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青年报》2000年8月11日第8版刊登了一篇题为《农妇缉凶 警察何在》的评论文章,其中有这么一句:“7凶杀人恐怕在当地让群众听来已是耸人听闻,难道还有很多比这更恶劣的案件吗?”笔者认为,句中的“耸人听闻”当为“骇人听闻”之误。  相似文献   

2.
某报2007年1月24日2版《说"推敲"话"炼字"》一文写道:"要把字炼得‘新而安,奇而确’,必须有先贤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抢断几根须’那种锤炼语言的精神。"引文中的"抢"应为  相似文献   

3.
凌大 《新闻记者》2004,(3):54-54
某晚报2004年1月12日第22版题为《另辟蹊径》的文章中说:“英国作家柯南道尔……从此他便开始系列侦探小说《福尔摩斯探案》的写作,一发而不可收拾。”另一家报纸2003年12月19日题为《报人作家张恨水》的文章中也写道:“……他先是小试牛刀,后来竞一发不可收拾。”其实,上述两例中的“一发而不可收  相似文献   

4.
2001年7月5日《秦皇岛日报》第4版刊登《谈谈秦皇岛港的旅游资源》一文写道:“就是这个德璀琳,与胡佛(美国前总统)合谋,诱骗开平督办张翼入套,将国内谓巨擎的煤矿企业易主,成了英国垄断财团口中的‘大块朵颐’。”  相似文献   

5.
谭辛 《新闻三昧》2006,(3):38-39
新华社主办的《新华每日电讯》报,从去年9月23日在第二版推出了一个栏目叫《有错即改》,栏目中将责任编辑、校对者姓名,在何版出了何种差错,正确的应该是怎么写,都一一公布于众,并在专栏底部写道:“本报向广大读者致歉!欢迎广大朋友举报差错。”还公布了差错举报电话和电子信箱。例如今年2月6日2版《特别的春节礼物:今年拍“合家欢”的特别多》的第四段第六行“家俱”应为“家具”。责任人:用黑体字标出编辑吴建路、校检王守荣。2月7日5版《丑闻缠身,小泉内阁患“晚期综合症”》第三个小标题下第一段第四行“对力挺”应为“力挺”。责任编辑…  相似文献   

6.
《扬子晚报》1992年3月25日五版,题为《访宋丹丹》一文中写道“……一发不可收拾……”。《新闻战线》1992年第3期,题为《“爬格子”人的呼声》一文中写道:“……一发不可收抬《新闻爱好者》(河南)1991年  相似文献   

7.
成茹  苏蕾 《新闻知识》2007,(10):23-25
2007年3月5日,浙江省嘉兴市市委机关报《嘉兴日报》在一版推出了一个栏目《嘉兴时评》。栏目名称下方的两句话强调了栏目宗旨:第一时间发布新闻,第一时间发表评论。此外,栏目文章的署名方式"本报评论记者"也引人注意。所谓"第一时  相似文献   

8.
2010年4月15日《沈阳晚报》D3版刊出的散文《雪中飞》中写道:一场大雪之后到马路上去除雪。“最难对付的是那雪下的坚冰,只听锹尖在冰面上当当山响,只见粼粼坚冰.于顷刻间粉身碎骨……”句中的“粼粼”用得不妥。  相似文献   

9.
《扬子晚报》1992年3月25日五版,题为《访宋丹丹》一文中写道:“……一发不可收拾……”《新闻战线》1992年第3期,题为《“爬格了”人的呼声》一文中写道:“………发不可收拾……”《新闻爱好者》(河南)1991年第12期,题为《上“第一稿”的乐趣》一文中写道:“……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以上三例中的“一发不可收拾”应为“一发不可收”。由于多了一个“拾”字,便使原意完全反了。因为“一发不可收”是形容不断涌现,多指褒意;而“不可收拾”则是一败涂地,系指贬意。《现代汉语词  相似文献   

10.
《扬子晚报》1991年3月12日一版,在题为《谢铁骊故乡行》一文中写道:“当时,她们还是些十六、七岁的丫头,如今已是二十四、五岁的大姑娘了。”《新华日报》1990年12月20日三版,在题为《人老何须自彷徨》一文中写道:“有人扳起指头来算算,说六十岁到七、八  相似文献   

11.
成茹  苏蕾 《军事记者》2007,(11):42-43
2007年3月5日,浙江省嘉兴市市委机关报《嘉兴日报》在一版推出了一个栏目"嘉兴时评"。栏目名称下方的两句话强调了栏目宗旨:第一时间发布新闻,第  相似文献   

12.
从2006年到2007年,在国内各大畅销书排行榜上,一部由土耳其当代作家奥尔汉·帕慕克创作的文学作品《我的名字叫红》榜上有名。该书在全国媒体书评版评出的2006年度十大好书中名列榜首;在中国新闻出版报发布的"全国优秀畅销书排行榜"中,名列文学类畅销书第六名。与之相应,帕慕克的另一部作品《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经由编辑、学者、记者等业内权威人士的评选,也名列"2007上半年十本好书"的第五名。借势而上,帕  相似文献   

13.
“泠”与“冷”两字可能由于字形相似,故往往有人认为彼此是一码事。因此,时下有些报纸上的文章常常把“西泠”写为“西冷”。例如,《天津老年时报》2001年9月15日第4版,在题为《开国大印是何人刻制?》一文中写道:“……即向杭州西冷印社创始人……”;又如,江苏《扬子晚报》1999年12月15日 B19版,在题为《金陵八旬翁家藏三件宝》一文中写道:“……石老早年从学西冷印社社长……”。等等,不再一一赘举。其实,上述二例中的“西冷”系“西泠”之误,  相似文献   

14.
《王蒙自传·第二部·大块文章》(花城出版社2007年4月版)的腰封上有句许诺:我在《王蒙自传》第二部有不少"干货"……那么,作者提供给读者的"干货"有哪些呢?  相似文献   

15.
一、“A:B”式报纸标题及其研究概况“A:B”式报纸标题指的是带有冒号的报纸标题,A、B分别代表冒号前后的内容。在“A:B”式报纸标题中,A既可能是体词性成分也可能是谓词性成分。例如:(1)斯里兰卡:“狮子国”的遗产(《文汇报》2006年5月4日第8版)(2)黄霜:笑傲文化江湖的不羁才子(《参考消息》2004年11月30日第13版)(3)贷款利率上调:2006年宏观调控第一炮(《中国青年报》2006年4月28日第7版)(4)国资委出新规:国有大型企业管理层持股解禁(《南方周末》2006年1月19日C17例(1)一(2)中的“A”是体词性成分,例(3)一(4)中的“A”是谓词性成分…  相似文献   

16.
北京一家报纸在2005年11月30日第三版登出一则消息,标题是《联大设立“国际大屠杀纪念日”》,令人匪夷所思。无独有偶,北京一家都市报在11月11日A39版刊发一则消息的标题是:《国足参观大屠杀纪念馆》。还有一家地方日报12月14日B1版头条通版醒目的标题是:《南京拉响警报纪念南京大屠杀68周年》。第一个例子的消息在最后一段写道:“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了波兰南部的奥斯维辛集中营,这一天被英国、意大利和德国等许多国家定为纳粹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日。”第二例标题中的“大屠杀纪念馆”,大家也都知道其全称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  相似文献   

17.
"笈"不同"籍"     
<三湘都市报>2006年3月10日A10版<传奇天门山>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鬼谷子还在天门山创立了闻名天下的‘鬼谷神功',并著有武林秘笈<天门三十六量天尺>."连小学生也会发现,句中的"笈"应是"籍".  相似文献   

18.
何谓"阑珊"?     
《南方周末》2001年3月15日第16版《弟弟在北京》文中有句云:“我们漫步在灯火阑珊的北京街头,站在高大的立交桥上,品味着‘车流如水’、‘灯海似星’这样的词汇。”——由“灯海似星”,我们自不难想象,夜晚的北京街头,定是“灯火通明”或曰“灯火辉煌”的;那么,这“灯火通明╱灯火辉煌”的景象,是否  相似文献   

19.
2007年3月8日,检察日报第七版登载了该报通讯员彭宏发、伍庆松二人合写的通讯《“聪明”出纳“妙笔”生钱》。这篇1800字的稿子分为3个小标题:53万去向不明、这样“发财”上了瘾、模仿70余人笔迹。通讯  相似文献   

20.
正确地使用成语,可以更好地表达思想,增添文采。否则,就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在使用一个成语时,必须首先搞清楚它的含义。《新民晚报》1982年2月9日第3版头条大标题是:《第九届亚运会谁执牛耳?》文中写道:“这届比赛谁执牛耳?日本,还是中国?……”文章把中日两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