乐器"的演奏者。所以,歌唱的训练就是面临着两项任务:制造"乐器"和"演奏"乐器。而制造和演奏这个"乐器"必须由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进行有机的协调配合才能完成,而发声器官制造过程就是发声机能的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统计、比较、归纳等方法对歌曲中声乐演唱和钢琴演奏两个部分的力度进行了分别描述和比较,并从歌曲的主要力度、力度频次、力度变化速率、力度域及力度域比例、声乐和钢伴部分分别在歌曲中的角色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对沃尔夫艺术歌曲《谁从不忍着泪进餐》的音乐力度状态形成基本的认识和结论。  相似文献   

18.
雷蕾 《闽江学院学报》2011,32(6):108-112
声乐套曲《冬之旅》展现了一个流浪知识分子的漂泊旅程,倾注了舒伯特全部的人生感情和对理想的寄托。舒伯特坎坷苦难的人生为他的钢琴套曲创作注入了丰富的内涵,通过丰富多彩的伴奏营造出一幅充满悲剧色彩的感人伴奏乐章,充分表达了遭受世人遗弃的流浪者的阴郁心情和对人生的失望之情。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伴奏风格特点,有力地展现了音乐色彩和形象,通过伴奏部分对人物心理进行刻画,伴奏与音乐旋律的融合到位且富有层次。强调了只有加大重点部分的演奏频率和风格解读,注重音乐前奏、间奏与尾奏的完美衔接,把握套曲的感情演变和演唱者的情绪,才能实现伴奏与演唱的完美配合。  相似文献   

19.
管子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它作为外来乐器经过时代的演变成为了典型的具有我国传统风格的民族民间乐器,从中可以看到中西音乐的交流与融合。管子在音乐教学中也有着值得应用和研究的地方,通过欣赏管子的音乐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这类民族乐器的魅力,从而加深他们对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了解与喜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