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激进式改革为基础的"休克疗法"和"华盛顿共识"与以渐进式改革为基础的"北京共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休克疗法"和"华盛顿共识"失败的原因成为许多学者争论的焦点.从比较制度的视角来看,可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其失败的直接原因是"华盛顿共识"引起的制度协调失败,这也是激进武改革产生严重后果的重要原因.第二,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共有信念决定的制度演化特征与激进式改革导致的制度集合未能完全有效实施之间的冲突.第三,"华盛顿共识"引发的制度变迁没有遵循制度学习的一般规律.由此而言,"北京共识"的借鉴与学习也需要在遵循制度学习与形成的一般规律下才会成功.  相似文献   

2.
"北京共识"是西方视野下对中国发展模式的一种概括,其价值意蕴在于它代表了当今世界某种试图在"华盛顿共识"模式失败后在中国寻找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以挽救世界的努力和趋势,从"北京共识"的理论视野,反思中国在三十年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所实施的改革开放战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向战略、创新战略、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战略等四大主体战略,"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的与时俱进战略、渐进式改革发展战略两大前提性战略及其理念,对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学军 《教育学报》2007,3(2):10-15
人的安全需要与自我意识需要、社会共识的诉求、以及制度化教育本身的特性,提出了形成教育共识的需要.然而,"理解"与"接受"的困难,使得教育共识的形成即便不是不可能的,也是异常艰难的.那些宣称的教育共识往往试图归化不同的观点而体现出强制,强调认同而淡化怀疑,意在融通却造成区分.因此,将"共识"动词化,把"教育共识"变为"共识教育",即从对"共同的教育认识"的关注转到"共同去认识教育"上,虽是不得已的选择,却也是一种积极的策略."共识教育"既是寻求教育共识的最低策略,也体现了对于他人的信任与依赖,还意味着开放怀疑、避免风险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华盛顿共识"自出台以来一直被西方理论界鼓吹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普世价值",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华盛顿共识"的理论观点对中国改革开放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但也带来了巨大挑战,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它对中国改革开放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5.
卫杨春 《文教资料》2007,(2):213-214
“北京共识”是在广度和深度上拓展了人们对中国发展经验的总结。但“北京共识”不能取代“华盛顿共识”,不具有普世意义,“北京共识”是未竟的中国模式,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同样的改革,为何出现不同的结果,这是传统的研究对于“华盛顿共识”疑惑的方面。当然,对“华盛顿共识”的其他一些传统研究往往是基于意识形态的批判,并没有认识到问题的本质。其实初始的制度和人文条件造成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发展结果。在初始制度和文化背景越深的国家,观念的变革越慢于制度的变革,这是主要原因。而拉美不仅观念变革较慢,而且拉美在经济体制变革的同时实行了政治体制改革,既得利益者更可能通过民主制度阻挠改革,让改革的政策虚设。国家的发展事实上没这么多“共识”,所有国家发展到最后。凡是富国的模式和制度以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几乎都一样,都是民主制度、市场经济、保障体系完善、开放自由的国家;相反穷国则各有各的制度模式和所谓的“共识”。中国当前也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既得利益者,他们同样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对有可能妨碍自己利益的进一步改革层层阻挠,成为进一步制度和文化变迁的阻力。  相似文献   

7.
保持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动态平衡是经济转型过程中实现稳定和长期增长的必要条件。在华盛顿共识及其指导下的东欧及俄罗斯的休克疗法中,政府是最小化的角色,这造成了这些国家剧烈的经济衰退。而在后华盛顿共识里政府则担当了市场经济育婴人的角色,体现了后凯恩斯主义的政府观念,但后华盛顿共识的主张并没有得到转型国家实践的支持。北京共识表明,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良好互动,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自从美国高盛公司中国顾问雷默提出"北京共识"概念以来引起颇多争议。本文认为,北京共识作为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作为一种独特理念而不是一种模式对提升我国对外软权力是有帮助的,同时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另一种可资借鉴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
瑞士政治制度体现为差异性与一致性、多元性与协调性的有机结合,美国教授艾伦·李帕特将之归于"共识民主"模型.瑞士"共识民主"的精髓在于权力的分享,其联邦行政机构、立法机构的设置和运行、联邦制的实行以及政党制和选举制均反映出这一特点.在一个社会与文化极具多样性的国家中,权力分享的政治意识和"共识民主"的政治模型更能够容纳多样性和尊重差异."共识民主"的制度结构为不同团体提供了利益表达的途径,为少数提供保护,同时在协商与合作的氛围中化解矛盾,达成一致.  相似文献   

10.
“华盛顿共识”是拉美国家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广泛采用的一种国家发展战略,被实践证明是不完善的。“北京共识”是中国20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总结。我们试图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别,找出发展中的共性和特异性,寻求一种科学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1.
陈学军 《教育学报》2007,3(2):10-15
人的安全需要与自我意识需要、社会共识的诉求、以及制度化教育本身的特性,提出了形成教育共识的需要。然而,“理解”与“接受”的困难,使得教育共识的形成即便不是不可能的,也是异常艰难的。那些宣称的教育共识往往试图归化不同的观点而体现出强制,强调认同而淡化怀疑,意在融通却造成区分。因此,将“共识”动词化,把“教育共识”变为“共识教育”,即从对“共同的教育认识”的关注转到“共同去认识教育”上,虽是不得已的选择,却也是一种积极的策略。“共识教育”既是寻求教育共识的最低策略,也体现了对于他人的信任与依赖,还意味着开放怀疑、避免风险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后真相”是介于真相与虚拟之间,影响人们价值判断的社会现象,呈现出的理性乏力、个体思维固化、群体极化、媒体消费主义和娱乐化运作等时代特征,不断解构传统主流价值共识,从而引发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共识困境,主要表现为社交传播模式“的去中心化”、主流价值共识被冲击、传统信任体系被异化、价值虚无危机等。在这一背景下,针对“后真相”引发的价值共识困境,需要从价值引导、制度完善、公信力重塑、技术引领等方面建构全新的网络新秩序,刚柔并济的将主流价值融入社会大众的精神共识之中,进而有效消解“后真相时代”的价值困境,净化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3.
“反向协商一致”是WTO争端解决机制中所运用的全新的决策规则。与以往国际组织的决策规则相比,它是WTO在决策模式上一大发明和创举。它的产生,使DSB的管辖权具有了强制性及其报告通过的自动性,提高了WTO范围内国际贸易争端的解决效率。然而,该规则本身固有缺陷的存在,无法阻挡问题报告的通过,故应考虑着手完善磋商和专家组程序,以对其实施补救,以期在确保效率的同时,公平地维护WTO各成员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4.
“重叠共识”:课程改革合理性诉求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叠共识"是罗尔斯针对理性多元论的事实,为民主社会稳定存在并达到秩序良好,用以解决理性分歧的一个基本理念。我们需要汲取"重叠共识"的思想方式,来回应课程改革多种"声音"并存、课程改革的"正义"以及"复杂性"的诉求。确立"相互承认"的思维方式,展开民主协商的对话,合理地使用各种权力,是课程改革达成"重叠共识"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5.
A coefficient of unfairness in the allocation of goods to people can be extended to measuring consensus among judges. The notion of relative variability underlies the formation of these measures.  相似文献   

16.
Jeremiah Sullivan Black. By William Norwood Brigance.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34; pp. xii, 303; $3.50.

A Course Book in Public Speaking. By W. E. Gilman and Bower Aly. Minneapolis, Minn.: Burgess Publishing Co., 1934; “mime‐oprint,”; 107/8"×83/8”; pp. 50.

Modern Drama. By J. W. Marriott. London and New York: Thomas Nelson &; Sons, Ltd., 1934; pp. 327.

Improving Your Speech. By Letitia Raubicheck. Illustrated by Charles W. Raubicheck. New York: Noble and Noble, 1934; pp. 163.

The Bride of Quietness and Other Plays. By Oscar W. Firkins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32; pp. 241; $2.

The Revealing Moment and Other Plays. By Oscar W. Firkins.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32; pp. 302; $2.

The American Theatre As Seen by Its Critics 1752–1934. Edited by Montrose J. Moses and John Mason Brown.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Inc., 1934; 391 pp. $3.75.

Teaching Speech in Secondary Schools. By Letitia Raubicheck. New York: Prentice‐Hall, Inc., 1935; pp. 291. $2.00.

Syllabus in English for Secondary Schools, Grades 7–12. State Education Department, Albany, N.Y.: University of the State of New York Press, 1934; pp. 299.

On Teaching English, By H. F. Seely. New York: American Book Co., 1933; pp. xix, 391; $1.60.

The Teaching of High School English. By Virginia J. Craig. New York: Longman's Green, and Co., 1930; pp. xi, 372; $180.

The Psychology of the Audience. By H. L. Hollingworth. New York: American Book Co., 1935; pp. 232; $2.50.

The Philadelphia Theatre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Together with the Day Book of the Same Period. By Thomas Clark Pollock.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33: pp. 445.  相似文献   

1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